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法國現代文學作品5
傳統性與現代性交融於一體,是這部小說在藝術上的一個突出特點。羅蘭在作品“原序”中聲明:它“不以故事為程序而以感情為程序”。的確,作者很少像巴爾紮克等現實主義大師那樣用許多具體的細節去描繪主人公的外部特征及其所處的外部環境,而是采用內心獨白、自我對話、夢境、聯想、抒情性穿插以及情景交融等多種藝術手段,去表現主人公豐富而又奔騰的內心世界,展示他生命的流程,即一生精神探索的曲折曆程。
總的看來,人物的內心世界是同他對外部世界的感受和理性的思考結合在一起的,因而是具體可感的,不像意識流小說那樣捉摸不定。如作品第一冊中,作者將一場傾盆大雨及雨過天晴後自然景象的變化,同正處於青春期的騷亂與困惑之中的克利斯朵夫的心理感受交融在一起,暗示了他在肉體上和心靈上也經曆了一番暴風雨的洗滌,從舊的軀殼中蛻化出了一顆新的靈魂。同時,羅蘭的心理描寫,不隻是為了在更深的層麵上刻畫人物的個性特點,也是為了以主人公的內心世界為中心點去看客觀世界,即以心靈為窗口去反映外部的大千世界。羅蘭在這部小說中展現了當代法國的社會生活圖景,在“節場”一卷中表現最突出。在這裏,主人公對社會問題的思考,主要是通過議論的方式表達出來的。在“反抗”和“節場”卷中,現實的針對性強,批判毫不留情,同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筆法一脈相承。
音樂性是這部小說的另一個獨到的藝術特色。貝多芬用音符和旋律譜寫的英雄交響樂,羅蘭用語言文學譜寫了出來。這部作品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有濃鬱的音樂色彩。它的結構是按交響樂的結構方式設計的。作者在此書的原序中說,他把這10卷作品分為4冊:少年、反抗、悲歌和複旦,“相當於交響曲的4個樂章”,即序曲、發展、高潮和結尾。作品采用這種結構方式,更適宜於展現作為音樂家的主人公的心靈發展史,因為他的一生就是為追求真誠的音樂藝術而鬥爭的一生。
同時,在作品的主要人物關係上體現了音樂中的“調性”,作者自雲,他是以“氣氛與調性來做結合作品的原則”的。克利斯朵夫可謂這部樂曲中的主音,處於核心地位;奧裏維、安多納德和葛拉齊婭則是其餘的基本音,它們都傾向並圍繞著主音。更重要的是,音樂是主人公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一個真正的音樂家是生活在音響的宇宙中的,隻要是顫抖的,震蕩的,跳動的東西,在他聽來都是音樂”。這種無所不在的音樂,在克利斯朵夫心裏都有回響。他所見所感,全部化為音樂,“他的歲月就等於音樂的浪潮”。音樂是作品中無所不在的靈魂,作品中環境氣氛的渲染和主人公情感的觸發,往往滲透著音樂氣息。如小克利斯朵夫和舅舅在野外見到的夜色,就是一幅用色彩、音響和旋律組成的奇妙而清新的大自然圖景,在朦朧的月色下,青蛙、蛤蟆、蟋蟀和夜鶯都在以各種不同的音調歌唱,令人心曠神怡。
追憶逝水年華
普魯斯特小說創作的主要成就是多卷集長篇巨著《追憶逝水年華》,全書共7部,15卷,從1905年開始創作,至作者逝世前全部完成。小說的第1部《通往斯萬家的路》於1913年問世,但反應冷淡,一些有名的出版社都不願出版,作者便自費印行。後來,《通往斯萬家的路》逐漸獲得文藝界的讚賞,《法蘭西新評論》雜誌和出版社的負責人、著名作家安德烈·紀德在給普魯斯特的信中表示:“拒絕出版該書是《法蘭西新評論》最嚴重的錯誤,也是我的終身憾事”。於是,各大出版社競相與普魯斯特簽訂合同,以求取得出版這部多卷集的其餘幾部作品的權利。
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出版工作被擱置下來。戰爭結束後小說的第2部《在花枝招展的少女們身旁》於1919年出版,獲龔古爾文學獎,普魯斯特名聲大振。此後,小說的第3部《蓋爾芒家》和第四部《索多姆和郭穆爾》相繼於1921和1922年出版,最後3部《女囚犯》、《逃亡者》和《昔日再現》則是普魯斯特逝世後於1923年、1925年和1927年才出版的。
《追憶逝水年華》是一部與傳統小說不同的長篇小說。全書以敘述者“我”為主體,將其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融合為一,既有對社會生活、人情世態的真實描寫,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認識的內心經曆的紀錄。除敘事以外,還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議論。整部作品沒有中心人物,沒有完整的故事,沒有波瀾起伏、貫穿始終的情節線索。它大體以敘述者的生活經曆和內心活動為軸心,穿插描寫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猶如一棵枝丫交錯的大樹,可以說是在一部主要小說上派生著許多獨立成篇的其他小說,也可以說是一部交織著好幾個主題曲的巨大交響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