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政治事變(2)
土木之變
正統十四年(1449)八月,明英宗朱祁鎮親征瓦刺軍反被俘虜的事件,因為發生在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南)而得名。此事變後,瓦刺勢力大振,明北邊長期處於被動挨打局麵。
正統初年,蒙古瓦剌部逐漸強大。四年(1439),也先稱太師淮王,盡有各部。正統十四年七月也先率軍大舉南下,攻擾宣府(今河北宣化)、大同等地。明英宗在司禮監太監王振挾持下,不顧朝臣反對,倉猝率軍五十餘萬親征,大軍出居庸關,過懷來,至宣府,風雨大至軍糧不繼,兵士死亡枕藉。八月初一到達大同,王振因前方敗報踵至,驚慌失措,揮軍急退。歸途中,王振為了炫耀鄉裏,不聽大同總兵郭登堅請英宗速入紫荊關的建議,反邀英宗至蔚州(今河北蔚縣),以訪其家。行四十裏後,又恐大軍過境損壞家中莊稼,複令軍隊轉道宣府。十三日至土木堡,諸將計議入懷來城據守,但王振以輜重車千餘輛未至,不肯聽從,下令就地宿營,遂被瓦剌軍包圍。土木堡旁無水泉,明軍掘井深二丈餘仍無水,將士饑渴,疲憊不堪。十五日,也先遣使議和,英宗許之。瓦剌軍詐退,王振立即傳令移營就水,明軍逾越壕塹而出,陣勢混亂。南行未及三四裏,瓦剌軍發動四麵圍攻,勁騎呼嘯而入。明軍大潰,死者蔽野塞川。英宗突圍未成,被擄北去。扈從大臣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五六十人被殺。王振也在亂軍中為護衛將軍樊忠以長錘擊死。明軍死亡過半,騾馬二十餘萬匹與大量衣甲、器械、輜重盡為也先所得。
奪門之變
景泰八年(1457)明將石亨、太監曹吉祥等擁明英宗朱祁鎮複位的政變。又名南宮複辟。以石亨等攻破南宮門,奉英宗升奉天殿複辟,故名。正統十四年(1449)七月,瓦剌太師也先率軍大舉南下。八月,明英宗在司禮監太監王振挾持下親征也先,在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南)大敗被俘。九月,兵部尚書於謙、吏部尚書王文等擁立英宗弟郕王朱祁鈺為帝(即景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十月,也先軍攻至北京城下,於謙等調集重兵,在北京城外奮戰擊退瓦剌軍。次年,英宗被也先釋歸,為景帝幽禁於南宮。景泰八年(1457)正月,景帝病重,不能臨朝,令武清侯石亨攝行祀事,石亨見帝疾甚,即與都督張軏、左都禦史楊善、太常卿許彬、太監曹吉祥和左副都禦史徐有貞等密謀發動政變,擁英宗複辟,以邀功賞。是月十六日夜,徐有貞、石亨等引軍千餘潛入長安門,急奔南宮,毀牆破門而入,掖英宗登輦, 自東華門入宮,升奉天殿,登黼座,鳴鍾鼓,並開宮門告知百官太上皇已複位。南宮複辟成功,英宗複位後,下於謙、王文於獄。大赦天下。以是年為天順元年。二十二日,以謀逆罪殺於謙、王文,棄市,籍其家。又迫害於謙所薦之文武官員,並榜示謙罪於天下。論複辟功,對石亨、張軏、徐有貞等人分別晉官加爵。二月,廢景帝仍為郕王,遷於西內。郕王死後,諡曰戾,葬金山,毀其所建壽陵。
宸濠之亂
明宗藩寧王朱宸濠於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起兵爭奪皇位的叛亂事件。宸濠係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寧王朱權後裔,弘治十年(1497)襲封於南昌。正德九年,宸濠先後賄賂太監劉瑾及佞臣錢寧、伶人戚賢等,恢複已裁撤的護衛,畜養亡命,隨意殺逐幽禁地方文武官員和無罪百姓,強奪官民田產動以萬計,並劫掠商賈,窩藏盜賊,密謀起兵。又企圖以己子入嗣武宗,以取得皇位。太監張忠、禦史蕭淮等先後告發宸濠之罪行,武宗因下旨收其護衛,令其歸還所奪之田。宸濠得知消息後,於宸濠之亂形勢圖正德十四年六月十四日興兵,殺巡撫孫燧、江西按察副使許逵,革正德年號,以李土實、劉養正為左、右丞相,以王綸為兵部尚書,集眾號稱十萬,並發檄各地,指斥朝廷。七月初,又以其部將守南昌,自率舟師蔽江東下,攻打安慶,欲取南京。汀贛巡撫、僉都禦史王守仁聞變,即傳檄諸郡,舉兵勤王。守仁會齊各地軍兵之後,於七月二十日攻克南昌。朱宸濠聞訊,解安慶之圍,回救南昌,二十四日與王守仁軍相遇於南昌東北的黃家渡,叛軍敗退八字腦。次日又敗,退保樵舍,聯舟為陣。二十六日,明軍以火攻,宸濠大敗,將士焚溺而死者三萬餘人,宸濠與其世子、郡王,及李士實、劉養正、王綸等皆被擒。八月,王守仁捷奏傳至北京,但明武宗仍自稱奉天征討威武大將軍鎮國公,於八月二十二日率萬餘官兵南下,以親征為名南遊作樂,一路擾民不已,直到次年十二月,武宗才班師回通州(今北京通縣),並在此處死朱宸濠,除寧王之藩。
庚戌之變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蒙古土默特部首領俺答汗因“貢市”不遂而發動的戰爭。該年為幹支紀年庚戌年,故名。當時,蒙古與明朝的“貢市”關係時斷時續。明朝的農業與手工業產品,在數量與品種上都難以滿足以畜牧為生的蒙古族的需要。俺答汗作為土默特部首領和右翼三萬戶盟主,為對付瓦剌,更好地統率各部,迫切要求與明貿易。他向明稱臣納貢,希望擴大和增加交易。但明廷害怕土木之變重演,加以拒絕,並殺來使。於是,俺答發動大規模的戰爭,企圖通過戰爭達到上述目的。
嘉靖二十九年六月,俺答率軍犯大同,總兵官張達和副總兵林椿皆戰死。因賄賂嚴嵩子嚴世藩而任宣府、大同總兵的仇鸞惶懼無策,以重金賄賂俺答,使移寇他塞,勿犯大同。八月,俺答移兵東去,俺答汗像十四日,入古北口,殺掠懷柔、順義吏民無數,明軍一觸即潰。俺答長驅入內地,營於潞河東二十裏之孤山(今通縣東北)、汝口等處,京師震恐。時京師兵籍皆虛數,禁軍隻四五萬,半為老弱,半為內外提督大臣之家役使。又缺少戰具甲仗,戰鬥力很差。明世宗朱厚熜急集兵民及四方應舉武生守城,並飛檄召諸鎮兵勤王。十八日,大同、保定、延綏、河間、宣府、山西、遼陽七鎮兵先後至。明援軍雖五萬餘人,但皆恇怯不敢戰,又缺少糧秣。嚴嵩也要求諸將堅壁勿戰,聽憑俺答兵在城外擄掠。此時,俺答兵自白河渡潞水西北行。十九日至東直門。二十一日德勝、安定門北民居皆被毀。二十二日,由鞏華城(在昌平縣)攻諸帝陵寢,轉掠西山、良鄉以西,保定皆震。此前,俺答於十八日引兵奪白羊口(在今北京延慶西南),以西走塞外,而留餘眾於京域外,以為疑兵。但白羊守將扼險防禦,俺答不得出,乃複東向南。至昌平北,敗仇鸞之軍,長驅至天壽山,循潮河川而上,仍由古北口出塞,京師解嚴。九月初一日,蒙古兵全部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