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年的歐洲,各國先後爆發了許多革命,參與其中的馬克思,在革命被鎮壓後被迫和家人逃亡倫敦。大規模的鎮壓,使得之前興起的工人運動萎靡不振。馬克思開始尋找工人運動失敗的原因並加以總結。這段時間裏他留在倫敦博物館的時間比在家的時間還要久。經過長期深入的研究,馬克思完成了流傳至今的巨著《資本論》。這部巨著在資本主義經濟理論的基礎上論述了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運動的規律,也提出了著名的“剩餘價值理論”。為了完成這一巨著,馬克思廣泛收集各科資料,閱讀過的書超過了1500本,整理出來的筆記更是有100多本。
困頓中的堅持
由於馬克思對共產主義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這引起了反動勢力的不滿,他們想盡一切辦法驅逐他。無奈之下,他隻好帶著一家人四處逃離,生活十分困難。1850年3月,一直對馬克思不離不棄的燕妮在給自己的好朋友約瑟夫·魏德邁的信中寫道:“因為這裏奶媽工錢太高,我盡管前胸後背都經常疼得厲害,但還是自己給自己孩子喂奶。這個可憐的孩子從我身上吸去了那麼多的悲傷和憂慮,所以他一直體弱多病,日日夜夜忍受著劇烈的痛苦。他從出生以來,還沒有一夜,能睡著兩三個小時以上的。最近又加上劇烈的抽風,所以孩子終日在死亡線上掙紮。由於這些病痛,他拚命地吸奶,以致我的乳房被吸傷裂口了;鮮血常常流進他那抖動的小嘴裏。有一天,我正抱著他坐著,突然女房東來了,要我付給她五英鎊的欠款,可是我們手頭沒有錢。於是來了兩個法警,將我的菲薄的家當——床鋪衣物等——甚至連我那可憐孩子的搖籃以及比較好的玩具都查封了。他們威脅我說兩個鍾頭以後要把全部東西拿走。我隻好同凍得發抖的孩子們睡光板了……”由此可見,馬克思當時的生活有多麼困難。但是,這位偉人並沒有向現實低頭,他還是堅定不移地為了全世界人民而努力。
19世紀60年代,工人運動再次興起。英、法、德、意、波蘭等國的工人代表於1864年9月28日在倫敦舉行集會,決定成立國際工人組織並組成臨時中央委員會,馬克思在其中擔任了德國通訊書記的職位。同年10月,國際工人組織改名為“國際工人協會”,又稱“第一國際”。可惜第一國際裏思想流派混雜,有蒲魯東派、巴枯寧派、工聯派、拉薩爾派等,在這期間,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原則上毫不讓步,更是堅決反對他們破壞第一國際的陰謀活動。
馬克思在1876年第一國際解散後退出了政治舞台,把全部的精力放在關注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和《資本論》第二、第三卷的寫作。不久之後,1883年3月14日,這位共產主義的先驅在疾病和操勞中離開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