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說道:“天下是我們一同建立起來的。我們擁有共同的信念。我們即將老去。或許明天將要入土。”
賢人說道:“是的。我們將要化作塵土。我們將信念寄托後輩。一代或許能行。二代或許能行。如同神農氏傳承了數代。終究還是出現了黃帝,您這樣的有為之人。您還有什麼發不下呢?”
黃帝說道:“難道終而複始的興衰,沒有其他的方法可以替代。”
賢人說道:“您一直再尋求替代。您後輩也可能如您一樣。也有多位遠古聖人有這樣的想法,後輩泯滅了聖人的想法。這是可與預見的。若是能夠讓後輩放棄安逸治世的想法。或許可能創造一個永久的時代。這是至今沒有出現的時代。您的後輩或許能行。”
黃帝說道:“你們這些晚輩。你們都是母係的後代”“母係創造了聖人,也創造了時代。”“繼承聖人的恩德,堅持恩德惠眾。用智慧去創造一個時代,並把它繼續的傳承下去。”
晚輩說道:“母係已經不複。您也將老去。我們的衣缽,建立在您的基業之上。不能把基業築高。天下的諸侯都在築高基業。我們的基業勢必同等衰退。”“天下回到終而複始的興衰。這是我們衰敗了主導聖德的基業,諸侯興風作亂的風氣又將來臨。”
賢人說道:“帳外有我的後輩。這是原始族人唯一的後人。當年協助黃帝作戰。原始族人遭遇了報複。一夜之間,僅存一孕婦。生有一子,尚無名氏。”“若是不嫌棄,他可以輔助您的接班人。”
黃帝:“尚無名氏。繼承您的衣缽。”“將會為後輩子孫指點迷霧。現今尚無名氏太過稚嫩。不如周遊諸侯國之間,待其成才為用。”
賢人說道:“如此甚好。”
尚無名氏從此周遊而不複還。天下諸侯之中,也沒有出現過自稱遠始的族人。黃帝拒絕了培養接班人的想法。尚無名氏失去了回來的意義。
黃帝乘龍而飛天,將盟主之位禪讓少昊,少昊禪讓顓頊,顓頊禪讓高辛,高辛禪讓堯、堯禪讓舜。顓頊時期,尚無名氏深居東海,其子孫協助治水有功,被封在申地,姓申。堯舜時期,申的子孫協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呂地,姓薑。到了薑姓,子孫後輩家境開始衰敗。夏禹時期,諸侯之間相互鬥惡。大禹死後,諸侯開始有作亂的。呂地,不養兵馬、不屯兵械、農牧交困。天下諸侯沒有想要去討伐的。到了商周時期,周文王尋訪天下,收攏了太史編。太史編學貫古今,通史明鏡。
文王說道:“如黃帝一般求賢如渴。先聖商湯也是這樣的。”
太史編說道:“炎帝至賢而不求賢,黃帝求賢而不居功。夏禹求賢而不居功,夏桀卻不是這樣的。商湯求賢而不居功,商紂王自負而好勇功。”
文王說道:“聽聞從前的聖人,願意接納天下的諫言。我也願意如此。如今天下諸侯紛爭,天下百國而相互征討。有何解決的方法。”
太史編說道:“我的遠祖、父輩精通古今。而略微傳承了一些本能。您願意聽。我自然願意說。”“神農氏的奠定了同盟的基礎。黃帝繼承了神農氏的根基。神農氏是世襲製。黃帝是禪讓製。兩個時代的興衰不在於體製。而在於接班人。如今天下諸侯作亂,也是商紂王的問題。”
文王說道:“說的好。可有解決方法。”
太史編說道:“時代的興衰。是可以預見的。時代的更替。是接班人放任了禍患。”“天下百國相互征討。多則血肉之仇。少則領土之爭。更有甚者,相互擄掠婦孺,奸**女。”“道德衰敗如此。我沒有辦法去解決這樣的問題。”
文王歎道:“像您一樣博學的人都沒有辦法解決問題。天下還能有誰能夠解決這樣的問題。”
太史編說道:“您妙讚了。確實有這樣的人。我的博學在他之下。”
文王問道:“他在哪裏。我將親自去恭請他。”
太史編說道:“文王聖德。我將為您占卜吉日,爻辭。”“您這次到渭河北岸,將會得到巨大的收獲。所獲得的不是龍,不是彨,不是虎,也不是熊,而是要得到一位公侯之才。他是上天賜給你的老師,輔佐您的事業日漸昌盛,並將施恩加惠於您的子孫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