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亞伯拉罕·林肯:正義使者(1 / 2)

對任何人不懷惡意,對一切人寬大仁愛,堅持正義。

“林肯具有獨創精神和偉大的人格,他已經成為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傳奇人物。他的地位相當於音樂中的貝多芬,詩歌中的但丁,繪畫中的拉斐爾和人生哲學的基督。即使他不曾當選為總統,他也將無可爭辯地和現在一樣偉大,但是這恐怕隻有上帝才知道。”這是俄國著名作家托爾斯泰對林肯的評價,這位文學巨匠的話很貼切地表達了當時世界人們對亞伯拉罕的無限感佩和敬仰之情。

他是這樣學習的

1809年2月12日清晨,在美國中東部肯塔基州的一個小農場裏,一座簡陋的小木屋中傳來了一聲嬰兒的啼哭,一個名叫南希·漢克斯的婦女為她的丈夫托姆·林肯產下了一個男嬰。父親為這個新生兒取名為亞伯拉罕·林肯,南希·漢克斯和托姆·林肯絕對不會想到眼下這個出身貧寒的嬰兒,在50年後竟然成為了“高高在上”的美國總統。

托姆·林肯隻是一個為生計四處遷徙的小農場主,他不可能給自己的兒子優裕的生活條件和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曆史上的很多偉人不同,小林肯會走路、能說話之後最先學習的不是文字或其他高雅的技藝,而是諸如送信傳話、提水、搬運劈柴、清掃爐灰等這些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技能”。

後來,他又學會播種和除草,很小就嚐到了手上磨出泡的滋味。盡管生活如此艱難,但到了上學的年齡,林肯還是得到了學習的機會,可前提是在學校開學而家裏又不需要他幹活的時候才能去。他的第一位老師是個天主教徒,第二位老師曾經當過小酒館的老板。小林肯從他們那裏學會了寫字,他喜歡書寫,但是他隻能用木炭東塗西抹,在塵土上練,在沙地和積雪上練,這一切都是因為家裏太窮。

林肯長到7歲時,他不得不隨著父親從肯塔基遷徙到印第安納。他們曆經千難萬險,披荊斬棘,穿過荒野,來到離俄亥俄河約16公裏的一塊高地上。經過深思熟慮,托姆·林肯準備定居於此。

像這樣在荒野中穿行的日子,是林肯人生時光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地一片荒涼,人口寥寥無幾,有時候他們在荒野中步行好幾天都見不到一個人,晚上隨時都有可能遇見豺狼虎豹。後來林肯這樣回憶自己這段生活:“這是一片荒野的地帶,森林裏還有熊群和別的野獸出沒,豹吼聲讓夜空中彌漫著恐怖。”誰又能否認這種生活,對於林肯來說同樣也是一種學習的經曆呢?麵對著不可知的未來,父親總是帶著他在生死邊緣徘徊。那為美好生活而冒著千難萬險、上下求索的種種經曆,讓林肯的性格變得更加堅定,在他以後的人生中,他始終堅信:隻要能夠向著光明而去,再大的困難都不足為患,哪怕是犧牲自己的生命。

1818年10月,林肯慈祥的母親南希·漢克斯撒手人寰。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林肯和她12歲的姐姐不得不在幫著父親幹農活的同時,還要做著各種煩瑣的家務。同年12月,他的繼母薩拉·布什·約翰斯頓走進這個貧苦的家庭,善良的她將南希的兩個孩子視如己出。

繼母的出現讓小林肯又得以重新進入學校,但是那是一種怎樣的學習經曆呢?林肯後來回憶說:“那裏也有些所謂的學校,但對教師從來不提什麼條件,隻要會讀,會寫,會算到比例就行了。如果一個被認為懂得拉丁文的過路人偶爾在附近停留時,他就會被視為奇才。冬天偶爾有教師來到這裏,學校就開學;教師一走,學校就關門。”

林肯後來說他自己全部上學的時間加在一起還不到一年。就是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林肯學會識字和寫字,因而也就有接觸書本的最基本的能力。後來,林肯成為測量員、律師,變成名滿天下的演說家,成了主宰沉浮的政治家都是靠勤奮地自學得來的。

他是這樣做人的

在貧苦的環境中,林肯所接觸到的多數是勤勞、善良的民眾,所以在他身上找不到一點嬌氣和傲氣,他總是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去對待別人。

從21歲開始,林肯離開自己的親人獨自生活。他獨自生活的第一站是密西西比河附近的一個叫紐薩勒姆的村莊。在那裏,他和一個叫奧法特的人合夥開了一家店鋪。奧法特將貨物運到後,林肯就把它們堆放到貨架和屋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