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槍的產生和發展
據史料記載,在1259年,中國就製成了以黑火藥發射子窠的竹管突火槍,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射擊火器。隨後,又發明了金屬管形射擊火器——火銑,到明代已在軍隊中大量裝備。
14世紀時歐洲也有了從槍管後端火門點火發射的火門槍。15世紀歐洲的火繩槍,從槍口裝入黑火藥和鉛丸,轉動一個杠杆,用硝酸鉀浸過的燃著的火繩頭移近火孔,即可用手點燃火藥發射。
最有名的火繩槍是16世紀20年代出現於西班牙的“穆什克特”火槍。這種火槍的口徑在23毫米以內,槍重8~10千克,彈丸重約50克,射程達250米。彈丸用木製的或鐵製的通條從槍口裝填。裝備“穆什克特”火槍的步兵稱為火槍手。由於火繩雨天容易熄滅,夜間容易暴露,這種槍在16世紀後逐漸被燧石槍所代替。
來複槍
早期的槍械部是前裝滑膛槍。1520年,德國紐倫堡的一名鐵匠戈特,為了簡化前裝手續,減少氣體泄出,使彈丸在槍膛內起緊塞作用並提高裝填速度,發明了直線式線膛槍,采用圓形鉛球彈丸。由於“膛線”一詞的英文讀音是“田田來複”,所以線膛槍也被稱作來複槍。至今,印有戈特姓名和1616年生產日期的步槍還保存在博物館內。這種帶有膛線的來複槍射擊精度大大超過了滑膛槍。
16世紀以後,膛線由直線形改為螺旋形,發射時能使長形鉛丸作旋轉運動,出膛後飛行穩定,提高了射擊精度,增加了射程。較為有名的是法國的米寧前裝式來複槍。此槍重約43千克,有4條螺旋形膛線,最大射程914米。彈丸長形,頭部蛋形,底部中空,略小於口徑,比較容易從槍口填裝,發射時火藥氣體使彈底部膨脹而嵌入膛線以發生旋轉。但由於這種線膛槍前裝很費時間,因而直到後裝槍真正得到發展以後,螺旋形膛線才被廣泛采用。
最有名的是英國帕特裏克弗格森於1776年發明的一種新式來複步槍。這種槍射程達180米,平均每分鍾可射4~6次。這比起當時每分鍾隻能發射一次,射程僅如米的一般步槍來說確是巨大進步。弗格森在槍膛內刻上螺旋形的紋路即來複線,使發射的彈頭旋轉前進,增加了子彈飛行的穩定性、射程和穿透力;又在槍上安裝了調整距離和瞄準的標尺,提高了射擊命中率。
19世紀,人們對槍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825年,法國軍官德爾文設計了一種槍管尾部帶藥室的步槍,采用球形彈丸,彈丸裝入槍管後,利用探條衝打,使彈丸變形而嵌入膛線。這種槍的射程和精度都有明顯提高。德爾文被稱為“現代步槍之父”。
1848年出現的米涅式步槍,構造比德爾文步槍更加簡化,省去了專門的藥室,彈丸也改為中空式。
從後麵裝彈的擊發槍
1800年,人們發現了雷汞,緊接著便又發明了含雷汞擊發藥的火帽。把火帽套在帶火孔的擊砧上,打擊火帽即可引燃膛內火藥,這就是擊發式槍機。隨後,1812年在法國出現了定裝式槍彈。它是將彈頭、發射藥和紙彈殼連成一體的槍彈。於是,人們開始從槍管尾部裝填槍彈。這是由一位普魯士軍械工人馮·德雷澤1835年發明的,他把自己造的槍稱為“針槍”。一勾扳機,一根長撞針便從彈藥筒的底部穿過,插入炸藥,刺在雷管,引發炸藥爆炸,將彈丸發射出去。後膛迅速裝彈使德雷澤槍成了一種優越的武器,並於1840年裝備普魯士軍隊。
擊針槍比以前的槍具有更高的射速,而且射手能以任何一種姿勢重新填子彈。可是在當時,幾乎所有的國家和極力反對後裝槍。戰爭使對後裝槍持反對意見的人改變了看法。1866年,奧地利軍隊在戰爭中遭到了後獲槍的沉重打擊,於是法國、俄國、奧地利,還有歐洲其他國家都紛紛裝備了後裝槍。
1866年,法國裝備了A·沙斯波式擊針槍,俄國則裝備了英國人卡萊式結構的擊針槍。然而,紙殼子彈沒有可靠的密閉,影響射擊精度,並使槍機結構複雜化了。因此,在19世紀70年代,擊針槍被更完善的機柄式步槍所代替,這種步槍使用定裝式金屬殼子彈和裝有彈簧擊針的活動槍機,把氣體由封起來,解決了後噴問題。
這種從後麵裝彈的武器從此才真正具有了前人無法想像的射程、準確性和發射速度,因此威力大增。從此,槍在戰爭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1870年的色丹戰役中,曆史上最後一次大規模騎兵衝鋒,在一次群射中遭到了慘重的打擊。
首先使用金屬殼子彈的毛瑟步槍
1871年,普魯士王國姓毛瑟的兩兄弟研製成功了世界上第一支發射金屬外殼子彈的步槍,並用它來裝備軍隊。這是一種采用金屬彈殼槍彈的機柄式步槍。這種槍的口徑為11毫米,有螺旋膛線,發射定裝式槍彈,由射手操縱槍機機柄,實現開鎖、退殼、裝彈和閉鎖。這種槍可靠性好,操作簡單方便,很快顯示出它的威力來。
1881年,毛瑟步槍改進後,在槍管下方槍托裏裝上可容8發槍彈的管形彈倉,將彈倉裝滿後,可多次發射,1882年被普魯土政府用作基本的步兵武器。毛瑟又進一步改進其設計,最後發明出一種裝在槍內的5發匣式彈倉。這種槍成為德軍的製式步兵武器,並被世界備國所仿造。1886年無煙火藥首先在法國用作槍彈發射藥後,由於火藥性能提高,殘渣減少,以及金屬深孔加工技術的進步,步槍的口徑大都減小到8毫米以下,彈頭初速也進一步得到提高。1896年,毛瑟步槍也改為使用這種無煙火藥製造的槍彈,並將口徑改為7.92毫米。不久,很多國家都購買和裝備了這種先進的步槍。
小口徑自動步槍的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人們普遍認識到單兵突擊的意義已經不大了。
1958年,美軍首先開始試驗發射556毫米雷明頓槍彈的小口徑自動步槍AR15。它由美國著名槍械設計師斯通納設計,1963年定名為M16步槍並裝備部隊,開槍械小口徑化的先河。M16步槍重3.l千克,有效射程為400米,彈頭命中目標後能產生翻滾,在有效射程內的殺傷威力較大。這種槍後來的改進型M16AI和M16AZ步槍,均用來裝備美軍。
許多國家也研製出多種發射小口徑槍彈的步槍。前蘇聯於1974年定型了口徑為545毫米的AK74自動槍和P11K74輕機槍。在歐洲一些國家還裝備了無托步槍。這種槍握把在彈匣前方,可保持足夠的槍管長度,槍長明顯縮短,如法國的FAMAS步槍,奧地利的施太爾通用槍和英國的SA80步槍。1980年10月,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選定556毫米作為槍械的第二標準口徑,並在各公約國軍隊中裝備這種高射速小口徑的自動步槍。
手槍
手槍指單手發射的短槍。它是近戰和自衛用的小型武器,短小輕便,能空然開炎,在50米內具有良好的殺傷效力。
手槍按用途可分為自衛手槍、戰鬥手槍和特種手槍;按構造可分為轉輪子手槍和自動手槍。
轉輪子手槍的轉輪子上通常有5~6個既作彈倉又作彈膛的彈巢。槍彈裝於巢中,施轉轉槍,槍彈可逐發對正槍管。常見的轉輪子手槍,裝彈時轉槍從左側擺出,故又稱左輪手槍。
轉輪子手槍的發射機構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單動機構,先用手向後奪倒擊錘待擊,同時帶動轉輪子旋轉到們,然後扣壓扳機完成單動擊發;另一種是雙動機構,可一次扣壓扳機自行聯動完成待擊和擊發兩步動作,也可進行單動擊發。
其中以雙動機構應用最為普遍。
轉輪手槍
轉輪手槍是帶有轉輪式多彈膛的手槍,屬於轉膛槍的一種。轉輪上通常有5~6個彈膛,在發射過程中轉輪自動轉動,逐個對正槍管發射。
轉輪手槍分單動式和雙動式兩種。單動式轉輪手槍發射時,需先用手壓倒擊錘,同時帶動轉輪轉動到位,再扣扳機擊發;雙動式轉輪手槍發射時,在手扣扳機的同時,擊錘自動待擊,轉輪轉動到位並自動擊發。雙動轉輪手槍也可以單動射擊。後期轉輪手槍大多采用雙動式。
轉膛槍的出現,大約可追溯到火繩槍的早期。自從1835年美國人卜柯爾特改進成功了第一支真正成功的轉輪手槍之後,轉輪手槍曾風行一時。由於轉輪手槍使用可靠,處理瞎火彈十分方便,至今在一些國家仍有使用,左輪手槍是轉輪手槍常見的一種類型。裝彈時其轉輪從左側擺出,故名左輪手槍。
自動手槍
自動手槍是射擊中在火藥氣體的作用下,可實現再次裝彈入膛的手槍。
自動手槍分為兩種,一種是隻能打單發的半自動手槍,又稱自動裝填手槍。由於半自動手槍使用最為廣泛,習慣上也稱為自動手槍。另一種是可以打連發的全自動手槍,又稱衝鋒手槍。
自動手槍的口徑通常為7.62~11.43毫米,以9毫米為多見;長200~300毫米,重約1公斤,大多采用裝於握把內的彈匣供彈,容彈量通常為8發,打單發時,射速約40發/分,有效射程約50米。
自動手槍出現於19世紀末葉,由於其具有裝彈快、容彈多、射速快、威力大等特點,很快世界各國都開始使用,以此取代了轉輪手槍。有的全自動手槍在必要時可加裝肩托,用雙手握持抵肩射擊,有效射程可增加到150米,所加肩托一般由槍盒或其他附件兼做。連發射擊時火力猛、射速快,有的射速高達110發/分。
世界上最早被廣泛使用的衝鋒手槍是1932年德國製造的毛瑟衝鋒手槍。
從世界上第一支自動手槍問世到現在,已經一個多世紀了。自動手槍的出現,標誌著手槍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現在世界各國所裝備的手槍大多是這類槍。而真正的自動手槍是既能自動裝填,而又能連發射擊,如德國的毛瑟1932式自動手槍和蘇聯的斯捷什金戰鬥手槍等。
手槍和步槍的自動方式不同。由於手槍彈的能量比一般槍彈小,所以現代自動裝填手槍大都采用以射擊時的彈底壓力來完成自動循環的槍管短後坐式和自由槍機式自動方式。
手槍在近年來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一些新的自動原理和結構已在手槍上采用。在自動原理方麵,出現了氣體延遲後坐方式。這種方式的作用原理是,發射時,利用火藥氣體壓力先使槍管轉動開鎖,然後套筒後坐,結果延遲了套筒向後運動,所以也稱做氣體延遲後坐原理。
這種自動原理的優點在於,減小了後坐力,從而減小了槍口上跳,提高了射擊精度。這一點對手槍來說尤為重要。因為手槍通常是在緊急情況下使用的,要求先發製人,首發命中。現在采用這種原理的手槍有:美國的VASP手槍,法國的PA15手槍和聯邦德國的P7手槍等。
目前,世界各國的手槍大都采用9毫米口徑,但也有采用小口徑的。從現代戰爭對手槍的要求來看,手槍的發展趨勢是武器係列化和彈藥通用化,以及研製適應使用要求的手槍族。
間諜槍
1978年9月,在英國倫敦發生了一起引人注目的暗殺事件。受害人格奧爾基馬科夫以前是保加利亞文化官員,後來在英國廣播公司工作。一天,他穿過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時,突然感到右腿好像被什麼尖東西刺了一下。他回頭一看,一名男子拿著一把黑傘慌慌張張地逃走了。
回到辦公室後,他感到很不舒服,就被立即送到醫院診治。4天以後馬科夫竟在醫院死去。
原來,這是一起令人震驚的暗殺事件。凶手利用英國人出門常帶的雨傘作為凶器,偽裝得很巧妙,使人難以防備。所以,當時在英國和西歐都為此事所震動,人心惶恐,輿論嘩然。
據調查和驗屍分析,凶手是用毒傘槍射出一種劇毒彈丸來致人死命的。當時從死者身上找到了這種特製的金屬彈珠。
以鉑銥合金製成的彈珠,直徑很小,約為2毫米。在彈珠上有兩個凹槽,專門盛裝毒性極大的蓖麻毒藥。整個彈珠外麵用蠟密封。毒彈是由藏在傘內的發射裝置射出的。
這種毒傘槍的結構並不複雜,它是以氣體的壓力將彈珠推出的。發射時,扣動板機,擊錘被釋放,並在彈簧力作用下撞擊氣瓶,氣體以其突然增大的壓力將毒彈從槍管中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