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驕兵致敗

在防守運河的戰鬥中,以色列之所以遭到慘敗,主要是驕傲輕敵。開戰前10天,以色列曾向駐以色列外國記者介紹情況。英國《泰晤士報》說,這一次講話,對於以色列怎樣錯誤地估計形勢,提供了基本線索。以色列高級人士強調,他們認為“阿拉伯首腦們並沒有準備好戰爭”。

有一個人這樣說,阿拉伯也許“估計錯誤”而發動戰爭。他們如果敢於如此,毫無疑問,必然失敗。情況介紹人最後用極大的自信這樣說道,以色列“無意作戰”。他暗示,因此阿拉伯不會開戰。

美國情報機構也得到同樣結論。9月30日,在基辛格的要求下,中央情報局和國務院自己的情報研究局,向基辛格提出了它們對於阿拉伯調查的判斷。兩者都沒有像基辛格提出它們對於阿拉伯調查的判斷。兩者都沒有像基辛格所說的那麼樂觀。情報研究局認為阿拉伯的行動“難作結論”。

不過,該局在衡量了政治情況之後,雖然沒有“樂觀地”認為一定沒有戰爭,卻“懷疑”戰爭是否在不久之後出現。中央情報局的判斷大致相同。埃及調兵被視為“不好的兆頭”。

可是以色列對阿拉伯意圖的解釋被當作決定性的了。情報研究局也受到了以色列情報的影響。美國人說:“我們的錯誤是接受了以色列對阿拉伯意圖的解釋。”但在衡量阿拉伯意圖時,美國中央情報局也大致接近看準了一點:阿拉伯國家是針對聯合國而來的,聯合國大會新的一屆會議剛剛開始。

阿拉伯各國外長和以色列外長都來到聯合國大會,剛剛因“解決了”越南問題而準備接受諾貝爾獎的基辛格宣稱,美國現在準備協助“實際進展”,走向中東問題的解決。9月25日,他邀請阿拉伯各國使節午餐,作為正式宣布,第一次采取外交行動,通過9月底在紐約的一連串談話,基辛格的確有了若幹成就。“阿拉伯人顯得比過去輕鬆和自信,這是我長時間來所少見的。”一名聯合國高級官員事後談到這次會見時說道。以色列和阿拉伯各國外交部長秘書同意,在11月的某一天,在基辛格的主持下會見,以製定“一套程序”,走向實質談判。

情報分析人員受騙了。“阿拉伯國家對於外交顯得十分有興趣,以致雖然有大量軍事調動的證據,我們受到了愚弄。”一名華盛頓情報人員說,“我們掌握了正確的事實,可是我們沒有能夠正確地分清主次先後。”看過情報機關的判斷報告之後,基辛格也以為阿拉伯國家會給他的外交手段一次表演的機會。

由於薩達特本來就主張軍事和外交並進,也許基辛格與阿拉伯國家的一次最有力的接觸——與埃及外交部長劄雅特的接觸,是薩達特極需要的最後一分鍾接觸,以便弄清,萬一軍事失敗了,可能遇到的大致是什麼條件。

就以色列來說,開戰以前的30小時是最危險和最神秘的時刻。以色列運輸部長西蒙·皮爾斯說:“我們在星期五舉行了內閣會議,討論局勢。那是我記憶中最短的一次內閣會議,我們一致決定不動員……”可是其他政界方麵的消息都說,那一次會議是在星期五傍晚才開的。

在以色列內閣裏,正如其他內閣一樣,雖說采取集體負責的原則,卻忽略了一個事實,即有一些部長比其他部長地位高。梅厄夫人的“廚房內閣”的組成,時有不同。那天傍晚,5點30分,天一黑,宗教儀式一開始,便等於通知猶太曆一年中的最隆重的一天——贖罪日開始了。

那時,有4名部長在梅厄夫人的特拉維夫宮邸開會。有梅厄夫人自己,副總理阿隆,國防部長達揚,無任所大臣卡裏裏。卡裏裏這個人,在以色列之外幾乎不為人所知,他是梅厄夫人最親近的政治助手之一。也許是從會議一開始,也許是在會議開到一半中間參加進來的還有前任參謀總長巴列夫,現任參謀總長埃拉劄爾。

關鍵問題在於是否打亂贖罪日的平靜,征召預備役。當場決定不征召。官方事後的解釋說,當時並沒有人表示不同意見。但事實上是埃拉劄爾反對無效,他非常生氣。埃拉劄爾在11月11日說,如果預備役能夠“提早24小時或48小時征召”,戰果“毫無疑問會大為不同”。

他並且提到了事後爭論最大的傷亡問題,認為那樣的話,傷亡可以大為減少。他說,可是,這一項決定“是在最高級的政治、軍事會議上決定的”。他的結論是:“如果征召了預備役,我們很難說,戰爭是否真的會爆發。”

還有消息說,10月4日夜間,以色列得到更多的有關阿拉伯軍隊調動的情報,達揚從睡夢中被叫醒。他同參謀長埃拉劄爾討論後,和軍事情報局長澤拉同到總理梅厄夫人家裏,向她彙報。埃拉劄爾建議取消空軍和裝甲部隊的假期,把裝甲部隊集中到埃以和敘以兩條戰線。梅厄決定次日召開內閣特別會議,研究當前局勢和對策。

5日在內閣會議上,埃拉劄爾強調,埃敘軍隊已進入防禦狀態,可通欄進行軍事演習,但這兩支軍隊都可以立即由防禦轉入進攻,戰爭的危險性是存在的。而澤拉得到美國情報機關的觀點支持,認為埃敘軍隊不可能發動進攻。他說:“埃軍大規模渡河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以色列一些人一貫不相信阿拉伯人民真正有能力發動一場大規模的進攻,更不相信阿拉伯人民能夠在戰爭中獲得勝利。10月6日清晨4時,以色列情報機關才確信,阿拉伯國家將在當天對以色列發動一次襲擊,估計進攻時間在日落以前。

梅厄夫人在她的家裏召開內閣緊急會議。她仍拒絕埃拉劄爾提出的先下手對埃敘軍隊進行襲擊的主張。內閣會議最後隻同意采取包括局部動員在內的必要措施。直到10月6日上午10時,以色列才發布緊急動員令,要它的大部分由市民組成的軍隊開往前線。這時離戰爭爆發隻有4個小時了。

埃及武裝部隊在10月6日全線成功地渡過蘇伊士運河,8日摧毀以色列吹噓為“不可逾越”的“巴列夫防線”,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戰勝”的神話。

兩伊戰爭

1伊拉克首開戰端

1980年9月22日午夜,伊拉克突然出動大批飛機空襲伊朗,隨後以5個師又2個旅近7萬人和1200輛坦克的地麵部隊,分北、中、南3路在北起席林堡、南至阿巴丹約690公裏的邊界上,先北後南向伊朗境內推進,占領席林堡、梅赫蘭、富凱和博斯坦等10個城鎮;10月24日又奪取霍拉姆沙赫爾西區,包圍蘇桑蓋爾德、阿巴丹,控製近2萬平方公裏的伊朗領土。伊朗倉促應戰,駐邊境地區的4個師退守重要城市,並急調增援部隊阻滯對方進攻,同時出動大批飛機轟炸伊拉克重要軍事目標與石油設施。

11月,伊拉克因阿巴丹等城鎮久攻不克,進攻勢頭銳減;伊朗乘機開始局部反攻。1981年9月27日,伊朗轉入全麵反攻,先後組織阿巴丹、博斯坦、胡齊斯坦和“聖城”等戰役,逐步收複失地,取得戰場主動權。1982年6月,伊拉克單方麵宣布停火,並從伊朗撤軍。

推翻或動搖薩達姆政權,伊朗出動10萬兵力發起“齋月”戰役,首次進入伊拉克境內作戰,占領巴士拉地區約100平方公裏土地。至1984年2月,又先後發動“穆斯林·本·阿格勒”、“回曆一月”、“曙光”和“曙光”1~6號等9次戰役,占領伊拉克北部和南部共約300多平方公裏領土。2月22日,伊朗發起“海巴爾”戰役,攻占伊拉克南部盛產石油的馬季農島及其周圍地區共約1000平方公裏土地。伊拉克消極防禦,被動挨打,多次要求停戰,均遭拒絕。

2伊朗不甘人後

1984年2月,伊朗不顧伊拉克停戰要求和國際調停繼續發展進攻,企圖迫使薩達姆下台,建立伊拉克伊斯蘭共和國。至1988年3月,先後發動“巴德爾”、“曙光”8~9號、“聖城”1~9號和“佐法爾”1~6號等50多次戰役。在1986年2月的“曙光”8號戰役中,攻占伊拉克南部主要出海口法奧地區;在1988年1月的“聖城”2號戰役中,奪取伊拉克北部約110平方公裏土地;在1988年3月的“曙光”10號戰役中,占領伊拉克北部重鎮哈萊卜傑,奪地1000多平方公裏。其他戰役則多數受挫,占地得而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