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青少年百科藝術天地藝術天地

《霓裳羽衣曲》是楊貴妃譜寫的嗎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宮廷音樂中絢麗的歌舞大曲的代表作。唐大曲一般由三大部分構成:散序、中序、破。

《霓裳羽衣曲》是由唐玄宗李隆基在開元年間編創的。李隆基是個風流皇帝,早年曾經掃平內亂,勵精圖治,因而有開元盛世。但天下既定,他便“倦於萬機”,迷戀於宮廷歌舞音樂之中了。李隆基是個音樂高手,會演奏各種樂器,而且善於作曲。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燕樂大曲”的精品《霓裳羽衣舞歌》。

相傳他隨道士遊月宮,看到“素練霓裳”的仙女們正在翩翩起舞,這種舞曲被他默默地記在心裏,返回之後就作成了這首曲子。

白居易在《霓裳羽衣舞歌》及其自注中描述了該曲的大曲結構,樂器使用、舞姿及風格等。全曲分三大部分,共36段。

開始是散序6段,器樂輪奏,不歌不舞。中間是“中序”18段,是抒情性的慢舞,舞者隨樂而舞,幽雅若仙。有詩句描繪說:“飄然轉旋回雪輕,嫣然縱送遊龍驚,小垂手後柳無力,斜曳裾時雲欲生。”即是說舞者起舞時仙女一般輕盈。最後是“破”12段,節奏轉急,“繁音急節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鏗錚”,終止時引一長音,餘音縈繞,嫋嫋而息。

《霓裳羽衣曲》不是楊貴妃譜寫的,但同她也是密切相關的。正是因為她晉見玄宗時,主演《霓裳羽衣曲》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才被冊封為貴妃的。楊貴妃是唐代最出色的舞蹈家,而《霓裳羽衣曲》則是她的拿手節目。據說,楊貴妃曾在酒醉時給玄宗表演這個節目,曲盡舞歇,餘味無窮。玄宗讚歎不已說:“看了貴妃的《霓賞羽衣曲》,方知回雪流風,可以回天轉地。”

中國名曲《梁祝》是根據什麼故

事創作的中國的名曲《梁祝》是具有世界聲譽的一支曲子,而說起它的來曆,還與一段感人的傳說有關呢!

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個美麗的女子名叫祝英台。祝英台很喜歡念書。有一年,祝英台說服父母,離開家去杭州求學。由於當時幾乎沒有女子出門讀書,為了行動方便,祝英台就喬裝打扮,將自己化裝成了一名青年男子。

在去杭州的路上,祝英台遇見了一個男青年梁山伯。梁山伯也是去杭州求學的,梁祝二人結伴同行。梁山伯與祝英台同學三年,雙方的興趣、愛好十分投合,因此,結下了深厚的友情。

忽然有一天,英台收到了父親寫來的家信,信中催英台早日回家。英台想:“自己已經到了該出嫁的年齡,而自己的同學梁山伯和自己情投意合,假如自己日後與他結為夫婦,婚煙一定會幸福。”可在從前,一個女子是不能向一個男子提出結婚請求的。英台怎麼辦呢?

在辭行時,祝英台對梁山伯撒了個謊。她說:“山伯兄,我有一個妹妹,已到了出嫁的年齡。我看山伯兄的為人、學問都很好,想將自己的妹妹介紹給你,你看怎麼樣?”

梁山伯說:“英台,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也最了解我。我想,你給我介紹的女子,必定各方麵都不錯。所以,我一定盡快到你家中,向你的父母提親。”

倆人約定之後,才依依惜別。英台回到家才知道,父親要將自己嫁給有錢有勢的馬公子。英台不願嫁給品德很壞的馬公子,便和父親發生了爭執。然而,在從前婚姻隻能由父母包辦的社會裏,英台的反抗遭到了父親的痛斥。

梁山伯來到祝英台家求親,才知祝英台是女兒身,而且她說的待嫁的妹妹正是她自己。梁山伯欣喜萬分,忙向英台的父親提親。然而,祝英台的父親卻不允。他說:“婚煙必須由父母做主,哪能自己找婆家呢?你休想和我家英台成親,因為我已將她許配馬家了。”

梁山伯失望地回了家。不久,他就因憂鬱、思念過度而去世了。祝英台聽說了梁山伯死訊,異常痛苦。她決心以死來報答山伯對自己的一片深情,同時向罪惡的包辦婚姻提出抗議。出嫁這天,花轎經過梁山伯的墳前。祝英台下轎祭奠,並趁人不備,向墓碑撞去。梁山伯的墳開了,英台跳進了墳中。後來,梁山伯和祝英台化成了蝴蝶,雙雙飛去。他們雖然生不能在一起,但死後卻再也無人能將他們分開了。

《二泉映月》描繪的是什麼

1995年夏,音樂學家楊蔭瀏等人為華彥均(瞎子阿炳)錄製二胡曲《二泉映月》。其後,楊蔭瀏在他的《阿炳曲集》一書中寫道,《二泉映月》“是描寫在清澈見底的二泉中間所反映出來的天上光明的月亮。”

事隔二十多年,楊蔭瀏在其《〈二泉映月〉的作者阿炳》一文中稱:“樂曲描寫了在清澈見底的二泉亭南邊池子中間所反映出來的天上光明的月亮……”

1979年,《阿炳曲集》第二版出版,楊先生再次修正自己的觀點:“本曲是以無錫惠泉山二泉亭附近的風景為題材。”並且第一次強調:“標題《二泉映月》是阿炳自己所說。”

然而,當年參與《二泉映月》錄音的祝世匡先生以《〈二泉映月〉定名經過》一文闡述:“楊先生問阿炳這支曲子的曲名時,阿炳說:‘這支曲子是沒有名字的,信手拉來,久而久之,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沈洽先生發表看法,認為《二泉映月》在“具體的音響運動中,我們既感受不到任何外部世界的聲態或動態的描繪,更談不上有任何所謂‘泉’和‘月’的造型。”正如阿炳的堂嫂、侄女等親朋好友所言。阿炳並非在什麼時候都演奏該曲,隻是“在一天賣藝下來,溫飽仍無著落的歸途中”,“在孤寂一人,兀自憂愁”之時,才奏出那“淒厲欲絕的嫋嫋之音。”

如此看來,阿炳的《二泉映月》其內容之蒼涼,與標題的優雅極不和諧。

一些人在被這首樂曲深深震撼之餘,很少去留意泉水風月之事,全無聽泉賞月之情,有的隻是鼓舞……

如果隻從《二泉映月》這個標題上,你能體會到什麼呢?

古典名曲《高山流水》描述的是

什麼故事《高山流水》是我國的一部古典名曲,它是人們根據一段傳說改編而成的。

2500多年前,正值我國的春秋時期。當時有一個名叫俞伯牙的人,很擅長彈琴,是天下聞名的琴師。有一次,俞伯牙因事乘船外出,走到半路,天突降大雨,無法繼續航行。俞伯牙就命船夫把船靠在了一座山腳下。

傍晚時分,雨過天晴,月亮也升了起來,照在水波蕩漾的江麵上,景色非常優美。此情此景不由勾動了俞伯牙的雅興,他對手下人說:“趕快把我的琴拿來,我要暢快地彈奏一曲。

手下人將琴擺好後,俞伯牙凝思片刻,就專心地彈奏起來。美妙的琴聲在靜寂的夜空中回蕩著。忽然,俞伯牙瞥見岸上的一塊大石邊,站著一個人。他心中一驚,停止彈奏大聲問道:“誰在那裏?”

“大人不必吃驚。我叫鍾子期,是住在附近的一個砍柴人。為了避雨,才躲在這兒的。因為您的琴彈得太好了,所以我就聽入迷了。”岸上的人回答道。

“難道一個在荒野裏打柴的,也能聽懂我的琴聲嗎?他是不是在吹牛?”想到這裏,俞伯牙就說:“子期,我再彈一曲,請你說說其中表現了什麼。”

俞伯牙凝思片刻,想起了高山雄偉的姿態,就彈了起來。一曲終了,隻聽子期感歎道:“真美妙啊,我仿佛看見了高山的雄姿!”

俞伯牙不動聲色,又彈了一曲。這次,他彈的是讚頌流水的曲子。一曲終了,隻聽子期又高興地讚道:“啊,真是太美妙了,我仿佛看見了可愛的流水!”

俞伯牙站起身,激動地對鍾子期說:“您說得很正確。以前,我常常悲歎,天下無人能夠理解我的音樂。沒想到,今日竟遇見了您這個知音。請上船來,讓我們暢談一番吧!”

從此,俞伯牙和鍾子期就成了知心朋友。後來,鍾子期死了,俞伯牙在墳前悲歎道:“子期一死,天下有誰是我的知音呢?我還要琴做什麼呢?”說完,他就舉起琴,把它砸碎在了鍾子期的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