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普遍將北極加入戰爭視為世界大戰的開始,但就好像後世記載這段慘痛曆史所說的那樣:“北極的參戰隻是讓死亡女神這位美人的麵紗微微拉開,但實則火焰還未燎原。”真正的把這場戰爭推向世界大戰的地步是因為海拉在這之後所派出的三支艦隊,這些艦隊被人們稱之為轉折點之旅,正是它們帶動了戰爭的天平徹底向海拉傾斜。
這些艦隊的目的地是遙遠的西方大陸,也就是混沌諸神所在的地區,這些海拉曾經的盟友與敵人此時正陷入大規模的內戰而不可自拔,而海拉需要將他們拉攏,並為己所用。雖然目前,戰局已經開始向自己這邊傾斜,但難保奧門德與南方諸國會想出什麼新的戰術,因此海拉需要一個強大的帝國從西方進行威脅,徹底保證自己在海洋上的霸主地位以及在近海地區的殖民地的穩定。但海拉也深知這一行將會極為坎坷,西方的內戰已經打了近十九個年頭,並且從遙遠的家鄉傳來的消息表明這種戰亂仍沒有停歇的跡象,在這種戰爭狂熱下,即使溫順的是南方的部落間也開始了毫無理由的挑釁,雖然在島國間,教國的外交手段早已贏得了他們的尊重與愛戴,但區區島國又能出動多少人力物力呢?不論是海拉還是特使們都開始對未來表現出了顯而易見的擔憂,他們不知道在這片故土上,自己的政治手段是否還有用,而曾經借由家族勢力所積攢的人脈,是否還能適應當下的時局呢?
在船隊到達西方前我們務必要了解,在彼時。西方的內戰已經打了十九年,在這十九年間整個西方世界的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月神教派的觸手在被發現的那一刻開始便不斷伸展開來逐漸控製了南方的雨林與山地,並在當地的歸化民的幫助下,他們組成了第一支宗教性質的武裝——“教廷衛隊”,雖然這支軍隊很少用於實戰,但因為其的人數龐大,以及直屬於教廷,故而也被人們冠以“善戰者”的名號。當然,他們曾經在北方對南方的多次大規模入侵時起到了極其重大的作用,根據記載,這一段時間(即內戰第15年至18年)的所有戰功,都要歸於教廷的指揮特使們,他們是教廷從各處搜羅人才的成果之一,這些優秀的人才們在被提拔為教廷特使前大多數都是些農民,但隻要被教廷發現他們的才能,他們便會被免費送入教廷專屬的特使學校裏進行全方位的軍事教育。在他們的幫助下,教廷僅僅十年便控製了一半的西方世界,而在教廷看來,另一半,也僅僅是時間問題。
而在北方,諸位貴族仍在不斷的跳著死亡的圓舞曲,他們熱衷於將權力與死亡擺在一起,在他們看來,所謂的南方教廷不過是群流民為了自保而組建起來的臨時政府罷了,即使在數次南下中,他們都被這些流民所擊敗,這也絲毫不影響他們對這些蠻夷的看法。當然,這些戰敗也並非沒有給他們帶來一些啟示,他們開始明白了戰爭該以怎樣的方式結束,不再是封邦建國,也不再是附庸與君王,而是皇帝與官吏,郡縣與國家。他們需要一支屬於自己的軍隊,被自己所牢牢控製的軍團來徹底掃盡南方的叛亂。這種集權的思想在每個諸侯腦海裏都深深的烙印著,隨之而來的是不斷的吞並,結束附庸,再吞並,實力大的諸侯日夜小心被從屬所滅,實力微弱的諸侯則盡量把城牆加固來抵禦他人侵襲。曾經的規則與道德被人們當作泥土所踐踏,下克上的來臨也正式標誌著繚亂之戰進一步加劇了道德的淪喪。老文明徹底的覆滅。
因此,當船隊踏入這片土地時,他們驚訝於自己家園的巨大改變,他們為這種改變感到了莫大的悲哀與絕望,這種曾根深蒂固在自己腦海裏的文明與禮節被不道德的行為所衝散而帶來的悲涼感是今人難以體會得到,這是一種對於舊時代的感歎與盡力挽留。當然,在錯綜複雜的現狀下,特使們已經無暇再去感歎自己所仰賴的高貴文明覆滅所帶來的衝擊,他們隻能立刻帶著海拉的密件與教國從上到下的企盼前往各地貴族的宮殿之中,這是個極其漫長的過程,他們往往會在路上便耗費數天的時間,有時候遇到了一些突發情況(例如幾起來自於敵對家族的偷襲或者火災),他們會停留在路上達十天之久,直到騷亂徹底的平息。而風雨兼程的結果往往都恰不如人意,許多小貴族們擔心自己的領土安全,而大貴族們則常常會在聊天時把話題牢牢握在手中,借機詢問手下的小貴族是否履行了自己的職責,所謂的教國在他們眼中遠沒有當下的利益來的重要。“他們會後悔的,一座巨大的金庫被他們丟到一旁,隻因為眼前的一點點鍍金的瓜。”特使們對於這些上位者並沒有多好的印象,相反,他們開始覺得這次的出行勢必要讓海拉失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