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誌銘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寶庫,它不但可以讓人們懷念逝者,也能讓人們反思生命。
通常,墓誌銘是將逝者的生平、貢獻和遺願進行概括。但是有很多名人在辭世後,人們會在他們的墓碑上留下一些膾炙人口的銘文,並伴隨那些名人流芳百世。還有很多名人在離世之前,就給自己寫好了墓誌銘,將自己對後人的希望寄予其中。這些墓誌銘一般都別出心裁,有的簡明,有的幽默,還有的能夠啟示人們。這不僅可以反映逝者的人生態度,更能讓人們了解逝者。
英國大詩人雪萊一生留下了無數的優秀作品,但是在30歲的時候死於海難。在他的墓碑上,人們刻上了莎士比亞《暴風雨》中的名句:“他並沒消失什麼,不過感受一次海水的變幻,化成了富麗而珍奇的瑰寶。”
法國16世紀文豪維克多·雨果的墓誌銘充滿了溫情浪漫的色彩:“希望我的墳墓和她一樣,這樣,死亡並不使人驚慌。就像是恢複過去的習慣,我的臥室又靠著她的睡房。”看到這浪漫的銘文,人們好像就看到了這個浪漫的作家。
海明威是美國著名作家,曾經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的墓誌銘是:“恕我不起來!”簡短詼諧,其中卻埋藏著這位硬漢作家的莊重與深沉。
作家赫爾岑在法國尼斯的墓碑上鐫刻著這樣一段文字:“他的母親路易沙·哈格和他的幼子柯立亞乘船遇難淹死在海裏;他的夫人娜塔裏雅患結核症逝世;他的17歲女兒麗莎自殺死去;他的一對3歲的雙生女患白喉死亡。他就隻活了58歲!但是苦難並不能把一個人白白毀掉。他留下三十卷文集。他留下許多至今還是像火一樣燃燒的文章。它們在今天還鼓舞著人們前進。”雖然他隻活了58歲,而且一生曆盡苦難,但是他的著作等身。在讀到這墓誌銘的時候,人們很難不為他的過早辭世感到惋惜。
生態科學家奧爾科夫斯基的墓碑上銘刻著他自己的至理名言:“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不能永遠生活在搖籃裏,他們不斷地爭取著生存世界的空間,起初小心翼翼地穿出大氣層,然後就是征服整個太陽係。”
數學兼物理學家阿基米德的墓碑上隻刻著一個圓柱體和這個圓柱體的內切圓。
37,22,35,R.I.P.——美國影星瑪麗蓮·夢露的墓誌銘,這三個數字正是她的胸圍、腰圍和臀圍的英寸數,是她生前愛美的一種表示。
1828年11月21日,舒伯特的葬禮在法爾教堂舉行。按照他的遺言,他的哥哥把他的靈柩送到了威靈格墓地,與貝多芬為伴。他的朋友、詩人格裏爾帕采爾為舒伯特撰寫了墓誌銘:“死亡把豐富的寶藏和美麗的希望埋葬在這裏了。當人們來到這座墓前,請你脫帽致敬。”
北師大著名的教授、書法家啟功先生在一九七八年他六十六虛歲時,寫下了這樣的墓誌銘:“中學生,副教授。博不精、專不透。名雖揚,實不夠。高不成,低不就。癱趨左,派曾右,麵微圓、皮欠厚。妻已亡,並無後,喪猶新,病照舊。六十六,非不壽。八寶山,漸相湊。計平生,諡曰陋。身與名,一齊臭!”這裏麵不但有生平簡述,還有對自己的評價,從中也可以看出他的樂觀與豁達。
……
一個又一個墓誌銘,就像給我們築起了一道亮麗的“人文景觀”,垂範後世。
雖然這些名人早已化作塵土,但是他們高尚的品格、坎坷的人生和突出的成就,將會永遠被後人銘記。他們的一生充滿了傳奇,他們的故事耐人尋味,他們的墓誌銘或幽默詼諧,或簡練深沉,或充滿哲理,或僅僅是一個符號、圖形,但卻閃爍著睿智的光芒。
本書輯錄六十位外國名人的墓誌銘,通過這些沉睡的文字,追憶他們不同凡響的生命曆程,引領讀者思考人生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