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外活動(2)
景教
唐代傳入中國的基督教聶斯脫利派的稱謂。聶斯脫利為東羅馬君士坦丁堡主教,主張基督有神、人“二性二位”,在東羅馬被視為異端,受到迫害。一部分追隨者逃至波斯,得到波斯國王保護,成立獨立教會,與摩尼教、襖教共同形成波斯當時的三大宗教,流行中亞。漢地景教的名稱是教徒自己所取,唐建中二年(781)吐火羅人伊斯出資於長安義寧坊大秦寺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現存西安市陝西省博物館》,內有“真常之道,妙而難名,功用昭彰,強稱景教”數語,可能是既取“基督”的諧音,又取光明輝煌的含義。敦煌遺書中有《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讚》,也是景教在中國流傳的寶貴資料。
唐貞觀九年(635)景教僧侶阿羅本將此教傳入中國。十二年,唐太宗李世民詔稱“波斯僧阿羅本,遠將經教來獻上京”,並命令在長安城中義寧坊建寺一所,度僧21人,許其傳教。高宗也加以保護。當時中國人亦稱景教寺為波斯寺。玄宗即位之初,景教頗遭非難,但靠羅含等教士的努力和玄宗的保護,未遭厄運。唐天寶四載(745)玄宗下令改稱為大秦寺。
景教的寺院不僅建於長安,地方府州也有。肅宗即位,在西北地區建立寺院,信奉者不僅是來華的西域人,也有中國人,並有翻譯的經典。如阿羅本時代翻譯的《序聽迷詩所經》、《一神論》等。唐武宗會昌廢佛,景教同被禁止。後來衰微,元代再度傳入,教徒與來自歐洲的天主教教徒並稱為“也裏可溫”。元亡後,再次衰落。
襖教
源出於波斯的瑣羅亞斯德教(Zoroastrianism)。約在公元前6世紀,由波斯人瑣羅亞斯德(Zoroaster)創立。《波斯古經》(Avesta)謂世界上有光明與黑暗,兩者為善與惡之源,人宜棄惡就善,應崇拜光明。故敬拜火光及日月星辰。中國古代以其拜火及天,故稱之為火襖,省為襖教,俗稱拜火教。3世紀時,波斯薩珊王朝定此教為國教,遂盛行於中亞。中國南朝梁時及北朝元魏時,始知其教。《魏書·西域傳》謂波斯國俗事火神、天神,《梁書·諸夷傳》亦謂滑國(都拔底延,今阿富汗馬紮裏沙裏夫西)事天神、火神。滑國鄰接波斯,故漸染其俗。其教東傳,當是先經今新疆南部。《北史·西域傳》謂焉耆、高昌都俗事天神,應是由波斯商賈傳來。北魏後期及北齊、北周並有祀胡天的記載。胡天即指襖教的崇拜天神。看來傳入中國的襖教,有了某些變化,如產生了對神像祈禱等現象。又襖教的祭司名為薩甫,北齊鴻臚寺典客署有京邑薩甫、諸州薩甫官名。典客署掌管接待外國使臣及客商,反映當時來華的胡商中有不少襖教徒。
唐代前期及中期,對各種宗教都很尊崇,當時來華經商的胡人極多,故在長安及洛陽均有火襖祠,供每歲胡商祈福。又設薩寶府官,主祠襖神。地方上,特別是河西走廊諸州,也有襖祠。襖教主要是在華的胡人信奉,唐朝禁民祈祭,但也有可能私下傳布。唐武宗會昌(841~846)年間,禁毀佛寺,同時對西方傳來的襖教、景教、摩尼教所謂“三夷教”的祠寺也加禁毀,僧徒並令還俗。襖教在中土受到一次大打擊,會昌以後弛禁,到宋代還有殘存的襖祠。南宋以後,中國典籍上罕見襖祠名稱。
摩尼教
3世紀中葉波斯人摩尼(Mani)所創立的宗教。中國舊譯明教、明尊教、二尊教、末尼教、牟尼教。其教義是糅合波斯原有的瑣羅亞斯德教(即襖教)、印度傳入的佛教及由東羅馬傳入的基督教而成。摩尼教曾不容於波斯,摩尼本人亦被處死。然摩尼雖死,其教向外傳布卻甚為迅速,3~6世紀,已遍及中亞及地中海沿岸各國。
據考證,摩尼教在武則天延載元年(694)由波斯人拂多誕傳入中國。拂多誕所持者為二宗經,“二宗三際”是摩尼教的根本教義。即“光明”與“黑暗”為二宗,三際是“初際”“中際”“後際”三個階段。認為經過三個階段,光明即戰勝黑暗。20世紀70年代以來,學術界傾向於認為遠在拂多誕得到官方承認以前,摩尼教已在中國民間流傳多時。當它傳入中國後,受到佛教的排斥,唐開元二十年(732)唐玄宗李隆基下詔“末摩尼本是邪見,妄稱佛教,誑惑黎元,宜嚴加禁斷”,隻準許胡人信奉。但它在回鶻,卻受到可汗的尊崇。安史之亂後,回鶻人以助平亂事之故,入居中原的很多,摩尼教倚仗回鶻人的勢力,大大發展。各地多有摩尼教寺院,稱為“大雲光明寺”。清代末期在今蒙古國境發現的《九姓回鶻可汗碑》記載了摩尼教在回鶻可汗大力支持下傳布的情況。此碑又稱摩尼教為“明教”。這個稱號到後來代替了“摩尼教”的原名。唐武宗李炎滅佛,摩尼教也被禁止,此後,摩尼教多在民間秘密傳布,成為農民起義領袖用以組織群眾的工具。五代後梁時,陳州毋乙、董乙的起義和宋代的方臘起義都利用了摩尼教。元朝末年,韓林兒、劉福通的起義以白蓮教號召群眾,有人認為白蓮教就是摩尼教與佛教彌勒派的結合。
20世紀初外國探察者在新疆吐魯番等地發現了缽羅婆語、粟特語、古突厥語、漢語的大量摩尼教經書斷簡,石窟壁畫中亦有摩尼教內容。同時,敦煌文書中也出現了漢文的摩尼教殘經。這些殘經的重新發現,把對摩尼教在中國流傳的研究推向新階段。
伊斯蘭教
7世紀初穆罕默德於阿拉伯半島麥加城創立的一神教。與佛教、基督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中國舊稱回教、清真教或天方教。伊斯蘭一詞,阿拉伯語意為“順從”。該教尊奉安拉(中國穆斯林亦稱真主)為惟一的神,認為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世上一切事物都由安拉安排,人們必須絕對服從安拉的意誌。伊斯蘭教的根本經典《古蘭經》,是立法和行為道德規範的依據。穆罕默德創教不久,因受迫害,於622年動員大批教徒從麥加遷至麥地那,並在那裏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穆斯林公社(Ummah)。後來穆斯林把這一年作為伊斯蘭教曆元年。632年,穆罕默德完成了創教和統一阿拉伯半島的事業。以後他的繼承人(哈裏發)對外進行征服戰爭,建立了在中國史籍上稱為“大食”的政教合一的伊斯蘭阿拉伯帝國。伊斯蘭教隨之在亞、非、歐廣大地區傳播,成為世界性宗教。
史學界一般認為,伊斯蘭教於7世紀中葉開始傳入中國。651年8月25日(唐永徽二年八月初四)第三任哈裏發奧斯曼(唐書作瞰密奠末膩)首次派使臣來長安,覲見唐高宗李治。這是伊斯蘭教國家與中國第一次遣使聘問。但民間交往可能更早。早期來中國的大都是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他們通過西北陸路和東南海路來到中國。陸路沿古老的絲綢之路,經天山南北、河西走廊來到唐都長安。當年的長安有西市,內有“波斯邸”“胡店”。海路前來中國的商人由波斯灣和阿拉伯海出發,經孟加拉灣、馬六甲海峽分別到達廣州、泉州、揚州、福州、杭州等沿海通商口岸。唐書上稱他們集中居住的地區為“蕃坊”,這些商人被稱為“蕃客”。他們在蕃坊內建造清真寺,過宗教生活,對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播起了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