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七夕夜,夢斷腸(1 / 2)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七夕夜,南唐降王李煜身死寓所。趙匡義追封其為太師,加封吳王,最終落葬邙山。那年,是李煜第42個年頭,42年前的七夕,他呱呱降生在繁華的金陵城裏,開始了他燦爛而悲慘的一生。42年後,他身中劇毒,痛苦地死在異國的土地上,結束了他遺憾而圓滿的人生。

生於七夕,又死於七夕。這仿佛是一個輪回,亦是一個笑話。賈寶玉在林黛玉死後,茫茫然裏魂魄出竅,懵懂無知裏詢問鬼差,鬼差隻問他所尋何人。他道是:姑蘇林黛玉。卻不知李煜走向奈何橋時,報的身家姓名是否是“南唐李煜”。他的家,他的國,已經覆滅,成了灰,成了煙。縱使成了北宋的降王,他依舊隻是這片土地上的孤魂,無國,亦無家。

或許,李煜從未想過自己也會死。風裏浪裏,那麼多次的刀山火海,他都僥幸留下命來,苟且偷生。他或許以為自己會是在漫長的屈辱中慢慢老去,平靜地接受死亡。可是命運卻賦予他一種屈辱且神秘的死亡方式。這令後人們都百生疑竇,卻沒辦法給出一個正確的答案。曆史總歸隻是一個人的曆史,相信與否,也是一個人的事情。

當然,對於李煜的死因,最為公認的說法,是趙匡義下的毒手。那年的七夕節,是李煜42歲的壽辰。隨著李煜一同來到汴梁的後妃宮娥們為了討他的歡心,特意安排了一場精心編織的表演。庭院裏彩燈盈盈,歌舞聲樂,一如當年身在南唐時。隻是什麼都不一樣了,天上的牛郎織女年年相會,地上的人們卻日漸白頭。麵對妃子們的苦心,李煜擠出了一個笑容,但是,他們都知道他們隻是在強顏歡笑,默默地忍受著心裏的屈辱和悲哀。

冰冷的酒入了喉,一路熊熊燃燒,仿佛一場滔天的火。他忍不住擲開手中金杯,長聲道: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闌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是他最為人熟知的詩篇,亦是他最後的放縱和豪氣,這更是生性柔弱的李煜對趙氏王朝的反抗,在這裏,他找回了他的尊嚴和人格。

身側的妃子們聽到,亦是淚眼婆娑,已經有熟知音律的女子輕聲歌唱,憂愁悲傷。漸漸地,這縷歌聲有越來越多的聲音相和——她們雖然未曾經曆李煜的悲傷,但是失去故國,淪為孤魂的痛,她們都能夠感同身受。

這件事被趙匡義的暗探探詢得知,很快,趙匡義也聽到了風聲。他勃然大怒,往日積累起來的恨意成了燎原的大火,他覺得,勢必不能再將李煜此人留在世上了。這個人不知天高地厚,不知知恩圖報,他已是忍無可忍!帝王的殺心是最可怕的,更可怕的是李煜對此事的渾然無知。他隻是順從自己的內心,卻沒想到,即使自己對對方俯首稱臣,極盡卑微,也換不來對等的回報。

趙匡義將素來同李煜交好的秦王趙廷美召入宮中,借說自己對李煜的文采十分欣賞,今日恰逢七夕佳節,又是李煜的生辰,希望趙廷美能夠前往李煜的府邸,將自己的賞賜傳達給他。秦王一向同李煜頗為投機,兩人對詩詞歌賦都很有研究,趙匡義這樣一說,趙廷美便欣然答允,當夜就將賞賜送到了李煜的府邸。

由於送來賞賜的是秦王,李煜毫無戒備,更不會想到趙匡義會這樣毫不掩飾地將毒藥放在酒中。是夜,李煜喝下了趙匡義賞賜的美酒,即刻毒發,四肢抽搐,痛苦難當。趙匡義毒死李煜的藥,是為牽機,是他和太醫研製多時的密藥,服用者頃刻之間就會七竅流血,毒發身亡。經過一番痛苦的煎熬,李煜終於閉上了雙眼。時年,不過42歲。這位風流了一生、痛苦了一生、荒唐了一生、優美了一生的詞人,在經曆了文人、皇子、君王、階下之囚等多種身份的轉換之後,終於成為了政治鬥爭的一縷亡魂。

或許,他毒發時,死不瞑目,直至黃泉亦是覺得冤枉。他還年輕,並不老,他還有很多美酒未曾喝完,還有滿腹的好詞未曾出世,他還不想就這樣去麵對父親和祖父,以及那麼多的南唐亡臣。或許,閉上雙眼的那一刻,他是無怨無悔的,甚至含笑而去。亡國後的生活是那樣的痛苦,這已經讓他生無歡,死無趣了。隻是偏偏自己沒有結束生命的勇氣,隻能任由命運擺布。能夠以這種方式終結,離開這個滿是血淚的塵世,未嚐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