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整個哥得蘭島一樣,維斯比屬於瑞典王國。但德國人1143年在這裏建立了盧卑克城,從此德國人甩掉了丹麥的船,而使用自己的船隻行駛在波羅的海。由於哥得蘭島的地理位置非常優越,德國商業協會——漢薩同盟,就在哥得蘭安頓下來。
維斯比在波羅的海地區和漢薩同盟中的統治地位在下一個世紀逐漸為盧卑克所替代。盡管如此,維斯比仍然十分繁華。在這裏,人們可以買到法國的葡萄酒,西班牙的杏仁、米和糖,意大利的藏紅花調味品,錫蘭的肉桂,西非的天堂穀,馬拉巴爾海岸的胡椒和印度的薑,瑞典和俄羅斯的皮貨等等世界各地的物品。
到13世紀時,哥得蘭島已是波羅的海重要的堆貨場和轉運中心,是海員和商人的中轉站,維斯比達到它最為繁華的鼎盛時期,成為歐洲重要的商業中心。哥得蘭島不但發行了自己的貨幣,並且製定了一條國際公海法則。
1340年,老謀深算又冷酷無情的瓦爾德馬登上丹麥國王的寶座,號稱瓦爾德馬四世。
德國在波羅的海地區的擴張給丹麥帶來了政治上的挫折。早在13世紀初,盧卑克就脫離了丹麥的控製。別看盧卑克在今天隻是德國的一個小城,但是在當年它的商業地位卻相當於今日的紐約。在北麵,舍能省在八年前劃歸瑞典國王芒努斯·埃裏克鬆所有。但是沒幾年工夫,瓦爾德馬成功地用各種手段將這些省份全部收回。
瓦爾德馬十分清楚,對瑞典南部的統治等於就是控製了波羅的海和丹麥卡特加特之間海峽的航運,這樣他就能向漢薩同盟收取貢物。他的下一步是占領哥得蘭島,那樣就等於在波羅的海占據了統治地位,不僅能夠保證對瑞典所有南部港口的控製,還能進一步打擊漢薩同盟。
當時的哥得蘭島,共有4000到6000名能服兵役的男人,按照法律他們有義務武裝自己抵禦外部的侵犯。瑞典國王芒努斯-埃裏克鬆在1361年2月13日,就命令維斯比的居民隨時準備投人戰鬥。“一旦國王的地方官員下令,島上所有的船隻和人力必須投人保衛國家的戰鬥。”但無奈哥得蘭島一直處於和平之中,這裏的人們已經連續兩代人沒有打過仗,他們“沒有統帥、沒有武裝,且已不習慣戰爭”。如此渙散的兵力當然無法抵禦裝備精良的丹麥雇傭軍。
1361年春天,瓦爾德馬率軍占領了瑞典的厄蘭島,他從這裏渡海到達哥得蘭島,但是他的戰船並沒有直接指向維斯比。
7月22日,哥得蘭西岸中部港口弗勒耶爾的海岸防潮警戒兵發現丹麥艦隊正在靠近,立即敲響了警鍾,燃起了烽火。農民們在萬分驚愕中趕緊拿起武器,準備抗擊登陸的丹麥人。丹麥人上岸後,這些農民軍當然不堪一擊。瓦爾德馬軍隊中,有丹麥騎士組成的重騎兵,還有訓練有素的步兵、大量的弓箭手和無比鋒利的戰劍。在隨後幾天的戰鬥中,農民軍僅靠著不怕死的勇氣,壯烈地向敵人撲去。他們以諾曼人的方式在開闊的地方一擁而上對抗瓦爾德馬的軍隊,隨即便陷人丹麥人遊戲般的屠殺之中。
瓦爾德馬通往維斯比的路變得暢通無阻,僅在1361年7月27日的戰鬥中,哥得蘭戰士就無一幸存,2000名陣亡者中除了服兵役的男人還有老幼病殘,甚至還有女人。
然後維斯比為勝利者打開了大門。戰鬥結束兩天以後,瓦爾德馬簽署了一個規定:維斯比市民必須用金銀和貴重的用品去換取他們自身的自由。在麵臨著生死選擇時,市民們在幾個小時內用黃金裝滿了三個巨大的油桶,這是他們需要付出的代價。
從18世紀開始至今,在哥得蘭島上有一係列重大發現,都是出自這個時期的財寶。除了各個時期的硬幣外,發現的珍寶還有大量的金銀器皿。
瓦爾德馬運載珍寶的艦隊於1361年8月28日離開維斯比港。也許是天意難違,三艘帆船載著打劫來的贓物沒能走多遠就全部沉了底,而瓦爾德馬國王和他的軍隊主力僥幸逃脫了這場厄運。
有關這次沉船事件共有三種說法:
首次記載這一史實的瑞典古詩說,船隊是在第烏斯特前方撞上了瑞典南部的島礁而沉沒的。
丹麥人的《丹麥王國編年史》中說,船隊是在利拉卡爾索島沉沒的,即兩個卡爾索島中較小的那一個,這兩個島與哥得蘭西岸的港口小城克隆法爾在同一緯度。
哥得蘭的新教牧師在1633年編寫的《哥得蘭編年史》中說,船是在卡爾索島沉沒的。
1905年5月底,建造園事的士兵在維斯比城外的一個淺窪地裏發現了一個土坑,裏麵全是人的骷髏。隨後,哥得蘭檔案館的管理員趕到了那裏。經過考察,發現那是一個集體墓葬,裏麵埋葬的都是抵禦瓦爾德馬國王的戰鬥中的陣亡者。
發掘立即就開始了。人們挖出了鐵鎊的兵器、被弓箭射穿的頭蓋骨、還戴著頭盔的浄獰的頭顱。在骸骨中有各種年齡的男人,還有孩子、殘疾人和女人。所有這一切立刻會使人回想起哥得蘭的農民軍團被瓦爾德馬的雇傭軍屠殺得一個不剩時,那令人毛骨悚然的戰爭場麵。經過清理發現,僅這塊草地上就長眠著1185名哥得蘭人。
1933年,一條尋寶的消息引起了哥得蘭島漁民的注意。維斯比地方政府向美國的“霍爾·波羅的海尋寶公司”頒發了許可證,允許它尋找瓦爾德馬·阿特達爾的載寶船。但是人們很快得知,這個公司創辦者是貢納爾和古斯塔夫·霍爾兩兄弟。他們是瑞典移民,一個冒充作家和深海潛水員,而另一個在澤西城的瑞典教堂敲鍾糊口。他們因缺少波羅的海探險的資金,便首先印刷了一份廣告,意在吸引感興趣的人向他們的公司投資,後來又采用了很多不正當的手段集資,不久便被指控犯有盜竊罪。
二十年之後的1953年,一個來自瑞典的園藝師把自己的園圃做了抵押之後來到哥得蘭。據說,他來的時候前呼後擁,隨行人員中有個神秘莫測的礦物學家,隨身攜帶著一個神秘莫測的探測裝置。還有一位赫赫有名的芬蘭男爵,據說那個男爵在芬蘭以“潛水男爵”聞名。
記者們很快采訪了他們,以“蛙人和黃金探測器今天襲擊黃金寶為標題的報道,把哥得蘭鬧得沸沸揚揚,島上的居民立刻被這個瑞典人所吸引。他們每天都早早來到港口,眼睜睜地盼望著能見到那個礦物學家和他那神秘的探測裝置,還有那個著名的“潛水男爵”。
等到他們上島之後,很多島上的人自願盡義務,為他們當向導。按照這些向導所導向的地點,他們每天都忙碌得不亦樂乎。但人們很快發現,那個礦物學家隻是個普通的農民,所謂的探測裝置,隻是他整天沉迷的尋礦“魔杖”,而那位“潛水男爵”隻是個蛙人。他們忙來忙去,當然什麼寶藏也不會找到。一場尋寶鬧劇就這樣流產了。不但沒找到寶藏,損失的還有島上居民巨大的熱情和那個瑞典人的苗圃。
即使到現在,假如讀者朋友們去哥得蘭島旅遊,仍然可以看到那裏大片大片的中世紀建築。圍繞中世紀建築群的是維斯比的榮耀,那是13世紀建築的城牆,城牆高達九米,有四十座城堡和十八座雄偉壯觀的教堂。當然,還有那個永不消失的夢想。
黃金珠寶指數:☆☆★★★
心動指數:★★★★☆綜合指★★★☆☆
旅遊小貼士
瑞典哥得蘭島是瑞典最東部的省份,位於波羅的海上,與斯德哥爾摩有飛機航班和航船相連。島長105公裏,麵積3140平方公裏,與瑞典本土相距88公裏,居民五萬多人。島上氣候宜人,森林茂密,針葉林木較多,風光秀麗,環境幽雅。
哥得蘭島大約八千年前已有人類定居點,從9世紀北歐海盜時期直到中世紀,這個島是波羅的海的貿易中心,曾受丹麥統治,1645年重歸瑞典。幾百年來一直是藝術中心。島上有很多教堂,大部分建於中世紀。教堂拱形大門上的石刻、木刻以及教堂內部的壁畫反映了中世紀文化藝術的高水平。哥得蘭島的夏天比較短暫,但每年卻能吸引近30萬的遊客前來。夏季一過,島上便又恢複平時的寧靜祥和。
瑞典古城維斯比是哥德蘭島首府,地處該島西部,瀕臨波羅的海,城市人口約五萬。維斯比的曆史可上溯到二千年前。早在石器時代這裏就有漁民居住。13世紀發展成為北歐最重要的商業城市之一。1361年丹麥國王貪羨哥德蘭島之富庶,遂與瑞典在維斯比城外作戰。此後,哥德蘭島落入丹麥手中,後又為漢薩同盟所統治,直至1645年複歸瑞典。
該城自14世紀以來發展緩慢,城市規模未有大的擴充,許多建築依然保持舊有風采。而正是這種古城風采吸引了現代人,眾多遊客不畏路程遙遠,來此小城一睹中世紀的風光。小城周圍環繞著石灰石構築的城垣。城垣自13世紀晚期興建,14世紀又經加高加固,成為高十二米、長達四公裏、有四十四座造型雄偉的城樓的城牆。城牆至今已曆經六百餘年的風風雨雨,仍保存完好,壯觀無比。市內以碎石鋪成的狹長街道大部分也保存完好,建於13~14世紀的沿街房屋更是風采依舊,散落在城內的中世紀教堂有十七座之多。如此完好的舊城風貌在現代社會中實屬罕見。所以,維斯比今日的行政中心仍設在老城,而繁榮熱鬧的商業區則多在城外。維斯比還有“玫瑰之都”的美譽,因為這裏氣候溫和,甚至到了11月份,在瑞典其他地方已是隆冬,維斯比卻仍有玫瑰盛開,令人備覺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