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散文名篇(3)
當九秋之淒清,見一鶚之直上。以雄才為己任,橫殺氣而獨往。梢梢勁翮,肅肅逸響。杳不可追,俊無留賞。彼何鄉之性命,碎今日之指掌。伊鷙鳥之累百,敢同年而爭長。
此雕之大略也,若乃虞人之所得也,必以氣稟玄冥,陰秉甲子。河海蕩潏,風雲亂起。雪沍山陰,冰纏樹死。迷向背於八極,絕飛走於萬裏。朝無所充腸,夕違其所止。頗愁呼而蹭蹬,信求食而依倚。用此時而杙,待弋者而綱紀。表狎羽而潛窺,順雄姿之所擬。欻捷來於森木,固先係於利觜。解騰攫而竦神,開網羅而有喜。獻禽之課,數備而已。
及乎閩隸受之也,則擇其清質,列在周垣。揮拘攣之掣曳,挫豪梗之飛翻。識畋挐之所使,登馬上而孤騫。
然後綴以珠飾,呈於至尊。摶風槍纍,用壯旌門。乘輿或幸別館、獵平原,寒蕪空闊,霜仗喧繁。觀其夾翠華而上下,卷毛血之崩奔。隨意氣而電落,引塵沙而晝昏。豁堵牆之榮觀,棄功效而不論,斯亦足重也。
至如千年孽狐,三窟狡兔。恃古塚之荊棘,飽荒城之霜露。回惑我往來,趦趄我場圃。雖有青骹載角,白鼻如瓠。蹙奔蹄而俯臨,飛迅翼而遐寓。而料全於果,見迫寧遽。屢攬之而穎脫,便有若於神助。是以嘵哮其音,颯爽其慮。續下鞲而繚繞,尚投跡而容與。奮威逐北,施巧無據。方蹉跎而就擒,亦造次而難去。一奇卒獲,百勝昭著。夙昔多端,蕭條何處?斯又是稱也。
爾其鴰鳧鶂之倫,莫益於物,空生此身。聯拳拾穗,長大如人。肉多奚有,味乃不珍。輕鷹隼而自若,捖鴻鵠而為鄰。彼壯夫之慷慨,假強敵而逡巡。拉先鳴之異者,及將起而遄臻。忽隔天路,終辭水濱。寧掩群而盡取,且快意而驚新。此又一時之俊也。
夫其降精於金,立骨如鐵。目通於腦,筋入於節。架軒楹之上,純漆光芒。掣梁棟之間,寒風凜冽。雖趾躋千變,林嶺萬穴。擊叢薄之不開,突杈枒而皆折。此又有觸邪之義也。
久而服勤,是可呀畏。必使烏攫之黨,罷鈔盜而潛飛。梟怪之群,想英靈而遽墜。豈比乎虛陳其力,叼竊其位,等摩天而自安,與槍榆而無事矣。
故不見其用也,則晨風絕壑,暮起長汀。來雖自負,去若無形。置巢畿嵲,養子青冥。倏而年歲,茫然闕庭。莫試鉤爪,空回鬥星。眾雛倘割鮮於金殿,此鳥已將老於岩扃。
杜甫於天寶年間向皇帝進獻《雕賦》。當時唐玄宗日趨腐化,奸佞得誌,朝政敗壞。杜甫用雕凶威勇猛的特性,博擊妖孽的勇猛,驅逐鳥梟的英雄之姿,象征賢臣的正氣高節,雄才大略;彰顯了掃蕩群醜,重振朝綱的政治主張,從側麵也可以看出作者疾惡如仇的性格。杜甫的詩歌有“詩史”的美譽,由此可見他是一位非常關心時事,關心民主疾苦,國之危之的愛國主義詩人,所以他會寫下這篇《雕賦》並進獻給當時最高的政治統治者,他的這種天下興之,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伍感著實讓人感動,也值得我們學習。
阿房宮賦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文宗太和三年進士,官終中書舍人,晚唐傑出詩人,詩風清新俊拔,文章奇警縱橫,詩文多針砭現實,本文和賦的創作也有相當成就。有《樊川文集》、《樊川詩集》。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裏,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鹹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勾心鬥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雲何龍?複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台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淒淒。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穀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複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
《阿房宮賦》敘述宮殿的興廢,反映曆史的興衰與政治的得失,立意高遠,筆力遒勁。賦中對秦宮奢侈豪華的描繪鋪陳誇張,窮形極態;對曆史興衰原因的分析深刻中肯;對世人的告誡警策醒豁。語言精美,流暢,明快,犀利;句式駢散兼行,錯落有致;比喻生動貼切,別出機杼。字裏行間,充溢著深深的感慨、澎湃的激情。此賦發揚了賦體鋪張揚厲、精彩宏偉的特長,卻無一般賦體文采有餘而思想貧乏的缺陷。這篇辭賦汲取賦體非偶的句式,但又不受其束縛,駢散結合,流暢自哪,也是此文能廣泛流傳,贏得無數讀者的原因之一。
廬山草堂記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祖籍太原,晚年退居洛陽香山,自號香山居士。白居易是唐朝偉大的詩人之一。他的詩作關注民生,通俗易懂,流傳很廣。他的散文也寫得清雅精巧,流暢明麗。有《白香山集》。
匡廬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爐峰,北寺曰遺愛寺,介峰寺間,其境勝絕,又甲廬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樂天見而愛之,若遠行客過故鄉,戀戀不能去,因麵峰脅寺,作為草堂。
明年春,草堂成。三間兩柱,二室四牖,廣袤豐殺,一稱心力。洞北戶,來陰風,防徂暑也。敞南甍,納陽日,虞祁塞也。木,斫而已,不加丹。牆,圬而已,不加白。磩階用石,冪窗用紙,竹簾用緯,率稱是焉。堂中設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張,儒道佛書,各三兩卷。
樂天既來為主,仰觀山,俯聽泉,傍睨竹樹雲石,自辰及酉,應接不暇。俄而物誘氣隨,外適內和。一宿體寧,再宿心恬,三宿後頹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自問其故。答曰:是居也,前有平地,輪廣十丈;中有平台,半平地;台南有方池,倍平台。環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蓮白魚。又南抵石澗,夾澗有古鬆老杉,大僅十人圍,高不知幾百尺。修柯戛雲,低枝拂潭,如幢豎,如蓋張,如龍蛇走。鬆下多灌叢,蘿蔦葉蔓,駢織承翳,日月光不到地,盛夏風氣如八九月時。下鋪白石,為出入道。堂北五步,據層崖積石,嵌空垤塊,雜木異草蓋覆其上。綠蔭蒙蒙,朱實離離,不識其名,四時一色。又有飛泉植茗,就以烹燀,好事者見,可以永日。堂東有瀑布,水懸三尺,瀉階隅,落石渠,昏曉如練色,夜中如環佩琴築聲。堂西倚北崖右趾,以剖竹架空,引崖上泉,脈分線懸,自簷注砌,累累如貫珠,霽微如雨露,滴瀝飄灑,隨風遠去。其四傍耳目杖屨可及者,春有錦繡穀花,夏有石門澗雲,秋有虎溪月,冬有爐峰雪。陰晴顯晦,昏旦含吐,千變萬狀,不可殫紀鋇縷而言,故雲甲廬山者。噫!凡人豐一屋,華一簀,而起居其間,尚不免有驕穩之態,今我為是物主,物至致知,各以類至,又安得不外適內和,體寧心恬哉!昔永、遠、宗、雷輩十八人同入此山,老死不反,去我千載,我知其心以是哉!
矧予自思,從幼迨老,若白屋,若朱門,凡所止雖一日二日,輒覆簣土為台,聚拳石為山,環鬥水為池,其喜山水病癖如此。一旦蹇剝,來佐江郡,郡守以優容而撫我,廬山以靈勝待我,是天與我時,地與我所,卒獲所好,又何以求焉!尚以冗員所羈,餘累未盡,或往或來,未遑寧處。待予異時弟妹婚嫁畢,司馬歲秩滿,出處行止,得以自遂,則必左手引妻子,右手抱琴書,終老於斯,以成就我平生之誌。清泉白石,實聞此言!
時三月二十七日,始居新堂;四月九日,與河南元集虛,範陽張允中,南陽張深之,東西二林長老捘公、朗滿、晦堅等凡二十有二人具齊,施茶果以落之。因為草堂記。
白居易因越職言事,被貶為江州司馬。司馬是一個無職無權的閑官,白居易在江州時思想苦悶,情緒低落,於是便流連山水,消遣鬱悶。白居易在廬山東林寺住了幾天,廬山的清幽風景、奇峰古寺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於是在此營造草堂,準備將來在此養老。本文便是草堂落成之際寫下的。文章首先描寫草堂的建築及室內的陳設,然後描寫了草堂周圍的景色,最後抒發了對人生無常的感慨和樂天安命的情緒。文章於平白的敘述中見清麗,於平淡的氣氛中見萬千感慨,於平常的景物中見人間仙境,實為一篇描景抒情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