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東歐現代作家·第一節英國現代作家1
德萊頓
德萊頓,1631年生於北安普敦郡一個清教徒的家庭。他約在1644年進入威斯敏斯特學校學習,受到良好的古典文學的教育。1650年就讀於劍橋大學,1654年畢業,獲得文學士學位。
德萊頓於清教徒攝政政體結束前開始文學創作,曾把《紀念護國公逝世的英雄詩》(1659)獻給克倫威爾。1660年,他寫了《回來的星辰》一詩歌頌複辟及查理二世複位。他早期著名的詩歌《奇異的年代》(1667),寫1666年倫敦大火、瘟疫以及荷蘭戰爭等重大事件。
1670年,德萊頓受封為桂冠詩人,並在宮廷任職。此後,他寫了許多政論詩。如《押沙龍與阿奇托菲爾》(1681),被認為是他的優秀的諷刺詩。《獎章》(1682)一詩攻擊輝格黨,嘲笑他們在煽惑人民。同年又寫了諷刺詩《馬克·傅萊克諾》(1682)。德萊頓原是清教徒。1682年他寫的《俗人的宗教》一詩斥責天主教,歌頌英國國教,反對不信國教的人們。1687年詹姆斯二世企圖把英國變成一個羅馬天主教國家,德萊頓又改信天主教,並寫了《牡鹿與豹》(1687)一詩讚揚羅馬天主教會,把它比作潔淨、不朽的牡鹿,辱罵英國國教為肮髒凶殘的豹。
德萊頓最著名的兩首短詩:《聖西西莉亞日之歌》(1687)和《亞曆山大的宴會》,又名《音樂的力量》(1697),詩中把音樂頌揚為美妙無比的藝術。德萊頓的頌詩和諷刺詩標誌著英國詩歌中古典主義的確立。
德萊頓還寫了不少劇本,有將近30部喜劇、悲喜劇、悲劇以及歌劇。他主要模仿法國悲劇詩人高乃依,寫了許多“英雄劇”。其中較好的劇作有《格拉納達的征服》(1672)和《奧倫-蔡比》(1676)等。這些英雄悲劇的主題是愛情和榮譽之間的矛盾。德萊頓還把莎士比亞的悲劇《安東尼和克莉奧佩特拉》改寫成《一切為了愛情》(1678)。他雖然仍采用無韻詩體,但嚴格遵守古典主義的三一律規則,寫出一部完美的占典悲劇。
德萊頓著名的文學批評著作有1618年發表的《論戲劇詩》、1700年發表的《寓言集序言》等。他對喬叟、斯賓塞、莎士比亞、瓊森、鮑蒙特、弗萊徹作出高度評價。德萊頓是英國文學批判的創始人,文學史家把他創作的時代稱為“德萊頓的時代”。
蘭姆
蘭姆,1775年生於倫敦,其父為法學院執事索爾特充當助手及家仆。蘭姆自幼愛好讀書,索爾特家藏書任他廣泛瀏覽。他7歲入倫敦基督慈幼學校,與詩人柯爾律治、亨特同學,自此與柯爾律治結成終生莫逆之交。蘭姆的《三十五年前的基督慈幼學校》(1813)一書,即這一段生活的回憶。15歲時他因口吃不利於言而輟學。17歲進入東印度公司任簿記員,直至1825年退休。
蘭姆的姐姐瑪麗患精神病,1796年9月忽然大發作,竟殺其母。他悲痛萬分決定精心護理瑪麗。瑪麗發病時住瘋人院,平素家居則頭腦清醒,與他合作著述,對他的文學事業大有助益。蘭姆當時雖默默無聞,但交遊者大多是著名文人,其中包括葛德文、哈茲裏特、胡德、華茲華斯和柯爾律治等人,對蘭姆來說這種珍貴的友情成為他一生中生活的動力和樂趣。
蘭姆的文學生涯從詩歌創作開始。他的詩深受柯爾律治的影響,個別篇章可能是與柯爾津治合寫的。他的詩有《熟悉的舊麵容》(1798)和《曇花一現的嬰兒》等,但成就不高。他也寫過劇本,有詩劇《約翰·伍德維爾》(1802)和鬧劇《H君》(1806)。後來他與瑪麗合寫兒童文學作品,最成功的是《莎士比亞故事集》(1807),此外,他還寫過一部悲劇故事《蘿莎蒙·格雷》(1798)。1808年他出版的《莎士比亞同時代英國戲劇詩人之範作》是一部作品選集,收集17世紀各個著名劇作家作品的片斷,附有簡短的評論。當時英國人對莎士比亞及其同時代劇作家極為漠視。
蘭姆所寫的評論文章不多,其中《論莎士比亞的悲劇》一文表明他對莎士比亞劇作的人物很感興趣。他唯一的一篇較長的評論文章,是評論華茲華斯的《出遊》,其中說出了詩人的天才和獨創性。他十分景仰17世紀的戲劇詩人和散文家福勒、布朗和伯頓,以及18世紀的小說家。他對寫實作品很感興趣,但是他厭煩造作和世外桃源式的田園詩,他不討論作品的布局結構,而是討論體裁形式。
蘭姆最大的成就是隨筆。其隨筆的最大特點是筆調親切,富有生活氣息和人情味。蘭姆不象18世紀的散文家,愛講大道理,闡發哲學思想,他好談生活瑣事和知識性題材,如《萬愚節》、《古舊的瓷器》、《偏見一束》、《全世界背後的一部百科全書》等。他的隨筆大多與他的經曆密切相關,有的風雅幽默,有的則哀惋淒切。蘭姆好推敲文字,愛用典故,注重細節,文體富有個人特色,但從中可以看到蒙田、伯頓和布朗等人的影響。蘭姆的隨筆後來收為兩個集子《伊利亞隨筆集》(1823)和《後期隨筆集》(1833)。佳作多在前集中,後集的傑作隻有《退隱者》一篇,寫退休後的閑散生涯,頗富風趣。他以《隨筆集》作者“伊利亞”見知於世。
蘭姆還是英國著名的書簡家之一。他的書信記載了他與同時代一些著名文人的交往,而他與他們每個人的友誼又各有特色,其次,他的書信富有隨筆意味。他多以對文學見解、友人的消息和他本人愛好為主,最主要的是談書。蘭姆一生嗜書如命,在書信中曆曆可見。蘭姆所有書信中貫穿著失意者的憂鬱情調。
蘭姆於1825年退休,因瑪麗病情惡化而移居埃德蒙頓。1834年卒於埃德蒙頓。
濟慈
濟慈,1795年10月29日生於倫敦。他的父親以經營馬車行為業,生活比較富裕。1804年父親去世,母親再嫁,濟慈和兩個弟弟被外祖母收養。1810年母親病故,外祖母委托兩名保護人經管他們弟兄的財產。1811年,濟慈由保護人安排離開學校,充當醫生的學徒。他喜愛文學,並在中學的好友查爾斯·克拉克的鼓勵之下開始寫詩,模仿伊麗莎白時代詩人埃德蒙·斯賓塞。1815年10月,濟慈進入倫敦一家醫院學習。這時他已熱愛寫詩,深受詩人亨特和華茲華斯的影響。
1816年5月濟慈在亨特所編《檢察者》雜誌發表十四行詩《孤寂》。1816年7月,他通過考試獲得內科醫生執照,繼續學習外科。同年夏他寫成十四行詩《初讀查普曼譯荷馬史詩》。10月間他經克拉克介紹,與亨特相識,並與雪萊、哈茲裏特、蘭姆等人來往。11月間,濟慈決心從事文學創作,通知他的保護人,放棄學醫。
1817年,濟慈出版第一部詩集,其中大多帶有模仿的痕跡,但也有佳作,如上述的讀荷馬史詩的十四行詩和《蟋蟀與蚱蜢》等,而《睡眠與詩》則表露了濟慈的創作思想,詩經出版後得到好評。4月,濟慈寫作長詩《恩底彌翁》,以凡人恩底彌翁和月亮女神愛故事為題材,顯示出他對美的境界的敏感和優美的語言表達能力。與此同時,濟慈也形成了許多對哲學和藝術的觀點,其中著名的有“天然接受力”的思想。
1817年冬,濟慈在倫敦與華茲華斯相見。雖然他仍然欽佩華茲華斯的詩,卻不喜歡他的為人。後來他和亨特也漸慚疏遠。
1818年3月,濟慈去外地照顧患病的弟弟托姆。這時他寫成取材於薄伽丘的《十日談》的敘事詩《伊薩貝拉》。長詩《恩底彌翁》出版後,有3家保守的雜誌進行指摘,甚至對濟慈進行人身攻擊。但這並沒有使他灰心,或像傳說那樣使他過早去世,他更加自信地向友人說:“我想在身後是能名居英國詩人之列的。”他立即開始寫作以希臘神話中新神和舊神的爭奪為題材的史詩《許佩裏翁》,使用無韻詩體。在他弟弟去世前完成了兩章。在這期間他認識了始終愛慕的女友芳妮·布勞恩。1819年1月,濟慈寫成長詩《聖愛格尼斯之夜》,這首詩采用了類似羅密歐與朱麗葉故事的情節,絢麗多彩,表達了對托姆去世的哀悼和對他與芳妮關係的憂慮。1819年他又開始寫《聖馬克之夜》,但未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