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精神
序
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積澱著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精神標誌,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永續發展的豐厚滋養。中華文明是人類文明史上從未中斷過的文明,這種連續性給了中國人民在近現代民族危亡時刻一種堅定的力量和信念。毛澤東在民族危難、抗日救亡之際,曾氣吞山河地宣示:“我們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複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持有這種氣概、決心和能力,支撐著中華民族一次又一次從災難中奮起的特殊基因,就是偉大的中國精神。
中國精神在中國近現代曆史中得到極大豐富和發展。五四運動以來的中國曆史,既是一部中華民族救亡圖存、民族獨立、自立自強的奮鬥史,也是一部近現代中國精神閃耀光芒的光輝史。從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所產生的紅船精神,到實現偉大曆史轉折的西柏坡精神,到新中國成立後的北大荒精神,再到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特區精神等等,這些精神一脈相承,穿越時空,構成了中國近現代精神的集合。盡管這些精神產生於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特質,但它們都具有以愛國主義為核心、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本質,同時具有開拓進取、勇於創新、勇於實踐的改革創新精神的時代特征。
中國共產黨政黨精神是中國精神的時代體現。中國共產黨的全部曆史,是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曆史。在同仇敵愾、浴血奮戰的革命年代,黨領導人民鑄就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驚天動地的中國精神,在這些精神的感召下,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奪取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實現了中國人民站起來的曆史夙願。在當家做主、激情燃燒的建設年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鑄就了北大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鐵人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等氣吞山河的中國精神,在這些精神的激勵下,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開辟了社會主義道路,迅速治好戰爭的創傷,建設起一個嶄新的名副其實的人民共和國。在波瀾壯闊、銳意進取的改革年代,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鑄就了特區精神、女排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孔繁森精神、抗震救災精神、北京奧運精神等催人奮進的中國精神,在這些精神的鼓舞下,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的旗幟下,譜寫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的新的壯麗史詩。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鑄就的偉大中國精神,讓古老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家從貧窮落後到繁榮昌盛,民族從任人欺淩到振興自強,人民從受苦受難到幸福安康。
今天,我們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目標,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能力實現這個目標。但我們在逐夢的途中,依然有很長的路程要走,有很多的困難要克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堅持走中國道路,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必須凝聚中國力量。走中國道路,就是堅定不移地走中國人民自己選擇的社會主義道路。建立在中國精神基礎上的道路自信,使中國夢具有正確的實現途徑。中國精神是中國道路、中國模式的精神內涵,體現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國精神,就是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愛國主義始終是把中華民族緊密團結在一起的精神紐帶,改革創新始終是鞭策我們不斷開拓進取的精神動力;凝聚中國力量,就是用中國精神這根精神紐帶,將十幾億中國各族人民凝聚起來,共同彙聚成勇往直前、不可戰勝的磅礴力量。
中國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中國精神標誌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境界,它包含著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和價值觀念,為中華兒女構建了永久的精神家園,為各族同胞提供了牢固的價值認同,是中華民族的強大精神動力,無論是英雄人物還是普通群眾,都是中國精神的承載者和踐行者。
《當代中國精神》是從眾多近現代中國精神中選取的不同類型的精神代表。盡管這些精神產生的年代不同,但它們都能穿越時空,猶如恒星,熠熠生輝,依然讓人震撼,催人奮進。這些精神是中國精神的傑出代表,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傳承偉大的中國精神,能夠幫助我們積強中國精神,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為實現中國夢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
本書編寫組2014年12月
上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