第一章

哈謝海姆統一埃及

非洲的曆史,是一部充滿了戰爭和血淚的曆史,從公元前3000多年前,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就開始了殺戮和征服,星轉鬥移,時代輪換,非洲的板塊雖然已經融進了文明的海洋,但仍然不能逃脫戰爭的厄運。

公元前3100~前2686年之間,早王朝初年,埃及的各個州仍是分立的,埃及傳統所說的提斯王朝隻是一個州的王朝,或一些州聯盟的王朝,不是統一的國家。古代埃及的統一,是經過長期的曆史過程才得以完成的。提斯王朝期間,各州進行著頻繁的爭霸戰爭。希拉康坡裏出土的文物“那爾邁調色板”反映出美尼斯對北方的遠征。在阿卑多斯發現的文物,記載了美尼斯的繼承者阿哈對努比亞的遠征和把埃及領土擴至第一瀑布的戰績。早王朝遺址文物表明,當時的埃及存在著兩個中心,北方的孟斐斯、薩卡拉一帶為中心,南方的阿卑多斯至希拉康坡裏一帶為中心,三角洲一帶還處於分散的狀態。

這說明早王朝時代的埃及是處在走向統一的過程中,未出現統一的局麵。第一王朝第五王登是一個強有力的統治者,在長達近60年的統治中,曾對居住在尼羅河與紅海之間以及西奈半島上的部落進行征服。從登開始,帝王采用雙冠。

這說明經過第一王朝曆代諸王的征服和擴張,到登王時期雖不能完全達到上下埃及的統一,但已出現了明顯的統一趨勢。有材料說明,第二王朝(公元前2890~前2686年)哈謝海姆統治時,曾對努比亞和下埃及進行過征服。從希拉康坡裏發現的文物(哈謝海姆的兩個雕像)上描繪和記載的被殺死的屍體和數字來看,他對下埃及殘酷的征伐獲得了成功。埃及的統一事業到第二王朝最後一個國王哈謝海姆威統治時才得以完成,從而建立了統一的國家。

拉格什城邦稱霸蘇美爾

約公元前3000年代初,南部兩河流域蘇美爾地區形成了數以十計的城市國家。蘇美爾各城邦在其發展中,為開掘疆土、掠奪奴隸和財富,經常發生爭霸戰爭。約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拉格什的曆史進入了烏爾·基什王朝時期。

這個王朝的第三代王安那吐姆統治時期,開始向外擴張努力,在諸城邦中稱雄。安那吐姆北征基什和更遠的阿克沙克,西北征代馬裏等地,東西則到埃及,號稱蘇美爾諸邦之霸者。考古發掘出來的重要曆史文物“安那吐姆鷲碑”上的圖案和銘文,反映了安那吐姆對外用兵的情景。

後來,拉格什還征服了烏魯克、拉爾薩和埃利都,再度擊敗溫瑪的來侵,逐漸取得了霸主地位,安那吐姆也被稱為“蘇美爾諸邦之霸者”。到安那吐姆的繼承者恩鐵美那時期,還曾擊退埃及人的侵襲,鞏固了拉格什的霸主地位。但在恩鐵美那之後,拉格什逐漸衰落,後來為溫瑪所滅。

薩爾貢建立阿卡德王國

阿卡德城位於兩河流域南部的北端。兩河在此最為接近,地勢優越,成為商道集中點,這為阿卡德王國的興起與強盛創造了條件。阿卡德王國的建立者是薩爾貢一世。傳統說法認為,薩爾貢為平民家庭出身,是個私生子,出生後不久便被其母拋棄。他由一個打水的園丁撫養長大並成為園丁,後被推薦給基什第四王朝的國王烏爾紮巴巴。作為國王的園丁和廚師,他使自己成為基什王的近臣。

公元前2371年,薩爾貢趁基什被溫瑪的盧伽爾薩古西打敗之機奪取政權,建立阿卡德王國(公元前2371~前2230年)。薩爾貢建立阿卡德王國後,經過34次戰爭,征服了烏爾拉格什、烏魯克、溫瑪等各蘇美爾諸城邦,統一了南部兩河流域。接著,又向東攻占埃蘭(今伊朗庫齊斯坦地方)、蘇撒等地,向北攻占蘇爾巴圖王國(亞述),之後遠達小亞東部、敘利亞、阿拉伯東岸的一些地方,成為南部兩河流域第一次出現的強大統一王國。

喜克索斯人入侵埃及

“喜克索斯”一詞意為“異方山國之酋”。古代埃及史家曼涅倫稱其為腓尼基人或阿拉伯人。現代學者一般認為他們是來自亞洲的塞姆人或塞姆人與胡裏特人的混種。約公元前18世紀後半期,喜克索斯人乘埃及第12王朝瓦解,國勢衰微之機,一批批地越過西奈半島,占領了富饒的三角洲地區。

在其東北部以阿瓦利斯為首都建立了第十五王朝和第十六王朝(約公元前1674~前1567年),並試圖將勢力範圍擴至下埃及,喜克索斯人在埃及一個世紀之久的統治過程中,推行武力鎮壓政策,他們派重兵鎮守要塞,焚毀城市,破壞神廟,屠殺男人,淪婦孺為奴,強征貢賦,甚至幹涉埃及人的宗教信仰。喜克索斯人曾派使臣至埃及的底比斯,禁止當地人民崇拜阿蒙神及其埃及神,迫使他們轉奉喜克索斯人的塞特神。

喜克索斯人的殘酷統治激起了埃及人民的強烈反抗。上埃及的統治者塞卡內拉開始率領埃及人同入侵者展開鬥爭,直到雅赫摩斯一世統治時期(約公元前1570~前1546年),終於把喜克索斯人驅逐出埃及。

埃及新王國崩潰

拉美西斯二世之子麥爾涅普塔赫統治埃及時(公元前1236~前1223年),埃及已開始麵臨內外交困的局麵。利比亞部落由西方侵入,“海上民族”從愛琴海和小亞一帶席卷而來,外患不斷。國內階級鬥爭形勢也隨之緊張,奴隸逃亡,甚至公開舉行起義,同奴隸主階級進行鬥爭。

約公元前1200年,第十九王朝在人民起義的打擊下告終。第二十王朝拉美西斯三世統治時期(公元前1198~前1166年),底比斯建造墳墓的工匠因饑餓而罷工,他們進入圖特摩斯三世和拉美西斯三世的神廟,把官吏和祭司包圍起來,迫使統治者們不得不向罷工者發放糧食。

在此過程中,阿蒙神廟僧侶集團的勢力大大加強。他們控製了埃及全部土地的1/10,有42萬餘隻大小牲畜,8.6萬餘奴隸以及其他財富。最高僧侶的職務變成世襲,不再屬於法老,而且完全獨立於王權之外。神廟設有與神廟有關的經濟與行政機構,並擁有武器。拉美西斯十一世(公元前1113~前1085年在位)時,底比斯的卡那克神廟最高祭司長霍裏赫爾奪得政權,建立第二十一王朝。在北方,利比亞雇傭軍首領控製了王權。這樣,曆時4個世紀之久的新王國終於崩潰了。

迦太基城被羅馬人攻陷

迦太基(今突尼斯境內)位於北非地中海沿岸中央,與西西裏島隔海相望。據傳統的說法,迦太基是公元前9世紀末腓尼斯的推羅建立的殖民地。

它地踞地中海商路的彙合點,長期經營中介貿易,不列顛、西班牙、希臘、埃及、非洲內陸以及其他各地的各種礦產、工藝品、紡織物、象牙貨物等,常以迦太基為轉運集散地,使迦太基獲利甚豐,從而促進工商業得以迅速發展。境內土質肥沃,又兼迦太基人善於經營農業,農業十分發達。迦太基不僅擁有一支經過嚴格訓練、裝備精良的陸軍,而且擁有第一流的強大海軍。迦太基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到公元前6世紀已經是一個囊括北非、南部西班牙、撒丁尼亞,科西嘉和西西裏西海岸的奴隸製大帝國,長期稱霸於西部地中海。

公元前3世紀中葉,羅馬人征服意大利半島之後,開始向西部地中海擴張勢力,與迦太基人發生衝突,雙方為爭奪地中海的霸權發生了戰爭。迦太基人與羅馬人之間的戰爭共進行三次,曆經百年,經過無數次大小戰役的較量,到第二次戰爭(公元前215~前201年)結束後,迦太基被徹底擊敗。除非洲本土外,其餘屬土全部被羅馬所占領,對外也失去了自主權,實際上已成為羅馬的附屬國。公元前2世紀中葉,迦太基逐漸從戰爭的創傷中恢複過來,羅馬人唯恐迦太基東山再起,借口發動了第三次戰爭。

公元前146年,羅馬大軍在非洲登陸,要求迦太基人拆毀城池,遷往他地居住,這使迦太基人無法接受。迦太基人為了保衛國家的獨立和自由,奮起抗戰,同敵人進行了頑強的鬥爭。第三年,迦太基城內發生了饑餓,在力盡糧絕的情況下被羅馬攻陷。羅馬侵略者大肆燒殺搶掠,然後把這個繁花似錦的城市夷為平地,幸存者被賣為奴隸,羅馬統治者在迦太基的廢墟上建立了“阿非利加省”。

埃及合易斯王朝建立

新王國衰落後,古代埃及陷於南北紛爭、外族入侵的動蕩局麵。

早在第十九王朝統治時期(公元前1320~前1200),利比亞人就有定居三角洲的野心。第二十王朝時期(公元前1200~前1085),法老的衛隊、朝臣以及駐軍中多為利比亞人,並且勢力越來越大。第二十一王朝時(公元前1085~前945年),法老的統治中心在北主的塔尼斯城,而南方的底比斯則由僧侶勢力所控製,實際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麵。利比亞雇傭兵首領沙桑克趁分裂之機,在布攏斯梯斯建立了第二十二王朝(公元前945~前817年),並進軍底比斯,占領了該城。隨後任命其子為阿蒙神廟的最高祭司,迫使眾多的阿蒙僧侶逃亡國外,埃及暫時統一起來。大約在沙桑克三世統治時期,阿蒙神廟僧侶勢力又在底比斯建立了第二十三王朝(公元前817~前730年),統一了一個世紀之久的埃及又分為兩個王國。第二十二王朝後期,北方舍易斯的統治者特夫那赫特(利比亞人)據地自立,建立第二十四王朝(公元前730~前715年)。

此時,三角洲和中埃及各地紛紛稱王,一片混亂。而自古王國以來一直為埃及掠奪、奴役的努比亞人也乘勢獨立。他們以那帕特為中心建立二十五王朝(公元前730~前656年),並向北方擴展勢力。第二十五王朝晚期,亞述人侵入埃及,與努比亞人反複爭奪於陵園斐斯、底比斯之間,第二十五王朝的勢力因此而削弱。特夫那赫特的後裔普薩姆提克借機在舍易斯建立起第二十六王朝(公元前664~前525年),史稱舍易斯王朝。

至此,埃及經幾個世紀之久的內部紛爭、外族侵擾之後,又重新統一起來,並且在各方麵均呈現出繁榮的景象。因此,這個時期被稱為埃及的“複興時代”。

波斯戰爭

波斯戰爭是波斯國王對亞洲、北非、黑海北部沿岸地區和巴爾幹半島各民族進行的征服性遠征。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創立者大居魯士二世(公元前558~前530年在位)為了建立世界霸權,開始推行征服其他民族的政策。其常備軍達5萬人,在大規模遠征期間,還可由當地居民補充。這支軍隊由步兵、戰車和騎兵組成,其中騎兵是主要兵種。士兵裝備有弓箭、短矛和劍,並配有藤製盾牌和鱗狀金屬鎧甲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