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中國生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1 / 2)

一、我國實施生態農業產業化的意義

現代化過程就是通過不斷地進行結構調整與改善,技術的不斷創新,以持續實現對資源高利用效率的過程。生態農業是一種農業發展形式,是使農業發展向生態合理的方向轉化,使農業現代化建立在生態合理性的基礎上,它與傳統農業不同點就在於它是以現代化科技為基礎的,其目的是在農業現代化或者說農業發展進程中通過科學技術及現代管理方法的投入,自覺地恢複人與環境相互協調的狀態,通過對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與高效利用,尋求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切入點,發展適合當地生態經濟條件的主導產業。因此,生態農業絕不是回到傳統農業或者回歸自然,隨著農業現代化發展,生態農業必然走產業化的道路。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無論何時發展農業,解決吃飯問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在國民經濟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發展農業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所以為緩解高投入、高產出的石油農業所引起的環境問題、降低生產成本,必須實施生態農業產業化。同時,它也是廣大農民參與生態建設的前提。

二、我國實施生態農業產業化的曆史必然性

溫家寶總理指出:“二十一世紀是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曆史階段,現代化的農業應該是高效的生態農業”,“要把生態農業建設與農業結構調整結合起來,與改善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結合起來,與發展無公害農業結合起來,把我國生態農業建設提高到一個新水平”。事實表明,生態農業是解決我國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矛盾的有效途徑,生態農業產業化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是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生態農業產業化是我國農業生產“增產增收”的必然途徑

我國人多地少,耕地分布零散,況且人口仍在繼續增加,耕地麵積仍在不斷減少,加之農業基礎落後,環境惡化明顯,農民文化水平不高,市場意識薄弱,使生產不能形成規模,更難以用市場經濟的“價格信號”來指導生產和銷售,結果表現出產銷脫節,農民生產積極性受挫,剩餘勞動力轉化,影響了農業產品的產量、質量和農民收入的提高。

(二)生態農業產業化是我國保護生產環境,組織企業化經營的必然渠道

我國農業的經營方式長期以來以粗放型經營為主,隨著工業經濟的到來,機器、化肥、特色農藥大量被引入農田,並用工業組織方式經營著農業生產過程,實際效用是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增加了產量,但是也造成了有毒物質的積累,這些有毒物質進入作物和禽畜體內,最終會損害人的健康;同時依賴化學肥料和一些工業技術,使土地肥力減退、水體汙染、水土流失、農業生產環境惡化,直接結果是農產品汙染嚴重,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降低。

(三)生態農業產業化是我國農產品規避“綠色壁壘”的必然之路

我國是農業大國,但卻是出口小國,來自商務部的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2005年11月底,中國實現農產品出口額24377億美元,占全部產品出口額的比重不到4%。重要原因之一是一些國家和地區實行綠色壁壘,不僅製定了嚴格的環境保護法規和苛刻的綠色技術標準,而且實行嚴格而又繁瑣的進口檢疫製度,尤其是對與農產品生產和貿易有關的環保技術和產品衛生安全標準要求更加嚴格,使我國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受到了限製。

生態農業強調環境保護、食品安全等,發展生態農業可以解決產品質量,但目前對我國分散的小農戶生產而言,發展生態農業不但成本高,生產環境互相影響,而且不具有規模效益,很難符合國際市場的需要,致使我國的農產品及製成品獲得國外的綠色認證難度大,要麼遭受綠色壁壘的限製,要麼是“產量不高、成本高,質量不高、價格高”,失去了比較效益,在國際市場上不具有競爭力。因此要遵循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建立和合理調控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係統模式,才能實現“清潔的農業環境-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安全高質量的農產品”,從而有效規避綠色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