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太平洋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反法西斯聯盟國家在太平洋地區對日本進行的戰爭。日本為搶占英美集團在太平洋地區的利益,於1941年12月7日突然襲擊了珍珠港。以微小的代價擊沉擊傷美艦10多艘,擊毀美機188架,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8日,美英對日宣戰,隨後,法、荷、加、澳、新等國也對日宣戰。11日,德、意對美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從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具有了全球的規模。從1941年冬到1942年夏,日本侵占了香港、馬來西亞、菲律賓、關島、新加坡、緬甸、印尼等地。1942年6月,美國在中途島海戰獲勝,轉守為攻。1943年,同盟國軍在當地遊擊隊配合下,在太平洋開始反攻,進行島嶼爭奪戰。1944年10月,美軍在菲律賓群島登陸。1945年初,盟軍幾乎占領了太平洋上的全部島嶼。4月初開始進攻琉球群島,並加強對日本本土的轟炸。7月26日,美、中、英3國發表促令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8月6日、9日,美國分別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8日,蘇聯對日宣戰。9日,毛澤東發表《對日寇最後一戰》的聲明,命令各解放區武裝部隊發動大反攻。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代表在無條件投降書上簽字。太平洋戰爭勝利結束。
世界反法西斯聯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美、英、中等國為反對共同敵人德、意、日法西斯而建立的反法西斯國際統一戰線。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不僅損害了被侵略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而且也損害了英、美的利益,全世界人民同法西斯侵略者之間的矛盾逐步上升為世界的主要矛盾。1939年,美國國會修改了“中立法案”。1941年3月,美國又通過了“租借法案”。蘇德戰爭爆發後,英、美為維護切身利益,準備聯合蘇聯反對法西斯,丘吉爾和羅斯福先後發表聲明,將盡力援助蘇聯。1941年8月,他們兩人發表了關於對德戰爭的目的和戰後和平的宣言——《大西洋憲章》,表達了共同反對“納粹暴政”、重建和平的決心。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不久,1942年7月1日,蘇、中、美、英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公布了“聯合國家共同宣言”,表示讚同《大西洋憲章》規定的宗旨和原則,保證用自己全部的軍事和經濟資源反對德、意、日法西斯國家,並約定不單獨同敵國締結協定或和約。至此,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宣告成立。蘇德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最終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建立。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加強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團結,對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起了積極的作用。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德戰場的一次重大戰役。1942年7月,德寇集中了大批兵力向蘇聯的戰略重鎮斯大林格勒(今伏爾加格勒)猛攻,以便從東南方向包抄莫斯科。9—10月間,德軍攻進斯大林格勒的部分市區,蘇聯軍民與德軍展開激烈的巷戰。1942年11月,蘇軍轉入反攻,以“鉗形攻勢”圍殲33萬德軍,1943年2月結束戰役。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具有重大意義:1、它使蘇德戰爭的進程發生了根本性的轉折,受到致命打擊的德軍元氣大傷,被迫轉入戰略防禦,蘇德戰場上的主動權開始轉到蘇軍手中。2、它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一方麵,“軸心”集團內部出現了深刻的政治和軍事危機,另一方麵它極大地提高了蘇聯的國際威望,加強了反法西斯聯盟國家之間的合作和團結。因而,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德黑蘭會議
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蘇、美、英3國首腦在伊朗首都德黑蘭召開的會議。蘇德戰爭爆發後,蘇、美、英3國為了抵抗共同敵人的侵略,逐漸結成反法西斯聯盟。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不斷取得勝利的形勢下,斯大林、丘吉爾、羅斯福決定舉行會晤,商討加速戰爭進程和安排戰後世界問題。會議著重討論對德作戰問題,即在西歐開辟第二戰場問題。會議期間,美國總統羅斯福利用蘇英之間的矛盾,攫取盟主地位,會上締結的《德黑蘭總協定》,規定美、英等國應於1944年5月發動諾曼底登陸戰役,即開辟歐洲第二戰場。會後發表了《德黑蘭宣言》,聲明三國已擬訂了消滅法西斯德國軍事力量的詳細計劃,並就三國聯合軍事行動的規模和時間達成了協議。德黑蘭會議是二戰中一次極其重要的國際會議。這次會議加強了同盟國家的團結,協調了同盟國家的軍事行動,對加速法西斯軸心國的崩潰,決定戰後政治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
第二戰場的開辟
美、英聯軍根據蘇、美、英三國協議,於1944年6月,在法國西北海岸開辟的打擊法西斯德國的歐洲第二戰場。早在1942年,蘇聯就要求英美在德國法西斯占領下的西歐開辟第二戰場。1943年11月,蘇、英、美三國首腦的德黑蘭會議,商定了英美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計劃。1944年,英美鑒於蘇軍的反攻迅猛,英美聯軍32萬多人,於1944年6月6日橫渡英吉利海峽,在法國北部的諾曼底地區登陸成功,從而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到6月底,灘頭陣地的英美聯軍已達100萬人。由於英美在西歐開辟了第二戰場,從而與蘇軍配合,形成兩麵夾擊德軍的形勢,加速了法西斯德國的覆滅。
雅爾塔會議
又稱克裏米亞會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美、英三國首腦在蘇聯克裏木半島雅爾塔舉行的會議。會議於1945年2月4—11日召開,是為了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和解決戰後問題而召開的十分重要的會議。會議的主要內容有:①討論了徹底擊敗德國,消滅德國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懲辦戰犯,以及戰後德國民主化等問題;②3國將和其他盟國一道建立一個國際組織——聯合國;③蘇、英、美3國簽訂了一項“秘密協定”,規定蘇聯在對德戰爭結束後3個月參加對日作戰,其條件是:外蒙現狀“須予維持”;大連港“須予國際化”;蘇聯租用的旅順港海軍基地“須予恢複”;千島群島、庫頁島南部及鄰近島嶼須交予蘇聯;中蘇共同經營中東鐵路。雅爾塔會議在一些重大問題上達成一致協議,對加速大戰的進程和安排戰後世界秩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但會議背著當事國決定一些國家的主權問題,則是大國強權政治的表現。
波茨坦會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法西斯德國投降後,蘇、美、英3國首腦斯大林、杜魯門和丘吉爾(7月28日以後為艾德禮),於1945年7月17日在柏林西南的波茨坦舉行了一次重要的國際會議。經中、美、英3國政府磋商,於1945年7月26日發表《波茨坦公告》,全稱是《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蘇聯於8月8日加入波茨坦公告。公告共13條。主要內容有:①盟國對日作戰,直到它停止抵抗為止,日本應立即無條件投降。②《開羅宣言》的條件必須實施。③解除日本軍隊武裝,徹底根除日本軍國主義勢力。④日本戰犯將交付審判,阻止日本人民民主趨勢之複興及增強的所有障礙都要予以消除。⑤對日本實行暫時軍事占領。7月26日,日本拒絕接受波茨坦公告,繼續頑抗。日本軍隊在遭受到同盟國軍隊沉重打擊之後,在麵臨滅頂之災的嚴重情況下,才不得不接受這個公告,宣布無條件投降。
開羅宣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和中國的蔣介石在埃及首都開羅舉行會議。1943年11月22日—26日召開,商討聯合對日作戰計劃、打敗日本後如何處置日本等問題,並於12月1日發表了《開羅宣言》。宣言主要內容有:①3國強調對日作戰的目的在於製止和懲罰日本的侵略,不是為自身謀利,沒有擴張領土的意圖。②要剝奪日本從1914年以後在太平洋上奪得的或占領的一切島嶼,日本竊取中國的領土如東北、台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③把日本從它用武力或貪欲所攫取的所有土地上驅逐出去。④要使朝鮮獲得自由獨立。⑤3國堅持長期作戰,直至日本無條件投降。《開羅宣言》是戰後處理日本問題的重要法律依據。
聯合國
1945年10月24日成立的一個國際組織。是根據1945年2月雅爾塔會議的決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立的國際組織。1943年10月,中、蘇、美、英4國在莫斯科發表《普遍安全宣言》,提出要建立一個普遍性的國際組織。1945年4月—6月舉行的舊金山會議上,51國簽署了《聯合國憲章》。《憲章》規定:聯合國的宗旨是“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製止侵略行為”,“促成國際合作”等。當年10月24日,聯合國正式成立。這一天,被定為“聯合國日”。到1983年,已有會員國158個。聯合國總部設在紐約,下設的主要機構有6個:聯合國大會、安全理事會、經濟及社會理事會、托管理事會、國際法院和秘書處。秘書處設立秘書長1人,為聯合國的主要行政負責人。安全理事會由15個理事國組成,中、法、蘇、美、英為常任理事國。非常任理事國由大會選舉,任期2年。中國是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之一,由於美國的阻撓,新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直到1971年10月才得到恢複。
冷戰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美國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大大膨脹。美國本土遠離歐亞戰場,沒有受到戰爭破壞。在戰爭中,美國通過傾銷軍火、物資,發了橫財。美國還是當時世界上掌握核武器的唯一國家。美國在政治上扶植各國反動勢力,鎮壓人民革命運動,在軍事上耀武揚威,企圖建立世界大帝國,美國采取多種辦法,竭力“遏製共產主義”,穩定資本主義,但不訴諸戰爭,這被稱為“冷戰”政策。
富爾敦演說
1946年3月5日,丘吉爾在美國富爾敦發表題為“和平砥柱”的反蘇反共演說。戰後美國實力空前膨脹,到1947年,美在國外已建立了484個軍事基地,野心勃勃地要稱霸世界。蘇聯戰後軍事實力和國際影響與日俱增,成為世界一流強國。美國把蘇聯看成它對外擴張的主要障礙。杜魯門繼任總統後,依仗手中的原子武器,對蘇聯采取強硬政策。在反蘇聲浪四起之時,杜魯門邀請一貫反共的英國前首相丘吉爾訪美,利用丘吉爾因英帝國的衰落,在國際上想拉攏美國共同反對蘇聯的思想,借丘吉爾之口,發動反蘇“冷戰”。1946年3月5日,杜魯門陪同丘吉爾到密蘇裏州富爾敦城威斯敏斯特學院,發表有關國際局勢的演說。丘吉爾在演說中大肆攻擊蘇聯,他說,“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裏亞海的裏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鐵幕後麵的東歐各國都落到蘇聯手中。丘吉爾號召建立英美集團,共同對付“俄國共產主義的威脅”。丘吉爾的富爾敦“鐵幕”演說,是美國發動對蘇“冷戰”的信號。它一出籠就遭到全世界人民的強烈反對。斯大林於3月13日對《真理報》記者發表談話,嚴正指出丘吉爾的演說是危險行動,其方針是號召同蘇聯作戰。杜魯門慌忙宣布自己同丘吉爾的演說沒有任何關係,美不得不暫時有所收斂,另尋時機,掀起對蘇“冷戰”。
杜魯門主義
1947年3月12日,杜魯門在國會谘文中提出的美國謀取世界霸權的對外政策綱領。1947年2月21日,英國鑒於鎮壓希臘人民的革命遭到慘敗,向美國提交照會,聲稱由於經濟困難,無力再給希臘和土耳其以經濟和軍事的援助,希望美國挑起這副擔子。美經過周密準備,杜魯門於3月12日在國會兩院聯席會議上宣讀了一篇谘文,其中宣布的美國對外政策的綱領後來被稱為“杜魯門主義”。他在谘文中宣稱,希臘受到共產黨領導的“幾千名武裝人員恐怖主義活動的威脅”,“自由製度的崩潰和獨立地位的喪失,不但對這些國家,並且對全世界都具有災難性”。“美國的政策必須是支持自由國家人民抵抗少數武裝分子,或外來壓力的征服企圖”。谘文中還汙蔑蘇聯是“極權國家”。杜魯門要求國會批準向希臘和土耳其提供4億美元的援助,“以抵製企圖將極權政體強加於他們的種種侵犯行動”。美國眾參兩院分別於4月22日和5月8日通過了“援助”希臘和土耳其的法案。這是美國對外政策上的一個轉折點,確立了美國對外政策的目標是“遏製”蘇聯的“擴張”。同時,杜魯門還宣稱“不論什麼地方,不論直接或間接侵略威脅了和平,都與美國的安全有關”。這樣,美國反對“極權主義”,反對“蘇聯擴張”的真實意圖顯然在於幹涉他國內政,排擠英法勢力,以謀取美國的世界霸權地位。杜魯門主義的出籠,標誌著美蘇之間的“冷戰”正式開始。
馬歇爾計劃
1947年6月5日,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提出的美國“援助歐洲複興”的計劃。二戰後歐洲麵臨嚴重的困難,社會動蕩不穩,而歐洲資本主義製度的穩定關係到美國的切身利益。為了幫助歐洲複興經濟,阻止激進的社會改革,1947年3月,美國開始研究“援助”歐洲的方案。5月,國務院以凱南為主席的政策設計委員會提出了“援歐”的研究報告,認為美國隻有給西歐以援助,才能達到控製西歐,“遏製”蘇聯的目的。經過3個月的策劃,6月5日,國務卿馬歇爾在出席哈佛大學畢業典禮接受名譽學位時發表演說,說鑒於歐洲的經濟困難,希望歐洲各國聯合起來,首先提出倡議,向美國提出一項歐洲經濟合作發展計劃,而美國則盡其所能給予“援助”。這一由馬歇爾本人以一般建議的形式向國內外正式發表的政策演說,通稱為“馬歇爾計劃”。計劃提出後,英國首先響應,蘇聯東歐7國及芬蘭拒絕參加。計劃從1948年4月3日開始至1952年6月30日結束。西歐國家共接受“援助”120多億美元。對於西歐國家恢複元氣、穩定財政起了重要作用。但馬歇爾計劃使西歐在經濟上更加依賴美國,加劇了東西歐的分裂,使戰後“兩級”世界的格局趨向定型化。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1949年根據北大西洋公約建立的西歐、北美軍事集團組織,簡稱北約組織。自美國提出杜魯門主義、宣布馬歇爾計劃之後,加緊向西歐擴張,同蘇聯爭奪歐洲。為了進一步擴張實力,美竭力在歐洲拚湊軍事、政治集團。4月4日,美、加、英、法、荷、比、盧、意、葡、丹、挪、冰12國外長在華盛頓簽署北大西洋公約。公約規定進行集體防禦,“各締約國同意對於歐洲或北美之一個或數個締約國之武裝攻擊,應視為對締約國全體之攻擊。因此,締約國同意如此各種武裝攻擊發生,每一個締約國……應單獨並會同其他締約國采取認為必要的行動,包括武力之使用,協助被攻擊之一國或數國以恢複並維持北大西洋區域之安全。”公約於8月24日開始生效,根據該公約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後來土耳其、希臘、聯邦德國、西班牙先後加入北約,共16個成員國。總部設在布魯塞爾,最高權力機構為部長理事會。首任最高司令長官為艾森豪威爾。北約組織每年舉行多次軍事演習。北約組織建立初期,是美國控製西歐、遏製蘇聯的工具。60年代以來,成為美國與蘇聯爭奪世界霸權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