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章二 屠夫 大小姐和闊少(1 / 2)

“喔喔喔!”鄰居家的雄雞像往常一樣叫了三遍,打破了一晚的寂靜。盡管天還沒亮,大多數的人也還沒有起床,可年輕的主人家就小心翼翼地從“吱吱呀呀”的破木床上下了地,他沒有點燈,習慣性的使勁兒揉了揉雙眼,又伸了個懶腰,然後摸著黑簡單而快速的收拾了一番,用力的緊了緊腰帶,便背上牆角放著的一個竹簍出了門。他要在天大亮前趕到菜場,將雇主選好的生豬,按照部位把骨肉剔得清清楚楚,別看他年紀輕輕,可已經是市場上小有名氣的“劉一刀”了。而他其實並不喜歡這份營生,不過為了生計他也實在沒有其他的辦法。

這位“劉一刀”便是本書的另一名主人公之一,他叫劉思聖,聽名字倒像是個讀書人,與他現在殺豬剔骨的活計格格不入。要是追根溯源,其實劉思聖真的算是出身官吏人家,劉家祖上都是衙門的仵作,劉思聖的父親劉凱峰更是閩浙總督鬆濤大人手下的一等仵作,因其幫助衙門連破多樁奇案而備受總督大人欣賞,隻是趕上清廷沒落,革命浪潮風起雲湧,鬆大人不願與革命黨為伍,最終選擇了吞金自殺,效忠了大清皇帝。兔死狗烹,劉思聖的父親則背上了清廷餘孽的罪名被革命黨打入了大牢,劉老爺子秉性剛骨,哪裏受得了這等委屈,於是連氣帶嚇就病死在了大牢之中。噩耗傳來,劉思聖的母親受不了刺激大病一場,不久也一命嗚呼撒手人寰了,隻留下了剛剛十八歲的劉思聖。

劉思聖也是劉家的獨苗兒,雖說不是嬌生慣養,但也是關門隻讀聖賢書,從來沒有麵對過如此殘酷的現實。劉思聖從小就得到了父親的親傳,什麼《黃帝內經》、《脈經》、《千金方》等等醫藥典籍都手把手的交給兒子,劉老爺子希望兒子長大後能學醫,懸壺濟世,而不要像他再做仵作這份差事,當初起名思聖,也是寄希望兒子有朝一日能夠像醫聖張仲景那樣為民造福。可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受了家庭的熏陶耳濡目染,還是因為先天的緣故,劉思聖偏偏卻對驗傷、勘驗這些事情有著濃厚的興趣,盡管有老爹的阻攔,可一本《洗冤集錄》他卻已經偷偷看得滾瓜爛熟,年少時劉思聖便暗暗立下了誌向,日後一定要成為像父親那樣的勘驗高手,偵破天下奇案。

但是,隨著劉家突如其來的災難,一切希望都化作了泡影,現實的殘酷血淋淋的擺在了劉思聖的麵前,讓他不得不獨自麵對生活的艱辛,世人的嘲諷。為了安葬父母,劉思聖先典賣掉了自家的房子,然後在杭州城郊區租下了一間簡陋的小房子,家裏早就不多的積蓄已然所剩無幾,為了生計,劉思聖隻好出門學人家去討生活,可他本是個文弱書生,又趕上兵荒馬亂的日子,肩不能擔手不能提,哪裏又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活計呢?要說會自己如果再做起仵作的差事倒還可能,可是新政府現在相信的是新科學,誰還會用他這老一套,再說父親的死也使劉思聖痛恨道貌岸然的官吏,為什麼就有那些人之前還是朝廷的忠臣,轉眼之間搖身一變又成了革命政府和“主義”的衛道士?劉思聖看不懂,更不願意與他們同流合汙。到最後,萬般無奈之下劉思聖在附近菜場上跟著一位張屠夫學習了殺豬剔骨,沒想到看上去文文弱弱的劉思聖,居然僅學了短短半個月,便肢解起牲畜來遊刃有餘,手法老道,這簡直讓張屠戶刮目相看。到後來,劉思聖便成了這家菜場頗有名氣的“劉一刀”了。生活就是這樣,不論你願不願意,喜不喜歡,也不論是否是風調雨順,還是城頭輪番變幻著大王旗,一切都還得按照著各自應有的軌跡而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