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偵察炮彈
一些戰爭電影片中,常看到在一個工事裏,透過槍眼,一位指揮員舉著望遠鏡觀察前方。用望遠鏡偵察對方動靜,這種方式,現在還在用。
特別在邊防線上,相對靜止的戰場上,還經常地運用。和這類似的,還有炮兵觀察射擊目標的炮隊鏡,潛艇使用的潛望鏡等。不過這些望遠鏡已經有了很大改進。有的高倍率,更清晰。有的有紅外裝置,夜間也能觀察。
有一則報道說,俄羅斯軍隊用遠距離照相機,拍攝5公裏外的目標,照片上可以識別發射工事的射孔和房間的門窗。這種照相機如果利用紅外膠卷,可以發現部分偽裝的目標。另外一則報道說,美國已製造出用電於芯片代替膠卷的照相機。一張電子芯片可儲存100萬個像素,使得照出來的相片清晰度極高,相片攝成後幾秒鍾內便可輸進計算機,立刻傳送到幾千公裏以外的地方。
能不能有一種設備放在敵方那邊,我們在遠離它的地方,像看電視一樣,看到那邊活動著的人和坦克、大炮、車輛等等呢?
從前沒有,現在有了。大約在十多年前製造出來的小型化、固態化的全能電視攝像機,它不需要偏轉線圈等元件,不用電子束掃描,而且能夠經受住劇烈的衝擊和震動。它的名字叫“炮射電視”,正規的叫法是偵察炮彈。
炮射電視,由電視攝像機、鏡頭、電池、無線電發射機和無線等組成,先裝在一個圓柱狀的箱子裏,再把箱子裝進炮彈殼裏,然後用大炮發射出去。最新的這種攝像機不過火柴盒大小,重量不到100克。鏡頭已經做到像普通衣服上的紐扣一般大。攝像機內部器件,精細到在指甲蓋大的麵積布滿40萬個電路元件。
發射用的炮彈,一般借用原來的照明炮彈改裝,去掉照明部分,保留彈殼、降落傘、消旋裝置和開傘結構。整個重量不過三五公斤,可以承受大炮發射一瞬間的5萬公斤的軸向衝擊力,高壓不碎。
發射炮射電視,就像發射出一個小小的電視發射台。它先是帶著減速傘與彈殼分離,然後拋掉圓箱一樣的外筒和減速傘,張開主降落傘,用每秒5米的速度緩緩下降。這時,它開始工作,就像電視台的實況轉播,把地麵上長寬各二三百米的一片地方,一邊拍攝,一邊把圖像發射回來。坐在接收站裏,在熒光屏幕上觀察,敵方的陣地、地形地貌、坦克大炮,一切的一切,真像在看電視一樣清清楚楚。
用155毫米口徑的大炮,可以把偵察炮彈打到20公裏遠的地方。如果改用更大射程的火炮發射,自然還可以打得更遠。
雷達
各種現代偵察手段中,用得最多的是雷達偵察。天上、地上、海上,陸海空軍中到處都有雷達。雷達是外來語,英文的縮寫音譯,意思是無線電定位。
它利用物體對無線電波的反射特性,探測飛機、導彈、艦船、車輛、兵器、橋梁、居民點等等目標,測定目標的位置,包括距離、高度和方位角。發射的電波同回波頻率相同,便是固定目標;不相同便是活動目標。回波頻率高於發射頻率,是目標向雷達這邊靠近;低是相反,說明目標正背離雷達遠去。目標運動速度越快,頻率變化就越大。這就是雷達探測的一般原理。
據說雷達最早還是德國人發明製造的呢!1933年前後,第一台可供實用的防空警戒雷達,就由德國科學家研製成功。
但是被德國空軍頭目戈林扼殺,理由是如果技術被盜走,對德國空軍是極大災難。所有技術資料毀的毀,存的存,一切繼續研究工作都停了下來。相反,英國、美國在嚴格保密的條件下加緊研究。1936年,英國科學家瓦特研製成功實用防空雷達。1938年,英、美兩國同時造出了機載搜索雷達和艦載預警雷達。德國得知消息,回頭重新開始研究,已經落後於別人5~6年時間。
雷達的實際應用,開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英德空戰。德國集中2400架飛機,其中轟炸機1480架,空襲英國。英國一共才有1300架飛機,用於防空作戰的隻有700架,力量差遠了。
但是,英國借助雷達,不等德軍飛機飛到英倫三島上空,就知道有多少批多少架飛機襲來,然後派出戰鬥機在有利空域去痛擊。結果,一個多月時間,德國損失的飛機達到1500架。劣勢的英國空軍勝過占優勢的德國空軍,雷達立了不小功勞。
發展到今天的雷達,真正成了戰場上的“千裏眼”。它可以發現數千裏外的目標。它幾乎不受晝夜各種天氣條件限製,全天時、全天候地工作。它能夠自動搜索和跟蹤目標。它能夠按照預先編好的密碼,通過一定的附屬設備辨別敵我。世上還沒有別的偵察手段能替代它。
雷達的工作波長在10米~1毫米之間,相應的頻率是30兆赫到30萬兆赫。
通常把波長10米~1米的雷達稱為超短波雷達,把在1米以下的雷達叫做微波雷達。按工作方式分有兩類:一類是連續發射電波的,叫連續波雷達;另一類發射的電波是間隙的,像人的脈搏跳動一樣,叫脈衝雷達。
雷達的組成部分,一般包括發射機、天線、接收機、天線收發轉換開關、顯示器、天線控製設備和電源設備等。最新的相控程雷達,每個天線陣內都有幾百個單元,每個單元都可以是一個微小的但是強有力的發射器和接收器,一部雷達能同時搜索、探測、跟蹤數百個目標。雷達設計采取了模塊方式,民用變軍用,增加或減掉某種功能,隻需要調換模塊就行。
用於地麵偵察的軍用雷達,現在有:
戰場偵察雷達,也叫地麵活動偵察雷達,主要是陸軍偵察部隊用來偵察、監視地麵的兵器、車輛、人員和低空飛機活動情況的。遠距離的偵察雷達,探測距離在20~30公裏範圍,重60公斤,常安裝在車輛上。中距離的探測範圍在10~18公裏間。近距離的探測範圍在3公裏以內,重量隻有二三公斤,一般裝在三角架上就可以工作。
警戒雷達,配置在沿海、邊防和縱深地區,有的設在高山上,用來發現遠距離的飛機、導彈和艦艇,保證自己有充分的戰鬥準備時間。這類雷達按探測距離遠近,分為近程、中程、遠程和超遠程等幾種。近程在200~300公以,中程在300~500公裏,遠程在500~4000公裏,4000公裏以外的就是超遠程了。
還有一種超視距雷達,用來探測從地麵發射的洲際導彈、部分軌道式轟炸武器,以及可以作超低空飛行的高速戰略轟炸機。
它同一般雷達不同的地方是工作頻率低,在2~60兆赫之間。它發射的電波不能穿透電離層,而是在電離層和地表麵之間跳躍向前,直到遇到目標再跳躍地反射回接收機。它比一般雷達能提供更多的預警時間。對從三四千公裏外襲來的超音速飛機,可以提供1小時以上的預警時間,一般雷達隻能有10分鍾。它的弱點是有跳躍盲區,需要有常規微波雷達彌補。
雷達是一個龐大的家族。除了一般通用的雷達以外,還有許多專用雷達和專門為改善某一方麵性能的雷達。專用雷達如引導雷達、製導雷達、炮瞄雷達、迫擊炮定位雷達。專門改善某類性能的雷達有:能提高距離分辨率的脈衝壓縮雷達,能提高角分辨率的單脈衝雷達,能提高抗幹擾能力的頻率分集雷達等。
雷達的出現,促進了反雷達技術的研究和采用。最簡便的辦法就是采取欺騙雷達的辦法。隱蔽真的,提供假的。
1982年,以色列空軍襲擊敘利亞導彈基地前,先發射了兩種無人駕駛偵察機,帶著3種裝置。
一種是金屬反射器,直徑雖然隻有30厘米,但功率大,雷達回波顯示會誤以為有35平方米麵積的大規模突擊機群襲來。另兩種是電視圖像攝像機和雷達頻譜數據接收儀。敘軍受騙,誤假為真,導彈製導雷達全部開機,結果不但沒有偵察到以軍情況,反而把自己的雷達位置、參數等等全部暴露給了以軍。這是用假騙真的例子。
1991年海灣戰爭中,伊拉克軍隊受了很大損失,但還是保存了許多的坦克大炮,有一部分軍隊也躲過了轟炸,原因是伊軍搞了假工事、假坦克、假飛機、假導彈發射裝置,甚至壘起了一座座牆,讓美國衛星、空中和地麵雷達誤以為真的,引導飛機、導彈去襲擊。
真的坦克、大炮埋進沙漠裏隱蔽了起來。多國部隊空襲15天以後,伊拉克90%的飛機、99%的坦克沒有損失。空襲33天以後,伊軍仍保持70%的坦克,65%的裝甲車和大炮。直到戰爭結束前,伊拉克的飛毛腿導彈還一直可以發射。
雷達偵察和反雷達偵察,幹擾雷達和雷達反幹擾、抗幹擾,已經成了一種新的戰術技術。
許多國家正在做和想要做的事情,是怎樣完善和發展自己的雷達,又怎樣破壞和摧毀敵方的雷達。自己耳聰目明,讓敵方變成聾子、瞎子,至少也是個耳背的睜眼瞎。世上會不斷地推出新的雷達,也會不斷地有新的幹擾技術問世。
磁力發生機
在雷達偵察和反雷達偵察中,興起一門隱形技術,正在快速地發展。
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古老童話,都有描述隱身的故事。近代的武俠小說,也常寫一些來無影去無蹤的俠客。突然在你身後出現,忽然一下又不見了。
1897年,英國作家寫了一本科幻小說,書名叫《隱身人》,有的譯作《隱形人》,許多曲折有趣的情節吸引讀者不願意把書放下。
有人寫文章提到1943年美國人曾經進行過一次試驗,一艘軍艦裝上了磁力發生機,開始時升起一種綠霧,當交變磁場達到一定強度的時候,軍艦上的人逐漸模糊不清,交變磁場再繼續增強,整個軍艦就被這奇異的綠色煙霧完全淹沒,什麼也看不清了。
據在場的科學家測試,隱形效果的外圍直徑有100米左右,隻有用特殊的電子儀器才能測出軍艦的具體位置。這個試驗後來停止了。
因為試驗後果不好,有人發瘋,有人病了住院,還有人死亡。從此,再沒有聽說用人作隱身試驗的。隱形技術的試驗,幾乎都是在不讓雷達發現這樣一個範圍內。
隱形
為了不讓敵方發現,軍事鬥爭中很早就有偽裝術。“注意隱蔽!”士兵頭上插以樹枝等等,這在許多戰爭小說、戰爭電影中常讀到和看到。
施放煙幕是又一種方式。
這種方式在現代戰爭中也還在用。不過,這種煙幕,不光是施放煙幕彈,讓滾滾濃煙遮蓋一切。現在更多的是施放電子屏幕,造成雷達迷盲。1968年蘇軍入侵捷克前,先用飛機在攻擊方向上密密地施放一種塗了金屬的氣懸體,反映到雷達熒光屏上便是片片白霧,等於設了一道電子屏障。蘇軍大批機群就是這時飛來的,捷克的雷達和北約的雷達都沒有及時發現。1991年美軍在海灣戰爭中,也使用過這種方式。
軍隊官兵的服裝,世界各國大都取草綠色,原因也在於偽裝。古代軍隊的服裝五花八門,各個國家很不一樣,像英國的軍隊還是穿紅顏色的。冷兵器打仗,刀對刀,槍對槍,不關服裝顏色的事,倒是要注意衣服緊束、利落。熱兵器作戰,槍炮打得遠,先發現人而不被人發現就成了打仗中的一件大事。綠色,混同樹木灌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