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清名人軼聞(3)(1 / 3)

五、明清名人軼聞(3)

天將曉,祭祀了,

忽聽得兩廊下吵吵鬧鬧,

爭胙肉的你瘦我肥,

爭饅頭的你丈我小。

顏回德行人,

見了微微笑。

子路好勇者,

見了心焦躁。

夫子喟然歎曰:

我也在陳絕糧,

幾曾見過這餓殍?

這首詩中的“夫子喟然歎曰”,就是聖人在“歎”,金聖歎自稱“聖人”,他本名金人瑞,便號“金聖歎”。立此字號,當然是要自比孔子了。

還有人說,金聖歎小時學習《論語》,對孔子的“喟然歎曰”句特別欣賞,金聖歎知道孔子這是在歎自己的學生曾點,因為曾點胸無大誌,不想在仕途上求發展,金聖歎認為自己就是曾點一類人,所以他把自己的名字改為“金聖歎”。

我們從上述三個故事中可以看到“金聖歎”三個字的修辭風格,它也就是金聖歎為人的風格。金聖歎的為人,倨傲不群,藐視一切,總以為自己是個“聖人”。

據傳,金聖歎因為窮,常替人代考換酒錢,弄得考官和教官難判真假。明清時設“教諭”(官名)主管廟祭,設“訓導”(官名)主管德行考核。為了教育考生不做代考之事,“教諭”和“訓導”一起研究,決定用暗示性作文題——“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看能否啟發代考者使自己異於“禽獸”。金聖歎並不理考官的暗示,照例代考,破題作文:“夫禽獸者不可教諭,雖教諭亦禽獸也;禽獸不可訓導,雖訓導亦禽獸也……”

這裏,金聖歎罵“教諭”和“訓導”是禽獸。主考官的命題是用委婉式修辭,暗示考生不要代考,代考便與禽獸無異。而金聖歎用借字雙關的修辭,既把“教諭”和“訓導”作動詞用,也作名詞用,作名詞用時,其意為“雖教諭(官)亦禽獸也”,“雖訓導(官)亦禽獸也”。可見考官的暗示式命題沒有達到目的,因為金聖歎並無痛徹惕勵之意,也因為他不代考便沒有飯吃。

金聖歎與王斤山最為友善。王家境富裕,為人豁達灑脫。一日,他對金聖歎說:“這裏有紋銀三千,你拿去生息,以後再還本於我。”金聖歎把這些銀子花光了,便對斤山說:“我把銀子都送人了,免得你背上守財奴之名。”斤山不以為意,一笑置之。

斷山近視,金聖歎做詩諷之:

笑君兩眼特稀奇,

兒立身旁問是誰。

日透瓦楞拿彈子,

月移花影拾柴枝。

因看壁畫磨傷鼻,

為鎖書櫥夾斷眉。

更有一般堪笑處,

吹燈燒破嘴唇皮。

這是“疑似”“誇張”修辭之妙句,把個近視者的荒誕行為描繪得栩栩如生。

金聖歎因哭廟案被判殺頭,臨刑前,其子探監,金聖歎作聯語雲:“蓮(憐)子心中苦,梨(離)兒腹內酸。”

行刑日,大雪紛飛,金聖歎顧盼自雄,不改常態,含笑就戮,一代奇人就此消逝了。

個性倔強的張岱

明末的張岱是個有愛國思想的遺民。他品行高潔,個性倔強。張岱原本是個紈絝子弟,“好精舍,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極盡奢靡之能。但明亡後,他卻不願“侍奉”異族,而退隱山林,擁有的是“破床碎幾,折鼎病琴,殘書數帙,缺硯一方,布衣素食”。從這些記述中可以想見其生活之艱苦,但他卻努力著述,著作甚豐。

張岱自幼聰慧過人。六歲時,其祖父帶他到杭州小住,遇名土陳繼儒(字眉公)騎著一匹角鹿,遊覽於錢塘之間。有一天,眉公與其祖父相會,眉公指著牆上“李白騎鯨圖”讓張岱屬對,並以“李白騎鯨”為題,出上聯雲:

太白騎鯨,采石江邊撈夜月。

張岱小小年紀,但才思敏捷,對曰:

眉公跨鹿,錢塘縣裏打秋風。

眉公一聽大喜,讚道:“此乃神童也!”

張岱祖父的“不二齋”中,圖書四壁,充棟連床,圖書不下三萬卷,由於得到祖父的寵愛,張岱自然能充分利用,他撰述《明史》的成功,與其祖父藏書豐富不無關係。

張岱年輕時以好鬥雞出名,後來他從祖父的藏書中翻閱稗史,乃知唐玄宗是酉年酉月生,因好鬥雞而亡國,他也是酉年酉月生,他也好鬥雞,他想到唐玄宗因鬥雞而亡國,便決定不再鬥雞了,並下決心去修明史。在修明史的過程中,他認識到:“有明一代,國史失譜,家史失諛,野史失肥。”因此,他抱著慎重態度寫作,經過二十七年的努力,終於在明朝滅亡之後才完稿,使《明史》成為一部不朽之作。

八十一歲的張岱寫了兩則自題畫像的韻文,表現了他赤裸裸的性格:“功名耶落空,富貴耶做夢。忠臣耶怕痛,鋤頭耶怕重。著書三十年耶而僅堪複壅,文人耶有用沒用!”“嗟此一老,背鮐發鶴;氣備四時,胞藏五嶽;禪既懶參,仙亦不學;八十一年,窮愁卓犖;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沉醉方醒,惡夢始覺;忠孝兩虧,仰娩俯怍;聚鐵如山,鑄一大錯。”

這些作品,是張岱人生的自我寫照。在藝術上,這些韻文采用人聲韻,可謂琅琅上口,屑於語音修辭之佳作。

張岱晚年生活十分淒苦,其《貧士》詩雲:

腹饑徒煮字,

蹲空恥自斟。

豈無長安米,

苟得非所欽。

此詩寫得生動活潑,讀卒卻令人心酸。他說過:“處富貴,素於富貴;處貧賤,素於貧賤。”確實如此,其中“腹饑徒煮字,蹲空恥自斟”,比擬之設可謂修辭之一絕!

難得糊塗的鄭板橋

鄭板橋,字克柔,名燮。其人形象並不英俊,皮膚黑,顴骨高,眼睛凹,嘴巴小。但其性情串真、豪放、風趣,既無學士文人之典雅,亦無名人商賈之虛偽。

其一:難得糊塗

鄭板橋把“難得糊塗”四字高掛堂上作座右銘,在這四個大字旁邊有三行小字:“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下署“乾隆辛未秋九月有九日板橋”。

“難得糊塗”這一警言,來源於鄭板橋的老師鄂爾泰的格言:“大事不可糊塗,小事不可不糊塗,若小事不糊塗,則大事必至糊塗矣!”

真是耐人尋味、啟人思索的人生格言。

其二:鄭板橋做官不糊塗

鄭板橋四十五歲時出任範縣知縣,他關心民間疾苦,革新吏治,加上天公作美,風調雨順,範縣年年豐收。其《題畫竹》詩雲;

衙齋臥聽蕭蕭竹,

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

一枝一葉總關情。

一個老百姓的父母官形象躍然紙上。

其三:鄭板橋練字不糊塗

有一天晚上睡覺時,鄭板橋用手指在妻子的肚皮上練習寫字,其妻不勝其煩,罵道:“你有你的體,我有我的體,為什麼用我的身體練你的字體?”

鄭板橋從妻子的“體”字的修辭雙關中,悟出了必須擺脫前人字體的窠臼,才能自成一體的道理。從此,他的字蒼勁可愛,疏放豪宕,字如其人,獨成一體。

其四:畫畫的比喻

鄭板橋曾拿作文來比喻畫畫。他說:“何以為之文章?謂其炳炳耀耀皆成文章也。謂其規矩尺度皆成文章也。不文不章,雖句句是題,直是一段說話,何以取勝?畫石亦然,有橫塊,有豎塊,有方塊,有圓塊,有欹斜側塊,何以人人之目?畢竟有皴法,以見層次,有空白以見平整;空白之外,又皴然。然複大包小,小包大,構成全局,尤在用筆、用墨、用水之妙。所謂一塊元氣,結而石成矣!”

對於畫石、畫竹,板橋說:“風中雨中有聲,日中月中有影;詩中酒中有情,閑中悶中有伴。非惟我愛竹石,那竹石也愛我也。”同字重出,生動之極。

其五:“三絕”、“三其”

鄭板橋一生有“三絕”:一日畫,一日詩,一日書。“三絕”之中有“三真”:曰真氣?曰真意,曰真趣。鄭板橋因遭人陷害,罷官歸田,有人贈其聯曰:

三絕詩書畫,

一官歸去來。

由於“三絕”乃修辭上的恰如其分的“統括”,所以,鄭板橋又有“鄭三絕”之名。

怪物異人李笠翁

李漁有一大堆“專家”頭銜,如戲劇家、書法家、畫家、音樂家、史學家、文藝評論家、教育家、出版家……還可以說他是“女人家”,因為他的確是研究女人的專家。

李漁,又名李笠翁,清初浙江人。由於他是奇才怪傑,他的另一名字“仙侶”就帶有神怪色彩。這在修辭上說是人們對他一生進行神化的鋪設和粉飾。

其一:成就卓著的戲曲家

李漁的作品,如《美人香》《萬年歡》《奈何天》《凰求風》《夢中樓》《風箏誤》《意中緣》《蜃中樓》《比目魚》《慎鸞交》,號稱“李笠翁十種曲”。這些曲目,演唱於當時,稱譽於當世。他是曲中之王,當時的評論家認為,連王實甫(作《西廂記》)、馬致遠(作《漢宮秋》)、高則成(作《琵琶記》)、孔尚任(作《桃花扇》)、洪免(作《長生殿》)等曲壇大師都在李漁之下。

李漁的奇才,不僅表現在戲曲劇目的創作上,更重要的是他能導、能演。他有個家庭戲班,在這個戲班中,他不但是老板,是導演,而且是作曲家兼樂隊指揮,同時又兼及化妝師、服裝設計師、製作師的工作。

其二:《閑情偶寄》顯奇才

李漁有傳奇八種傳世;有長篇小說(回文傳》、《肉蒲團》以及短篇小說《連城壁》等令人醉倒;還有詩1040首,詞368首,以及聯、記、傳、賦、序、跋等諸多作品。此外,李漁是名畫家,他的《芥子園畫譜》成了中國畫的“教科書”,而且他又是書法家。李漁寫戲,必研究曆史(曾有《古今史略》問世);演戲,必奔走四方,所以他又是史學家和旅行家。李漁編寫了許多著作要出版,出版又是其謀生的手段,所以他又成了出版家。總之,他有“百家”頭銜,皆能盡顯其才,但最終使他獲得“奇才怪物”稱號的是他的戲曲理論著作《閑情偶寄》,作為文藝理論家,他又因此書而千古留名。清人周彬若雲:“此等怪論(指引祠情偶寄》),不知何處得來?餘向在都門,人詢南方有異人否?予以笠翁對;又詢有怪物否?予亦以笠翁對。試讀此書,即知予言之不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