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蘇魯神話(CthulhuMythos)是以霍華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的小說世界為基礎,由奧古斯特·威廉·德雷斯整理完善、諸多作者共同創造的架空神話體係。克蘇魯並非此架空世界中的主神,雖然它是在地球上很常見的信仰,這些神話的題材可能來自世界各地神話傳說的再詮釋(如北美傳說中的雪怪溫迪戈(Wendigo))。隻要是接受洛夫克拉夫特小說的概念而衍伸創作的小說都可以納入此神話的一部分,所以此神話係統至今還在擴展,仍有許多新的創作。

曆程

“我認為,人的思維缺乏將已知事物聯係起來的能力,這是世上最仁慈的事了。人類居住在幽暗的海洋中一個名為無知的小島上,這海洋浩淼無垠、蘊藏無窮秘密,但我們並不應該航行過遠,探究太深。”[1]

——洛夫克拉夫特,《克蘇魯的呼喚》克蘇魯神話

洛夫克拉夫特的小說的共同主題是:在宇宙中人類的價值毫無意義,並且所有對神秘未知的探求都會招致災難的結局。人類經常要依靠宇宙中其它強大存在的力量,然而這些存在對人類卻毫無興趣——如果不是懷有惡意的話。

神話的核心部分,就是所謂“舊日支配者”(GreatOldOnes)。它們是恐怖的、擁有偉大力量的古老存在,在上古時代曾經統治地球,但結果卻在如死亡般的睡夢中安眠。它們之中最有名的就是克蘇魯(Cthulhu),它沉睡在南太平洋的海底都市拉萊耶(R‘lyeh)。當“繁星的位置正確之時”,拉萊耶將從海底浮上,克蘇魯將醒來,為地球帶來浩劫。

盡管克蘇魯非常著名,以至於整個神話體係都以它來命名,但它並不是舊日支配者中最強大的,也不是故事的中心。占據這一係統中心位置的,是魔神之首阿撒托斯(Azathoth),而奈亞拉托提普(Nyarlathotep)則與人類世界接觸得更加頻繁,而且,和其它的舊日支配者相比,它更喜歡欺騙、**人類。

洛夫克拉夫特本人生前並未想過對他所創造的神話作一個係統的整理。在1933年4月27日寫給J·F·摩頓的信中,他闡述了自己對克蘇魯神話體係的一些基礎性構想:

宇宙誕生之初,隻有阿撒托斯存在。從阿撒托斯生出了三柱原神:“黑暗”、“無名之霧”和“混沌”。

盲目癡愚的阿撒托斯最初生出的是“黑暗”,是為至高母神莎布·尼古拉絲(Shub-Niggurath),她生出了包括克蘇魯在內的幾乎所有舊日支配者,乃至一切生命。“門之鑰”是猶格·索托斯(Yog-Sothoth),知曉一切的時間和空間,身為銀之門鑰匙的存在。而“混沌”就是奈亞拉托提普,所有蕃神的使者和代表,嘲笑與矛盾的象征,經常使用的人類形態是一個皮膚黝黑,表情愉悅的瘦高男子,曾經在埃及受到崇拜,傳說原子彈的發明就是他教給愛因斯坦的,目的是讓人類更快的自我滅絕,完成“大清掃”的任務。

“為什麼你們要以科幻小說的名義刊登像洛夫克拉夫特的‘瘋人山’那樣的東西?難道你們真的困難到了如此地步,非登這種廢話連篇的東西不可嗎?……如果諸如此類的故事——像是兩個人看著某個古代廢墟中的石刻把自己嚇個半死,或是什麼人被連作者本人也描述不清的什麼東西追逐著,或是誰嘰嘰咕咕地述說著諸如沒有窗戶的五維密室、約-梭托等等無可名狀的恐懼,等等——就是未來的探險故事《驚天傳奇》的構成的話,那就隻能盼老天爺來援手科幻小說了。”

上麵的內容摘自《驚天傳奇》1936年7月號的讀者來信專欄,信中提到的令人憎惡的對象當然就是該雜誌在同一年裏發表的兩篇H·P·洛夫克拉夫特的“克蘇魯神話”中的一篇。對於洛夫克拉夫特的故事,讀者的反響並不都是消極的,但那些褒揚的評論還是被憤怒、困惑和絕望的大呼小叫淹沒了。[2]

20世紀30年代,美國雜誌上的科幻小說大部分都是由雇傭文人炮製的情節加冒險的故事,他們不過是把懶散的某牧場改成了某星球,然後胡亂地套用同樣的故事情節,用太空強盜取代了偷牛賊罷了。在1936年,那些熱衷於科幻小說的人還隻是習慣於跳上星際飛船,在比光速還快的驅動器上翻筋鬥(別去想什麼愛因斯坦的理論),把參宿四上的八腳怪炸個稀巴爛,他們無法理解洛夫克拉夫特苦心描繪的那種氣氛,讓他的兩個勇猛無畏的探險家在南極荒原上,麵對無與倫比的恐懼,喋喋不休地說著莫名其妙的話,發狂般地驚聲尖叫。

洛夫克拉夫特的“神話”故事和史密斯博士及其同黨所推崇的星戰故事之間是有本質的區別的,而不僅僅是注重情節和注重氣氛的差別。在當時那個年代,以太空探險為主題的許多代表人物,如E·E·史密斯、奈特·沙克涅和拉爾夫·米爾恩·法利,都是生於前一個世紀的人,那時的人們依然認為宇宙的運轉是遵循著永恒不變的牛頓定律。就像我們的太陽一樣,每個星球都是一顆恒星,當19世紀的天文學家將他們的分光鏡瞄向太空時,他們得到了可靠的信息,確知那些星球上也有氫、氦、鎂、鈉以及其它元素,和我們在我們自己的太陽係中所發現的完全一樣。19世紀末,當物理學家慶幸地以為他們完全了解了宇宙的時候,人類征服宇宙的終極夢想還真的是如此不可能的任務嗎?

1905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開創了20世紀的科學革命,而這場革命最終將徹底粉碎經典物理的教義。隨著在相對論、量子力學、亞原子粒子等領域的不斷發展,宇宙似乎也不再那麼能讓人看得懂了。隨著哥白尼和伽利略扭轉了人類中心說,現代人也開始認識到,他非但不是宇宙的中心,而且他隻是宇宙的一個特例。宇宙以及它的中子星、類星體和黑洞對我們來說都是陌生的,我們在宇宙中是一個陌生人。

在20世紀30年代所有那些在雜誌上發表過科幻作品的作家當中,隻有洛夫克拉夫特超越了他的同僚的那種單調乏味,傳達了宇宙的神秘性這個20世紀最敏感的話題。“我的所有故事,”洛夫克拉夫特1927年在一封信中寫到,“都是基於最基本的前提之上的,那就是平凡的人類的法則、利益和情感在浩瀚的宇宙中都是無效的和沒有意義的,”這是一個宣言,實際上概括了當時正在發生的現代科學的變革,其時那些目瞪口呆的物理學家吃驚地發現了一個不為牛頓力學所約束的陌生的新世界。愛因斯坦在闡述他的廣義相對論時不得不與非歐幾裏得幾何相抗爭,而克蘇魯的海底城市的非歐幾裏得角所代表的就是同樣的非歐幾裏得幾何;在“外太空的色彩”中所描繪的神秘的隕石放射,複製的是20世紀初葉由安托萬·亨利·貝克雷爾和居裏夫婦所完成的鐳的實驗。就連當代在高等數學方麵的發展——混沌現象——也被克蘇魯神話預示出來了,在洛夫克拉夫特虛構的萬神殿裏,至高無上的神是白癡盲神亞撒索,而它就是終極的混沌空間裏螺旋形的黑色旋渦的主宰。如果適當地用曼得勃羅(Mandelbrot)的分形理論和阿曼德·費根堡姆(ArmandVallinFeigenbaum)的常數理論裝備起來後,亞撒索在當代混沌學的數列和擾動中應該很是有如魚得水的感覺。

再更多地談論克蘇魯神話和20世紀科學發展之間的一致性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洛夫克拉夫特借用的這些概念並非出自於相關的高等數學的正規知識,即,相對性,而是出自於一種偶然發現的、出自本性的對“混沌和未探明的太空惡魔的襲擊”的洞察力。從曆史觀點上講,洛夫克拉夫特已經和那些被現代化的20世紀遺留下來的社會和經濟精英密切結合在一起了;他是無所寄托的夢想家,在他自己的時代裏是一個局外人,在宇宙中也成了局外人。阿根廷作家胡利奧·科塔薩爾(JulioCortazar)曾經指出,“所有完全成功的短篇小說,特別是科幻小說,是神經病、夢魘或幻覺通過客觀化的中和並且轉化為一種在神經領域之外的媒介而形成的產物。”就洛夫克拉夫特來說,他把宇宙看做一個收容可怕的奇跡的避難所,這種觀念不過是他病態的局外人心理的鮮明寫照;正如洛夫克拉夫特在他的家鄉普羅維登斯是一個局外人一樣,在克蘇魯神話中,現代人也是一個外來者,迷失了方向,隨波逐流,在一個可怕的深淵邊緣搖搖欲墜。1936年,當洛夫克拉夫特的“瘋人山”在《驚天傳奇》上連載時,那些暗示宇宙的浩瀚、神秘的內容被讀者斥為胡言亂語,但20世紀的科學革命已經證實了那些內容的正確性。物理學家劉易斯·托馬斯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說,“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成就就是發現了人類的愚昧無知。”記住上麵的這句話,停下來一會兒,翻開本書的第一頁,讀讀“克蘇魯的呼喚”的開篇第一段吧。

在1937年洛夫克拉夫特去世後,離奇的恐怖故事仍然盛行不衰。洛夫克拉夫特差了幾年,沒趕上約翰·W·坎貝爾接管《驚天傳奇》,他的編輯才能和影響力令美國科幻小說雜誌的整個領域有了顯著地進步。盡管他有驚人的才幹,但他還是保持了一個最基本的設計思想,即對技術勝利、對人類的獨出心裁和足智多謀所具備的絕對效力抱有超凡的信心,相比之下,洛夫克拉夫特似乎就像一個在科幻小說的天空下異想天開的異形。

孤獨的普羅維登斯隱士和他的神話遺產在他的一幹朋友和仰慕者心目中是永存的,他們就像一個秘密社團的成員守護它們的神諭和神像一樣,維護著“克蘇魯神話”。這其中的努力就包括了由成立於1939年的阿克漢姆出版社發起的、頗受爭議的模仿寫作計劃。[2]

20世紀30年代,洛夫克拉夫特曾經親自為不同的版本客戶編寫過仿“神話”故事,他還特別提到過那些故事是“(我)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讓我的名字與它們聯係起來的。”在洛夫克拉夫特去世後的那些年裏,以1942年弗朗西斯·T·蘭尼的“神話”專門用語詞彙表為起點,開創了一個新紀元,在這期間,克蘇魯和他的宇宙同夥被仔細地加以審視、分析、歸類、係統化,被分級,被刪節得殘缺不全。就這樣,到了20世紀70年代,在一本很淺薄的關於“神話”的書裏,一個美國的科幻作家提出,洛夫克拉夫特的構思存在“脫漏”,並且認為他本人和其他人有責任用新故事來“填補”這些“空隙。”在洛夫克拉夫特之前,蛙類食人族的故事隻有相當有限的市場;在他去世後的幾十年裏,創作仿克蘇魯作品逐步發展成為一種占有很大市場份額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