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索姆河戰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1916年7月—11月間,英法聯軍在西線向德軍發動的一次進攻戰役。1916年,當德軍準備向凡爾登進攻的時候,英法軍統帥也在策劃對德軍的進攻。為了牽製德軍對凡爾登的增援,英法聯軍發動了索姆河戰役。在這次戰役中,英軍首次使用了36輛新發明的坦克,這在世界戰爭史上還是第一次。經過激烈戰鬥,英法聯軍從德軍手中奪回近180平方公裏的土地。但此次戰役雖然牽製了德軍,減輕了凡爾登的壓力,可是並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其規模和消耗都大大超過了凡爾登戰役,雙方傷亡共120萬以上。由於索姆河戰役並未取得重大的戰略突破,在這次戰役後西線戰場再度轉入僵持局麵。
日德蘭大海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德海軍在日德蘭半島以西的海峽進行的海戰,也是一戰期間規模最大的一次海上戰鬥。大戰開始後,英國掌握著製海權。德國為了突破封鎖,扭轉對自己不利的局麵,準備尋找機會和英國在海上進行決戰。德國企圖在1916年5月底襲擊執行封鎖任務的英國艦隊,可是英破譯了德國的密碼,在德國開始行動之前,英已準確地掌握了德國海軍艦隊的命令和行動計劃。從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雙方艦隊進行激戰,英國出動了151艘戰艦,德國出動了101艘。戰鬥中,德方察覺到英國艦隊實力較強,遂退回本國港口。英國艦隊因黃昏到來不善於夜戰,也撤了回去。整個日德蘭海戰,德國被擊沉1艘大艦和10艘小艦,損失2500餘人;英國被擊沉3艘大艦和11艘小艦,損失6000餘人。雖然英國的損失超過德國,但由於英國艦隊擁有數量上的優勢,而且德國未能打破海上的被動局麵,英國仍然掌握著製海權。
克倫威爾
(1599—1658年)著名的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領導人物,英吉利共和國的護國主。1640年,作為新貴族的代表,當選議會議員。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後,於1642年,克倫威爾召募60名自耕農組成一隊騎兵,並參加議會軍對王軍的作戰。1644年7月,率騎兵在馬斯頓荒原戰役中,取得勝利。1645年初,掌握“新模範軍”的指揮權。同年6月,率領新軍在納西比一役,擊潰了王軍主力,國王查理一世逃往蘇格蘭,後被議會軍俘虜,第一次內戰結束。查理一世逃走後,發動第二次內戰。克倫威爾率軍又一次打垮王軍,又一次俘虜國王,再次結束內戰。1649年1月,克倫威爾積極讚成處死查理一世。5月,英國宣布為共和國,克倫威爾大權獨攬,成為實際上的軍事獨裁者,竭力維護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既得利益,對內鎮壓掘地派運動,對外出兵“遠征”愛爾蘭。1653年,驅散議會,就任“護國主”。1658年9月3日,克倫威爾病死於倫敦。克倫威爾在曆史上的重要功績在於用暴力粉碎了舊的封建專製製度,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道路。
普加喬夫
(1742—1775年)18世紀俄國著名的農民起義領袖,領導了俄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普加喬夫是頓河流域的哥薩克人,曾在沙皇軍隊中服役,參加過7年戰爭和俄士戰爭。退伍後,在頓河、伏爾加河流域的廣大地區四處流浪為生。當時正處在葉卡特琳娜二世統治時期,俄國農民生活狀況更加惡化,國內階級矛盾日趨尖銳。1773年9月,普加喬夫冒稱早已死去的彼得三世,集結一支哥薩克隊伍,在葉克河(現名烏拉爾河)一帶發動起義。起義力量迅速壯大,曾達到5萬多人。普加喬夫以彼得三世的名義發表文告,宣布廢除農奴製,消滅貴族,解放農奴,給人民耕地、森林、牧場、鹽礦,免除各種苛捐雜稅。1774年3月,普加喬夫率起義軍隊打至喀山,9月,在察裏津一役,起義軍遭到失敗,普加喬夫被叛徒出賣,送交沙皇政府。1775年1月,在莫斯科遇害,以後幾個月內,起義被鎮壓下去。普加喬夫領導的這次俄國農民起義,沉重地打擊了沙皇政府的反動統治,增強了人民反抗封建農奴製度的信心。
華盛頓
(1732—1799年)喬治·華盛頓,美利堅合眾國的開國元勳、資產階級革命領袖、領導獨立戰爭的總司令和美國第一任總統。他早年曾在殖民軍中服役,有上校軍銜。1758年退役,後曾在弗吉尼亞議會中任議員,並參加第一屆大陸會議。1775年6月15日,受命擔任大陸軍總司令,率領大陸軍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曆經多次挫折,終於戰勝了強大的敵人,勝利完成了美國的獨立戰爭。他領導製定了憲法,堅持資產階級共和製,否定君主製,他還拒絕終身製,開創了總統定期輪換的先例。1799年12月14日,病逝。
羅伯斯庇爾
(1758—1794年)法國政治家、法國大革命時期的著名政治活動家、雅各賓專政期間的主要掌權者。曾任律師。青年時即傾心於盧梭學說。1789年當選為第三等級代表,次年成為雅各賓俱樂部主席,1791年成為資產階級革命派的代表人物。以其嚴峻態度、高度原則性和簡樸生活博得“不可腐蝕的人”的稱號。1792年8月10日革命後,堅決要求廢黜路易十六,建立革命法庭,召開國民大會,主張處死國王。以後,領導了1793年反對吉倫特派的起義,並成為雅各賓專政(救國委員會)的主要領導人。1793年—1794年法國革命麵臨來自內外的嚴重危機,他采取革命措施,挽救了革命。但是,在1794年3月至4月先後鎮壓了丹東派和埃貝爾派,從而削弱了專政的基礎。1794年7月27日,國民公會中反羅伯斯庇爾的力量聯合發動熱月政變,推翻雅各賓專政。7月28日,羅伯斯庇爾及其戰友20人未經審判即被送上斷頭台。時年36歲。
拿破侖
(1769—1821年)拿破侖·波拿巴,法國曆史上著名的資產階級政治家和軍事家,法蘭西第一帝國的創立者和皇帝。出生於科西嘉破落貴族家庭,巴黎軍校畢業。法國大革命時,服役於共和軍。1793年,在圍攻王黨叛軍的土倫之役中,指揮出色,被破格提為準將。督政府時期,他參加鎮壓王黨叛亂,並受命出兵意大利,擊敗奧地利。入侵埃及時,被任命為東征軍司令。1799年11月,在法國大資產階級的支持下,發動霧月政變,組成執政府,任第一執政。1804年12月,加冕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拿破侖當政時期,為鞏固資產階級革命成果,對內鎮壓國內王黨叛亂,建立中央集權的國家機構,進行財政改革,獎勵工商業發展,保證農民在大革命中獲得的土地,頒布資產階級民法典——《拿破侖法典》,把資產階級的革命成果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對外,拿破侖多次擊潰反法聯軍,一方麵保衛了法國資產階級的革命成果,防止波旁王朝在法國的複辟,打擊了歐洲封建君主勢力,另一方麵,拿破侖的對外戰爭又具有侵略、爭霸的非正義性,由此,導致了法蘭西第一帝國的覆亡。1812年,對俄戰爭失敗,法軍幾乎全軍覆滅。1814年,反法聯軍攻占巴黎,拿破侖退位,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厄爾巴島,波旁王朝在法國複辟。1815年,拿破侖潛回法國,建立百日王朝,6月,再敗於滑鐵盧。拿破侖再次退位,最後於1821年病死於聖赫勒拿島。
杜桑·盧維杜爾
(1743—1803年)海地革命領袖。原名弗朗索瓦·多米尼克,出身於黑人奴隸家庭。1791年,響應黑人奴隸反法起義,率領1000餘名奴隸投奔義軍,提出“為自由而鬥爭”的口號,利用海地地形特點,采用遊擊戰術,有效地消滅敵人。連法國殖民軍官都不得不承認:“杜桑這個家夥,到處可以打開局麵。”由此,人們稱他為“杜桑·盧維杜爾。“盧維杜爾”在法語是“開”或“打開”的意思。起義軍得到群眾支持,杜桑成為領袖,先後采取聯西反法、聯法抗西的策略,以起義軍為主力,打敗法國殖民者和西班牙的武裝幹涉。1798年又揮戈西進,向英國幹涉軍發動全麵進攻,迫使英軍投降,後又平定種植園主的武裝叛亂,統一海地全境,建立自治政權,宣布永遠廢除奴隸製度。1799年,拿破侖派出遠征軍,企圖鎮壓海地的獨立革命。法遠征軍於1801年侵犯海地。杜桑率軍進行頑強抵抗,並實行堅壁清野,致使法軍遭到嚴重損失,遂於1802年設下騙局,向杜桑提出和談要求。杜桑喪失警惕,前去與法軍談判。法國侵略者背信棄義,當場逮捕杜桑,將他押送法國。1803年,杜桑死於法國獄中。1804年,海地獨立,成為拉丁美洲第一個獨立國家,從而揭開了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