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中國現代史
西藏和平解放
中央人民政府用和平方式解放西藏的事件。新中國建立後,為驅逐帝國主義出西藏,統一中國大陸,中央人民政府於1950年1月上旬,決定解放西藏。10月,人民解放軍進軍西藏,並解放昌都,西藏上層分化,和平解放也是大勢所趨。1951年4月,西藏代表團進入北京,就和平解放西藏進行談判。5月23日簽訂《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地方的協議》,宣告了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10月26日,解放軍進藏部隊進駐拉薩。至此,除台灣和一些海島外,中國領土全部解放。全國各級地方人民政府建立,祖國大陸實現了統一。
抗美援朝
新中國建立後支援朝鮮人民反對美帝國主義侵略的戰爭。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美帝國主義悍然出兵侵入朝鮮,幹涉朝鮮內政,並把戰火一直燒到中朝邊境,美國的第7艦隊也開到台灣海峽,嚴重威脅中國安全。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1950年10月,以彭德懷為司令員的中國人民誌願軍雄糾糾、氣昂昂地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同朝鮮軍民一起,抗擊美國侵略者。到1951年夏,中國人民誌願軍在朝鮮人民的配合下,五戰五捷,把美國侵略軍趕回到“三八線”以南,朝鮮局勢得到好轉。以後,中國人民誌願軍不畏強敵,克服重重困難,英勇作戰,終於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湧現出無數英雄人物,像楊根思、黃繼光、邱少雲等烈士至今仍活在中國人民心裏。在中朝軍民的沉重打擊下,1953年夏,美國不得不在停戰協議上簽字。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雄辯地證明:“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隻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複返了。”全世界對中國刮目相看,中國的國際威望空前提高。這一勝利,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改革贏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它打擊了美帝國主義的侵略氣焰,打破了美國不可戰勝的神話,保衛了中朝兩國的獨立與安全。
土地改革運動
新中國建立後在新解放區進行的土地改革運動。新中國成立的時候,全國的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在全國展開,達到有步驟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的土地製度。全國分三批進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除台灣省和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到了土地和大量生產資料。這次土地改革的政策,同過去有所不同,以往是限製和打擊富農經濟,這次是采取保存富農經濟、政治上中立富農的政策。這就有利於減少土改運動的阻力,有助於穩定民族(經濟)資產階級,更有利於發展農村經濟。土改運動的完成,廢除了在我國延續數千年的封建剝削土地製度,廣大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經濟上翻了身,調動了農民的生產和革命積極性,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為農業生產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鎮壓反革命運動
新中國建立初,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清查和鎮壓反革命分子的一次政治運動。國民黨反動派敗逃台灣以後,在大陸上留下大批反革命分子。他們不甘心失敗,繼續進行種種破壞活動。朝鮮戰爭爆發後,他們認為“第三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蔣介石“反攻大陸”時機已到,反革命氣焰更加囂張。1950年,全國新解放區有近4萬名幹部和群眾被反革命分子殺害。為了鞏固人民政權,1950年10月,中共中央發出《關於鎮壓反革命活動的指示》,全國展開大張旗鼓的鎮壓反革命運動。這次運動打擊的重點是土匪、特務、惡霸、反動會道門頭子和反動黨團骨幹分子,堅決鎮壓罪大惡極、怙惡不悛的反革命首要分子。這次運動,實行鎮壓和寬大相結合的政策,集中打擊土匪等反革命分子,到1952年底運動基本結束。大陸上的殘餘反革命分子基本上被肅清,社會秩序得到安定,人民民主專政更加鞏固。
過渡時期總路線
這是一條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的總路線。經過1949年到1952年3年經濟恢複時期,人民政權得到鞏固,國民經濟情況得到根本好轉。這樣,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的任務就迫切地提到黨和國家麵前了。黨中央經過一年多的醞釀,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工業化國家,1953年,中國共產黨公布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和總任務。總路線規定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從1953年起,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方針、任務,為總路線的實現奠定了初步的基礎。在這條總路線的指引下,1956年我國基本實現了對生產資料所有製的社會主義改造。
三大改造
根據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一五計劃,從1953年起,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國家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開始時采取積極發展、穩步前進的方針,實行自願互利的原則,通過典型示範,逐步推廣。很快,全國掀起了農業合作化高潮。廣大農民積極參加農業合作化,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在手工業改造上,1956年,96%以上的手工業者也參加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開始實行加工訂貨為主的初級、中級資本主義,1954年起逐步發展為企業公私合營的高級國家資本主義,這樣,資本主義工商業掀起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高潮。到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製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製,這標誌著我國生產資料私有製的社會主義革命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社會主義製度在我國基本確立,我國社會主義改造提前完成,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是,社會主義改造的後期,對農業、手工業合作化要求過急,工作過粗,對一部分工商業者的使用和處理不夠適當,以致遺留了一些問題。
“一五”計劃
我國製訂的1953—1957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基本任務是集中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設計的156個建設項目為中心的,由694個大中型建設項目組成的工業化建設;發展部分集體所有製的農業生產合作社,並發展手工業生產合作社,以建立對農業、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初步基礎上基本上把資本主義工商業分別納入各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軌道,以建立對私營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在全國人民努力下,到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經濟建設指標,一般都大幅度超額完成。尤其重型機器、精密儀器等500多個重要項目取得很大成績,由此改變了我國工業落後的麵貌。這就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三反五反運動
中國共產黨領導工人階級打退資本主義進攻的一場激烈的階級鬥爭。建國初期,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資本主義工商業得到迅速發展,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力量的發展,資產階級愈來愈貪婪,為了謀取暴利,進行偷稅漏稅,盜竊國家資財等活動,這引起了全國人民的無比憤慨。1951年底開始,中央人民政府在國有機關內部展開“反貪汙、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的三反運動。在三反運動中,揭露了資產階級大量違法的現實。1952年1月,又在全資本主義工商業者中開展了反行賄、反偷稅漏稅、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反盜竊國家資產、反偷工減料的五反運動。在運動中,黨采取了“嚴肅與寬大相結合,改造與懲治相結合”的方針,進行處理。三反、五反運動於1952年10月勝利結束。這一運動,打退了資產階級的猖狂進攻,為實現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屆“人大”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毛澤東主持大會並致開幕詞。劉少奇作《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的報告》,周恩來作《政府工作報告》。會議經過熱烈討論,用無記名投票的方式,一致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會議還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等其他5個法律文件。會議選舉毛澤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朱德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劉少奇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董必武為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張鼎丞為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周恩來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製訂,結束了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共同綱領》代替國家憲法的過渡狀態,標誌著我國政治體製的基本形成。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製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它的內容包括序言、總綱、國家機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國旗、國徽、首都等5部分,計4章、106條。憲法明確規定了我國的國家性質和政治製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其他機關一律實行民主集中製。”憲法肯定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廣泛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肯定了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就是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合作的組織形式。憲法把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用法律形式肯定下來,並規定了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步驟和方針。憲法還規定了國家的職能,公民享有的廣泛的民主自由的權利以及應盡的義務、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等。這部憲法是中國人民100多年來英勇鬥爭的曆史經驗的總結,它鞏固了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成果以及建國後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的新勝利,反映了國家在過渡時期的根本要求和廣大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共同願望,是我國人民鞏固人民民主專政和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與建設的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