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世界雕塑曆史12(1 / 3)

第二世界雕塑曆史12

俄國19世紀雕塑

19世紀初俄國的民主革命運動高漲,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中,俄羅斯雕塑家也力求克服雕塑的理想化模式,使作品更加接近於生機勃勃的現實,這一時期雕刻家紛紛將俄國民族英雄作為自己的雕塑創作主題。馬爾托斯(1752—1835),馬林諾夫斯基(1733—1846)、皮美諾夫(1784—1833)是當時的代表人物。

馬爾托斯曾在皇家美術學院學習,後來又到羅馬留學,在羅馬研究和臨摹過古代雕像作品。他回國後在美術學院執教多年,花甲之年又擔任了美術學院院長,為俄國的美術教育事業作出過突出貢獻。他是俄國古典主義雕刻的代表,他的雕塑技巧精湛,創作領域涉及曆史紀念碑、建築裝飾和墓碑雕刻。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是樹立在克裏姆林廣場上的紀念碑雕像《米寧和波熱爾斯基》(1804—1814),這件作品也是餓羅斯民族雕刻的代表作。

馬爾托斯《米寧和波爾熱爾斯基》《米寧和波熱爾斯基》青銅紀念碑,塑造的是兩位17世紀的俄國民族英雄。這座紀念碑是由群眾捐資建造而成的,於1818年正式揭幕。在這件雕刻中馬爾托斯沒有拘泥於兩位英雄的真實容貌,也沒有沿用舊古典主義常用的抽象的裸體來表現。他通過對古代藝術的研究,從古代雕刻作品中選取了兩位人物形象的原型。這件雕塑中的波熱爾斯基的形象與奧林匹亞山上的宙斯相似;而米寧的姿勢也類似於公元前2世紀的雕塑《波爾格塞的劍客》(現藏巴黎盧浮宮博物館)。馬爾托斯把兩位民族英雄安排在象征擁護祖國的寶劍旁,他將古代雕像的原型的頰骨加高,臉形變圓,穿上俄羅斯的民族服裝。這件雕塑的底座的正反麵上還有淺浮雕,這些浮雕進一步記述了兩位民族英雄的偉大功績,值得注意的是,馬爾托斯在這些淺浮雕中刻畫了一個群眾場麵,這在俄國的浮雕作品中是較少見到的。這座紀念雕像與台座的高度相等,是1∶1的比例,這樣的比例使站在雕像前的觀眾對雕像更有親近感。克裏姆林廣場是俄國的商業中心,《米寧和波熱爾斯基》被安置在廣場的中心,米寧的手指向俄國的政治中心克裏姆林宮,這座雕像成為整個廣場建築群的中心,也是這座莫斯科著名廣場的永久紀念。

馬爾托斯的代表作品還有他早期創作的《索巴金娜墓碑雕像》(1782)。這件雕刻中金字塔形的碑麵刻著死者的側麵肖像。在碑的底邊石棺上是一位仰首而坐、表情悲痛的雙翼守護神雕像,他一手按著生命之火,一手扶著索巴金家族的譜盾。石棺的左麵是站立著一位舉哀婦女的雕像。在這件墓碑雕刻中,兩個不對稱的形體被自然地組合在一起,而絲毫沒有破壞整體的和諧,馬爾托斯在這件雕刻中顯示了他高超的雕塑技巧。馬爾托斯較為著名的墓碑雕刻作品還有《沃爾斯卡婭墓碑》(1872)、《庫拉基娜墓碑》(1792)、《加加林娜墓碑》(1803)。在這些墓碑雕刻中,馬爾托斯運用了豐富而具有獨創性的手法,表達了對死者的哀思。

馬爾托斯所作的建築裝飾雕刻主要有“皇村”葉卡捷琳娜宮的蒼翠餐廳中的人物浮雕和聖彼得堡喀山教堂東大廳的裝飾浮雕《摩西從山岩中引出聖水》(1804—1808)等。

馬爾托斯晚年又創作了兩件著名的紀念雕刻《黎雪列紀念像》(1823—1829,樹立在奧德薩)、《羅蒙諾索夫紀念像》(1826—1829,樹立在阿爾漢斯克)。

馬林諾夫斯基是馬爾托斯同時代的雕塑家。他的代表作有俄國的農民英雄雕像《俄羅斯的斯采沃拉》(1813)。自1817年起他曾和皮美諾夫多次合作,創作裝飾性大型紀念碑雕刻,他們所作的冬宮廣場總司令部圓券大門上的裝飾雕刻和亞曆山大劇院的裝飾都久負盛名,他們的裝飾雕刻為氣派宏偉的俄羅斯建築增添了不朽的美。冬宮廣場總司令部圓券大門上的雕刻采用勝利凱旋的題材,帶翅膀的光榮神站在由6匹飛奔的馬拖拉的戰車中央,戰馬由2名武士駕馭,高聳的拱門頂上,向觀眾迎麵奔馳而來,背襯藍天,氣勢宏偉,激動人心。他們為海軍大廈創作的象征“世界各國”的三個巨大裝飾雕刻,風格粗獷而優美,給人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他們的裝飾雕塑作品還有涅瓦河畔聖彼得堡礦業學院大門台階旁的組雕《普塞庇娜被劫》。

19世紀30到50年代,古典主義風格受到了衝擊,在雕刻內容上不斷增加現實性的因素。這一時期著名的雕刻家還有加利別爾克、奧爾洛夫斯基、克洛特、維塔利等。

加爾別爾克(1787—1899)曾創作了普西金、克雷洛夫和馬爾斯等人的肖像。《投髀遊戲》和《投圈遊戲》的作者小皮美諾夫和洛岡諾夫斯基也創作了不少優秀作品。

波·伊·奧爾洛夫斯基(1793—1837)是這段時間裏最著名的雕塑家。他是農民出身,在彼得堡美術學院學習雕刻。他創作的《庫圖佐夫紀念像》和《巴克雷·德·托裏紀念像》成功地表現了俄羅斯軍事統帥的尊嚴和自豪感。這兩座被豎立在彼得堡的紀念碑雕像,使奧爾洛夫成名。

以1812年衛國戰爭為題材的雕刻家還有捷列別尼奧夫和托爾斯泰。捷列別尼奧夫為海軍大廈作了裝飾浮雕《光榮神》和裝飾帶《在俄羅斯建立海軍艦隊》。托爾斯泰創作了由21個獎章組成的衛國戰爭曆史組雕。

P.K.克洛特(1805—1867)也是19世紀前期的俄國著名雕塑家,他創作的四座馴馬組雕被安置在涅瓦大街阿尼契柯夫橋的兩端,氣勢壯觀,引人注目。這件雕刻運用了古典主義和現實主義結合的手法,表現了四位青年分別在馴服野性的烈馬,騎手和馬匹的造型結實而充滿生命活力。克洛特的這件作品具有強烈的民族美感,可以同歐洲各地著名的馬的雕刻相媲美。

維塔利(1794—1855)也是位擅長於裝飾雕刻的藝術家。他的代表作有莫斯科劇院廣場噴泉雕刻(1835)、莫斯科凱旋門雕刻(1830)、莫斯科克裏姆林宮的蓋奧爾基耶夫大廳的裝飾雕刻等等。而他晚期創作的一件大理石圓雕《維納斯》(1852)姿態優美,技巧精湛,被認為是俄羅斯古典主義雕刻的最後一件傑作。

19世紀下半期的俄羅斯,與城市建設密切相關的大型雕塑在內容上受到了官方的嚴格控製,隻能表現對統治者歌功頌德的內容,而一些小型的室內雕塑卻很富於生活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