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清朝狀元(4)(1 / 2)

四、清朝狀元(4)

秦大士

秦大士,江蘇江寧人。字魯一,號澗泉。生於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卒於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清乾隆十七年(1752)狀元。該科為慶祝皇太後60大壽特設恩科。授職翰林院修撰。

秦大士自幼聰慧好學。10歲便能賦詩作文,後又精書法。但其科場不順,中年及第。同科二甲梁同書、翁方綱均為一代名宦。秦大士取狀元後第二年,充順天鄉試同考官,又一年,散館朝考一等,充鹹安宮總裁官,入值武英殿。乾隆二十二年,入值上書房。教習庶吉士,任侍讀。次年,大考京察一等。任順天武試副考官。乾隆二十五年,任會試同考官。乾隆二十七年,出任福建鄉試主考官。次年,又任會試同考官。遂以病請長假。乾隆三十五年,為乾隆帝祝壽。次年,為皇太後八十壽辰祝賀。同僚見其精神未衰而勸其複出,被他婉言謝絕。

秦大士曆任考官,卷卷盡閱,盡職盡責,得人才頗豐。侍皇子讀書則一絲不苟。培養、選拔人才,很有成效。戍邊效死之甘肅總督就是他順天武試所拔之將。

秦大士工詩文、善書畫。詩得雅頌體、賦神韻。書兼精篆、隸、行、草。畫有盛名,長於畫竹。故有詩、書、畫“三絕”之稱。乾隆四十二年,卒於家中。

著有《蓬萊山樵集》《抹雲樓集》。

莊培因

莊培因,江南陽湖(今江蘇武進)人。字本淳,號仲淳。生於清雍正元年(1723),卒於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乾隆十九年(1754)狀元。授職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是科榜眼王鳴盛,後來成為考據大師。二甲四名,紀昀成為大學問家。二甲第四十名錢大昕為一代宗師。因此,莊培因榜被稱為“名榜”。乾隆二十一年,莊培因出任福建鄉試主考官。乾隆二十三年,出任福建學政,官至翰林院侍讀學士。乾隆二十四年病死於任上,年僅37歲。

莊培因之兄莊存輿是乾隆十年乙醜科榜眼,故莊培因與其兄莊存輿被稱為“兄弟鼎甲”。而莊培因又是雍正五年丁未科狀元彭啟豐的女婿。故他們又被稱為“翁婿狀元”。

莊培因崇尚氣節,詩文流暢,書法精妙。尤以工楷聞名於世。乾隆二十一年,典試福建鄉試歸來所作《舟過富春江詩》及兩年後的詩作《長侯試院雜花樹詩》,留傳於世。

著有《虛一齋集》五卷。

蔡以台

蔡以台,浙江嘉善人。字委實,號蘭圃。生卒年不詳。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狀元。授職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

蔡以台早年有文名,家境貧困。以副貢生考補,出任景山教習。期滿外放知縣。乾隆二十二年會試奪冠。廷試卷列第三,乾隆帝點為狀元。蔡以台連中二元。乾隆二十五年,充任順天鄉試同考官。不久,任日講起居注官。乾隆二十六年,任會試同考官。適值隨乾隆帝離京,巡幸五台山途中,未及入場監考。但蔡以台取士公允已為人所稱道。

蔡以台生性講孝道。曾因家貧鬻妻養母。入仕後,又因母親年邁辭官,回籍侍奉,閉門養親。母親去世,他悲痛欲絕,患病身亡。

蔡以台久居書齋,博覽群書。他不喜交遊。精通金石,擅長於鑒別金石之品質、真偽。他工書法,能詩文。詩文頗有骨氣,不但勉勵自己,也激勵他人。

著有《姓氏竊略》《三友齋遺稿》。

王傑

王傑,陝西韓城人。字偉人,號惺園,一號葆醇。生於清雍正三年(1725),卒於清嘉慶十年(1805)。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狀元。該科為慶皇太後七旬萬壽恩科。授翰林院修撰,入值南書房。不久升任內閣學土。乾隆三十九年,任刑部侍郎,後調吏部左都禦史。乾隆四十八年,任兵部尚書。四年後,任上書房總師傅,仕至東閣大學士,加太子太保。時和珅把持朝政,朝臣無不側目,唯王傑不買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