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司馬溫
(1899—1971)印度尼西亞共產黨領袖。生於惹班農村。自幼勤奮學習。初加入伊斯蘭教聯盟,1915年加入東印度社會民主同盟。1918年在伊斯蘭教聯盟第三次代表大會上被選入中央理事會。1919年任中央工會統一運動主席。1920年參加創建東印度共產黨,任主席。1921年在三寶壟組織革命工會聯合會。同年5月經由中國赴前蘇聯參加第一屆遠東被壓迫各國人民代表大會。1922年5月返回東印度,主張與伊斯蘭教聯盟重建合作的溫和路線。1923年3月在共產黨萬隆大會上批評伊斯蘭教聯盟黨,同年8月因領導鐵路工人罷工被殖民政府放逐至荷蘭。後在阿姆斯特丹創建東印度海員工會。1924年又赴前蘇聯,旋出席在廣州召開的赤色工會國際大會。1926年12月在荷蘭與哈達訂立有關民族獨立鬥爭領導權的協定,翌年12月以個人身份申明廢棄,嗣後活動甚少。
哈金斯
(1883—1971)南羅得西亞總理(1933—1956)、羅得西亞和尼亞薩蘭聯邦總理(1953—1956)。戈弗雷·馬丁·哈金斯生於英國。在英學醫。1919年去南羅得西亞創設臨時診所。1924年當選南羅得西亞議會議員。曾加入改革黨,1931年成為該黨領導人。兩年後任南羅得西亞聯合政府總理,後為聯合黨領導人,連任總理。任內企圖與南非聯邦組成聯合政府,未果。1949年2月出席維多利亞瀑布城會議,倡議建立南羅得西亞、北羅得西亞和尼亞薩蘭聯邦。1951年三國政府與英政府在倫敦舉行會議,擬定聯邦憲法草案。後他批準了聯邦計劃,1953年聯邦正式成立,他辭去南羅得西亞總理職,當選羅得西亞和尼亞薩蘭聯邦第一任總理。任內剝奪非洲人的民主權利,吸引歐洲財團的大量投資,發展經濟。1955年被封為子爵,次年退休。
杜魯門
(1884—1972)美國第三十二任總統(1945—1953)。哈裏·S·杜魯門生於密蘇裏州巴頓縣拉馬爾。曾進美國軍事學院,因視覺不良,中途退學。年青時當過銀行職員和農民。1917年入伍,戰後退役。1919—1922年在堪薩斯城經營商業。1923—1924年、1927—1934年在堪薩斯州傑克遜縣任行政官。1935—1945年任聯邦參議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參議院任調查國防計劃特別委員會主席。1945年作為民主黨候選人當選副總統。同年4月,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去世後,接任總統。任內,提出稱之為“公平施政”的二十一點綱領。參加在波茨坦召開的英美蘇三國首腦會議。下令向日本投擲原子彈,提出遏製共產主義的“杜魯門主義”。第二屆任期內提出所謂援助不發達國家的“第四點計劃”。對中國實行孤立、包圍政策。1951年發動侵略朝鮮戰爭,武裝侵占中國領土台灣,並對中國實行禁運。卸任後,著有《杜魯門回憶錄》兩卷。
恩克魯瑪
(1909—1972)非洲獨立運動領袖、加納共和國首任總統(1960—1966)。克瓦米·恩克魯瑪生於加納恩克羅伏耳村。少年時就讀於天主教教會學校。1930年阿奇莫塔學院畢業後,當教師。1935年去美,先後在林肯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和林肯神學院學習。1945年去英國,在倫敦經濟與政治學院攻讀博士學位。1947年回國,參加黃金海岸統一大會黨的領導工作,次年1月任黨的總書記。1948年2月黃金海岸發生群眾反英暴動時,被英國當局逮捕囚禁。同年獲釋,9月創辦《阿克拉晚報》。因黨內政治分歧加深,1949年另組建人民大黨,任主席,提出“立即實現自治”等六點綱領。1950年1月掀起“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再次被囚禁。次年黃金海岸舉行首次普選,在監禁地被選入議會。1952年任自治政府總理。1957年3月黃金海岸正式宣布獨立,改國名為加納,仍任總理。任內奉行和平中立和不結盟的對外政策,反帝反殖民主義,支持非洲人民的民族獨立運動。1960年7月加納宣布成立共和國,任總統兼總理。任內主張非洲統一,並開始“非洲的社會主義”試驗。1964年自任終身總統,取締一切反對黨。1966年2月在中國訪問時,國內政變,被推翻。流亡幾內亞,後病逝於羅馬尼亞的布加勒斯特。著有《走向殖民地自由的道路》、《非洲必須聯合》、《良知主義》、《新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最後階段》、《非洲的階級鬥爭》、《革命的道路》等。
沃森·瓦特
(1892—1973)英國物理學家。以研究雷達探測係統聞名。羅伯特·亞曆山大·沃森·瓦特生於蘇格蘭布裏金城。畢業於敦提聖安德魯斯大學,獲理學士學位。1912—1921年在該校任物理學助理教授。1917年—1936年研究氣象。1919年取得第一項無線電定位裝置發明專利權。在英國科學與工業研究局和國家物理實驗室工作期間(1921—1936),繼續改進無線電定向探測器,使之具有更高的靈敏度和精確度,到1936年取得14項專利權。後期秘密製成的無線電定位裝置——雷達,成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打擊德國空軍力量的極其有效的防禦武器。由於戰時在雷達研究上所取得的成就,1942年受封爵士稱號。1952年獲英國政府授予的5萬英鎊獎金。著有自傳《雷達的脈動》等。
畢加索
(1881—1973)西班牙畫家。出生於西班牙馬拉加市的一個圖畫教師家庭。曾在巴塞羅那和馬德裏的美術院學畫,早期作品多取材於社會下層的乞丐、流浪漢、賣藝人的生活。代表作有《少女的肖像》、《被遺棄的人》等。1907年後他和畫家布拉克一起從事美術上的立體主義運動。主張把自然物體分解為立體幾何切麵,把不同層次的部位複合在一幅畫麵上,以從不同的角度表現物體。他認為畫家的責任不是借助具體的物象來反映現實,而是創造抽象的形象來表現所謂科學的真實。畢加索的繪畫向多元化發展,從“再現”轉向“表現”,增加了許多表現手法。從內容講,他的許多作品是反映現實生活的,如《清淡的一員》、《朝鮮的虐殺》等。油畫《格爾尼卡》是他的代表作。畢加索一生畫風多變,創作數量很多,方麵很廣,是一位影響20世紀西方現代繪畫進程的人物,引起人們廣泛的議論和研究。
凱塔
(1915—1977)馬裏共和國總統(1960—1968)。黃迪慷·凱塔早年在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的威廉·蓬特學校學習,參加反對殖民主義的政治活動。1936年返回馬裏,在教育機構任督學。1938年選入法屬蘇丹人民聯盟之友領導機構,編輯機關報《蘇丹》。次年去錫卡索當小學教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946年參與創建蘇丹集團,10月改名非洲民主聯盟——蘇丹聯盟,任總書記。次年赴法,在巴黎從事政治活動被捕,囚禁一個月。回國後,1950年被殖民當局遣往馬裏北部偏僻地區,組織遊牧民學校。1952年準其回巴馬科。1952年、1957年被選入法屬蘇丹領地議會,並任巴馬科市長。1956年當選法國國民議會議員,供職法國政府機構,曆任海外領地事務國務秘書、總統委員會秘書等職。1958年馬裏建立蘇丹自治共和國時,入選第一屆蘇丹立法議會,次年3月任總統。1960年馬裏獨立後,任第一任總統兼總理、國防和外交部長。任內,限製和削弱外國壟斷資本對馬裏的經濟控製;發展農牧業、建立本國工業;重視教育,建立高等院校等。後因經濟形勢惡化,解散黨的政治局和立法議會,改組執行機構。1968年青年軍官發動軍事政變,其統治被推翻。死於獄中。
布邁丁
(1925—1978)阿爾及利亞總統(1976—1978)。朝阿裏·布邁丁原名穆罕默德·布哈魯巴。出身貧農家庭,初在伊斯蘭教寺院學校學習,後留學埃及開羅愛資哈爾大學,結識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運動領導人本·貝拉等。1954年加入民族解放陣線。次年回國,領導奧蘭地區反法遊擊戰爭。1957年任民族解放陣線第五軍區司令。次年任西部地區司令。1960年任總司令。曾任民族解放陣線臨時政府成員、國民會議成員、全國革命委員會委員。1962年7月阿爾及利亞獨立後,一度被免職。同年9月支持本·貝拉競選,獲勝,出任國防部長。1964年4月在民族解放陣線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當選中央委員和政治局委員,在政治局內負責軍事工作。1965年6月發動政變,組建革命委員會,任主席兼政府總理。任內,把石油工業收歸國有;增加石油、天然氣生產;建立學校。主張民族完全獨立,成為第三世界阿拉伯國家的發言人。1976年12月當選總統,並任國防部長兼武裝部隊總司令。任內去世。
賽珍珠
(1892—1973)美國女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珀爾(意為“珍珠”)康福特·巴克的中國名字。本姓塞登斯特裏克。生於西弗吉尼亞州希爾斯波羅。雙親為在華長老會傳教士。她在中國長大,曾在上海受教育。後去美國弗吉尼亞州倫道夫·梅康女子學院學習。1914年畢業後來中國。1917年嫁給傳教士約翰·洛辛·巴克。1921—1931年在中國南京金陵大學任英國文學教授。1926年獲美國康奈爾大學碩士學位。1933年又獲耶魯大學碩士學位。1934年離婚。次年與紐約(亞細亞)雜誌主編理查德·活爾什結婚,專事寫作。一生寫了85部作品。著名小說《大地》獲普利策獎,曾被搬上舞台和銀幕,與《兒子們》、《分家》合為描寫中國農村生活的《大地上的房子》三部曲。《戰鬥的天使》和《流放》是記述其父母的傳記文學作品。193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還曾把中國古典小說《水滸》譯成英文,書名為《四海之內皆兄弟》。新中國成立後,所寫有關中國的小說,如《北京來信》、《梁大娘的三個女兒》等,對社會主義中國多有誣蔑。此外,還用筆名約翰·塞奇斯寫過一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