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恐龍的滅絕(1 / 3)

第五章 恐龍的滅絕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恐龍家族早在這場災難降臨之前就已經明顯地處於衰退和不景氣的境地。

許多專家,對美國西北部蒙大拿州及相鄰地區白堊紀晚期富含化石的沉積層進行了詳細的研究,發現在白堊紀最後的800萬年間,這一地區的恐龍的屬從30個減少到12個。無論是恐龍的品種數和個體總數量,都減少了許多。當然,最後導致滅絕。

許多古生物學家認為,複雜的生態因素是導致恐龍滅絕的主要原因。

中生代,環境優越,恐龍稱霸。在似乎沒有什麼對手的情況下,它們的個頭越長越大,一些器官也隨之退化,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越來越弱。

然而,在大約8000萬年前,地球氣候與環境發生了變化。白堊紀晚期,氣候開始變冷,適於恐龍的熱帶和亞熱帶環境,逐漸被適合哺乳動物的溫帶環境所代替。氣溫變化,植物的種群也發生變化,由此,引起恐龍食物鏈改變或中斷。同時,哺乳類日益發展,對小型的恐龍和幼年恐龍造成威脅。從而,這一係列的原因導致了恐龍慢慢滅絕。

一、恐龍真的滅絕了沒

世界上有活恐龍之說

中生代時的古老動物至今仍然有子孫後代的,而且形態沒有什麼變化的,雖說數量不多,並不是沒有。鱷類、龜鱉類、蜥蜴類、蛇類及喙頭蜥類自然不必說,就連人們認為早在恐龍消失前就已絕種的腔棘魚(兩棲類的祖先類型),也於1983年在靠近非洲東海岸的較深的海裏被發現。據此推理,也許有個別的恐龍至今仍生活在地球的某一個角落裏,隻是沒有被人發現罷了。那麼,恐龍最可能藏匿在什麼地方呢?但在地球的環境大變革的同時,在某些小區域裏,仍然有類似中生代那樣的環境存在。例如熱帶或亞熱帶,終年炎熱多雨,自中生代以來,可以說沒有發生多大的變化。如果恐龍生活在這類地方,是有可能繁衍到現在的。

恐龍有不殘存的可能嗎

中生代時的古老動物至今仍然有子孫後代的,而且形態沒什麼大變化的,雖說數量不多,但卻有那麼一些。鱷類、龜鱉類、漸蠍類、蛇類及像頭蟻類自不必說,就連人們認為早在恐龍消失前就已絕種的腔棘魚(兩棲類的祖先類型),也於1938年在靠近非洲東海岸的較深的海裏被發現。據此推理,個別的恐龍遺老遺少們至今仍生活在地球的某個角落裏,並不是完全沒有可能的。

尼斯湖中的蛇頸龍

尼斯湖,位於英國蘇格蘭北部,地處北緯57°,湖麵狹長,長達37千米,寬隻有1。6千米。而蛇頸龍,是中生代海洋中的龐然大物,恐龍的遠親,長著小腦袋,長脖子,身兩邊長著長鰭,既能生活在海水中,也能生活在淡水中,但是它已經在6500萬年前,同恐龍一起在地球上消失了。

剛果泰萊湖中傳聞的活恐龍

在剛果人跡罕至的泰萊湖地區,生活著一種巨大的怪獸,當地土著俾格米人稱其為“莫凱鬱邦貝”。據目擊著描述,莫凱鬱邦貝大約有4頭大象那麼大,長尾,蛇頭,背非常寬闊,露出水麵的部分有4米長,爪印90厘米長,爪距2。4米左右。

恐龍與自然界發展

於是人們對於三疊紀晚期的許多生物,包括恐龍、龜、蛇頸龍、鱷魚、飛行和爬行動物、哺乳動物,在同一時期絕滅,不再懷有深深的恐懼和後顧之憂。正如我國生態學家尚玉昌教授所分析的那樣:在生物進化的漫長歲月中,舊物種陸續絕滅,新物種不斷出現,舊物種絕滅而空出生態位,總是被新物種所填補和占有。總之,恐龍離我們遠去了,它已經離我們有7000萬年的時間了。盡管它們絕滅得有些突然,有些莫名其妙,但它們畢竟已經絕滅了。

二、恐龍滅絕的N種假說

1、恐龍滅絕與氣溫驟變

有些學者推測,到7000萬年前,地球上的氣候曾一度變熱。溫度的突然升高,使得恐龍這種散熱能力較弱的動物一時不能適應,造成了恐龍內分泌係統混亂,特別是生殖係統的嚴重破壞,致使恐龍斷子絕孫。

我們知道,恐龍是熱血動物。它不像其他冷血動物那樣進行冬眠。這不僅是由於恐龍個體龐大的緣故,也有可能是因為它們生理不能適應冬眠所致。特別是在低緯度地區,當一年一度的冰凍來臨時。恐龍由於體軀龐大,即不能冬眠,又逃避不了嚴寒的襲擊,隻有被“凍死”。

2、恐龍滅絕與天體碰撞

1977年,美國地質學家阿爾瓦雷斯等人提出了“小行星碰撞”說。

他們認為,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宇宙間有一顆直徑7-10千米重約13萬億噸的小行星以1萬公裏/小時的速度與地球相撞,引起生物大絕滅。

阿爾瓦雷斯等人提出的這個理論的依據是:最近幾十年他們曾在意大利、西班牙、丹麥、美國及大西洋海底等處發現了含銥量非常高的地層,銥這種元素在地表的含量是微乎其微的,而在小行星上的含量卻非常高。但是這種觀點又有缺陷,科學家們提出,如果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引起大爆炸,那麼在地球上一定會留下巨大的隕石坑,可至今卻沒人發現這個巨大的隕石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