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人民民族革命戰爭是20世紀30年代後半期資本主義國家工人運動和民主運動的最高峰。在這一戰爭過程中建立了具有人民民主特征的新型民主共和國。西班牙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歐洲流血最多的戰爭之一。戰爭期間,在軍事行動、空戰、轟炸和佛朗哥分子占領區的鎮壓中死亡的人數達100多萬。這場戰爭中武裝鬥爭的主要方式是在某一方向上實施進攻配之以在戰線其餘地段的陣地防禦。與空軍和海軍協同動作的步兵部隊在武裝鬥爭中起了決定性作用。

西班牙戰爭證明:戰鬥和戰役的成功要靠武裝力量各軍兵種之間的密切協同。戰爭過程表明,空軍的戰鬥能力很強,它能夠在掌握製空權和大量集中使用的情況下達到可觀的效果。戰爭的經驗還表明,僅能防槍彈的輕型和中型坦克在炮火的打擊下會遭受嚴重損失。同時,在炮兵火力和航空兵突擊的支持下集中實施坦克衝擊獲得了巨大成功。在固守所占領土中步兵起了重大作用。海軍具有重要意義,幹涉者利用它封鎖西班牙共和國的海岸,轟擊港口和基地並保障自己的海上交通。共和國海軍主要被用於護送地中海的運輸船和掩護海岸。

德波戰爭

德波戰爭是法西斯德國對波蘭的侵略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從法西斯德國方麵來看,推翻波蘭政府和奴役波蘭人民是這次戰爭的目的。法西斯德國企圖通過奪取波蘭來改善自己的戰略地位,補充軍事經濟資源,建立襲擊蘇聯的基地。從反對法西斯德國侵略的波蘭人民方麵來看,這次戰爭帶有正義性質。1939年3月21日,德國最後通牒波蘭,要求它把但澤割讓給德國,並且把在“波蘭走廊”建築公路、鐵路的權利也轉讓給它。波蘭拒絕了這些要求。4月3日法西斯德軍最高統帥部下達關於製定對波作戰計劃的指示。4月11日希特勒簽署了關於備戰的訓令。

根據這個訓令,擬定了戰役計劃。這個戰役計劃規定德國武裝力量突然入侵波蘭,其目的是破壞波武裝力量的動員與集結。一方麵從西裏西亞,另一方麵從波莫瑞和東普魯士實施向心突擊,其任務是殲滅位於維斯瓦和納雷夫河以西的波軍主力。法西斯德軍指揮部為襲擊波蘭預先隱蔽地展開了軍隊集團。在波莫爾和東普魯士集結了由21個師編成的“北方”集團軍群。在德國西裏西亞和捷克斯洛伐克境內展開了由33個師編成的“南方”集團軍群。

這兩個集群分別由第1航空隊和第4航空隊擔任配合。若把對付波蘭預備隊考慮進去,總共集中了62個師,160萬人,2800輛坦克、6000門火炮和迫擊炮,約2000架飛機。地主資產階級的波蘭政府在法西斯德國進攻的威脅麵前了1939年3月與英法結盟。在人數和裝備方麵波軍較之法西斯德軍大為遜色。波蘭為反對侵略者可以出動39個步兵師、11個騎兵旅、3個山地步兵旅、2個裝甲摩托化旅、近80個民防營,共約100萬人、220輛輕型坦克和650輛超輕型坦克、4300門火炮和迫擊炮、407架作戰飛機。在波蘭海軍的編製內有16艘戰鬥艦艇和輔助船隻。在戰鬥行動開始前,波蘭武裝力量的動員和展開尚未完成。波軍指揮部在防禦地區展開了24個步兵師,8個騎兵旅、1個裝甲摩托化旅、3個山地步兵旅和56個民防營。在戰爭初期波軍仍在繼續展開。波軍總司令部計劃進行戰略防禦,阻止敵人,為英法聯軍準備進攻贏得時間,而在以後根據形勢采取行動。波軍主力沿德波邊境展開。

在北邊占領防線的是“莫德林”集團軍、“維希庫夫”戰役集群和“納雷夫”戰役集群;在“波蘭走廊”是“波莫瑞”集團軍;在波茲南省西部是“波茲南”集團軍。“羅茲”集團軍掩護去羅茲和華沙方向。在琴斯托霍瓦、卡托維茲、克拉科夫地域集結了“克拉科夫”集團軍。保衛南部邊界的任務由“喀爾巴阡”集團軍擔任。

在凱爾采、托馬舒夫—馬佐維茨基、臘多姆地域的第2梯隊中有“普裏索”集團軍。1939年8月31日德國在其與波蘭接壤的格列維策城蓄意挑釁以製造進攻波蘭的借口。

1939年9月1日4時45分法西斯德軍的航空兵對波蘭機場、交通樞紐、鐵路、經濟和行政中心實施突擊。預先開到波蘭沿岸的德國“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號戰列艦向費斯泰爾普拉塔半島開火。法西斯德國第4集團軍開始從波莫瑞向赫翁諾進攻,突破了波蘭“波莫瑞”集團軍的防線,並於9月4日前出到維斯瓦附近。

法西斯德國第3集團軍從東普魯士實施突擊,奪取了姆拉法,並於9月7日前出到納雷夫河。“南方”集團軍群向塔爾努夫、克拉科夫、彼得庫夫、羅茲展開進攻。波蘭的“羅茲”、“克拉科夫”和“喀爾巴阡”3個集團軍的抵抗被擊破。法西斯德軍使用坦克師和摩托化師迅速向波蘭腹地推進。波蘭“普裏索”集團軍未完成集結就倉促與突入之敵作戰,結果被殲滅。9月8日法西斯德國“南方”集團軍群的先遣兵團逼近華沙。海軍隻有5艘潛艇和3艘驅逐艦衝了出去,並駛向英國和瑞典,其餘艦艇被法西斯德國航空兵擊沉。波蘭政府再三請求盟國立刻給予支援。

根據軍事協定,英法本應以航空兵對德國實施突擊並以法軍主力對德國西部邊境實施進攻。9月3日英法形式上對德宣戰,但是實際上沒有給予波蘭任何援助。盟軍指揮部雖在兵力和兵器上擁有優勢,但沒有采取堅決行動。隻是在9月9日法軍才開始對薩爾實施有限目的進攻,但是根據同盟國最高會議的決定,這一進攻於9月12日就停止了。英法軍隊始終是消極的,他們違背了英法政府對波蘭許下的諾言且置自身的戰略利益於不顧。

其實,英法統治集團之所以背叛自己的盟國,是有其政治企圖的,即把法西斯德國的侵略向東引向蘇聯。法西斯德軍繼續向波蘭境內迅速推進。“北方”集團軍群進攻謝德爾采、布列斯特,從東麵向華沙迂回;“南方”集團軍群繼續消滅在桑河與維斯瓦河之間的波軍集團,向盧布林實施突擊並從南麵進攻華沙。波蘭的“波茲南”集團軍在庫特諾地域實施的反突擊阻止了法西斯德國第8集團軍的前進,但是沒能改變總的形勢。9月15日法西斯德軍占領盧布林,並抵近布列斯特。9月16日“南方”集團軍群在弗洛達瓦地域與“北方”集團軍群會師。對波軍主力的包圍圈已經形成。9月16日波蘭政府逃往羅馬尼亞,置軍隊和人民的命運於不顧。

自從波蘭政府出逃以後,愛國者繼續與法西斯侵略者進行英勇鬥爭,但這隻是一些孤立的抵抗基點。到9月26日在托馬舒夫—柳別利斯卡地區一直在進行戰鬥,莫德林要塞的抵抗持續到9月30日,而波蘭的守備部隊直到10月2日還在海爾半島上作戰。被包圍的華沙的保衛者盡管遭到法西斯飛機的猛烈襲擊,但仍堅守防線達20天之久。10月的頭幾天在波蘭的戰鬥行動就結束了。波軍死6.6萬人,傷13.3萬人,被俘近42萬人。波蘭居民遭到巨大犧牲。僅華沙就死近2.5萬人,數萬無辜公民受傷。在法西斯德軍實行的大屠殺中有1萬波蘭人被槍殺。法西斯德軍的損失:死1萬餘人,傷3萬餘人,失蹤3400人。

波蘭的失敗暴露了波蘭資產階級地主政府的軟弱無能,它代表統治階級的利益,推行反動的內外政策,奉行反蘇路線,拒絕同蘇聯結成防禦聯盟。經濟上軍事上軟弱的波蘭不可能經得住同希特勒德國一對一的力量懸殊的鬥爭。波蘭采取與英法結盟的方針證明是靠不住的。

德波戰爭暴露了戰爭初期各次戰役內容及其性質的變化。法西斯德國在實施動員和展開其武裝力量的措施中,采用了先發製人的方法。德國武裝力量對波蘭采取的軍事行動證明,預先編製的陸軍和航空兵集團實施突然密集突擊有顯著作用。在戰爭過程中,坦克和空軍顯示了巨大的威力。為了衝破對方防禦和擴大戰果。在這次戰爭中,首次使用了在航空兵密切配合下行動的大的快速兵團——坦克師、坦克軍和摩托化軍。出現了以快速兵力向防禦縱深實施迂回和包圍敵人的機動的條件。這為擴大進攻戰役的深度和提高進攻戰役的速度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