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伯克段於鄢
【原文】
初,鄭武公娶於申,曰武薑。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薑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公弗許。及莊公即位,為之請製。公曰:“製,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製: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製也,君將不堪。”公曰:“薑氏欲之,焉辟害?”對曰:“薑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譯文】
當初,鄭武公娶了申國國君的女兒為妻,叫做武薑,生下了莊公和公叔段。莊公腳在前倒生下來,使薑氏受了驚嚇,所以取名叫“寤生”武薑因此討厭莊公。武薑寵愛共叔段,想立他為太子,多次向武公請求,武公都沒有答應。等到莊公當上了鄭國國君,武薑為共叔段請求把“製”作為他的封邑。莊公說:“製是個險要的城邑,從前虢叔就死在那裏,如果要別的地方,我都答應。”武薑又為共叔段請求京邑,莊公就讓共叔段住在那裏,稱他為“京城太叔”。
祭仲說:“都城超過了三百丈,就會成為國家的禍害。按先王的規定,大的都城麵積不能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過五分之一,小的不超過九分之一。現在京邑的大小不合法度,違反了先王的製度,這會使您受不了。”莊公回答說:“薑氏要這麼做,我怎能避開這禍害呢?”祭仲說道:“薑氏有什麼可滿足呢?不如早些一處置共叔段,不讓他的勢力蔓延。如果蔓延開來,就難對付了。蔓延開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況是您那受寵的兄弟呢?”莊公說:“幹多了不仁義的事情,必定會自取滅亡,您暫且等著看吧。”
【原文】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公曰:“無庸,將自及。”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於廩延。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公曰:“不義不昵,厚將崩。”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於鄢。公伐諸鄢。五月辛醜,大叔出奔共。遂寘(zhì同“置”)薑氏於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
【譯文】
不久之後,太叔命令西邊和北邊的邊邑也同時歸他管轄。公子呂說:“一個國家不能容納兩個君主,您打算怎麼辦?如果您想把國家交給太叔,就請允許我去侍奉他;如果不給,就請除掉他,不要使百姓產生二心。”莊公說:“用不著,他會自食其果。”太叔又把雙、萬共管的邊邑收歸自己,一直把邑地擴大到了廩延。公子呂說:“可以動手了。他占多了地方就會得到百姓擁護。”莊公說:“做事不仁義就不會有人親近,地方再大也會崩潰。”太叔修造城地,聚集百姓,修整鎧甲和武器,準備好了步兵和戰車,將要偷襲鄭國國都。武薑打算為他打開城門作內應。莊公得知了太叔偷襲的日期,說:“可以動手了!”於是,他命令公子呂率領二百輛戰車去攻打京邑。京邑百姓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了鄢地,莊公又攻打鄢。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奔去了共國。於是莊公把武薑安置到城潁,並向她發誓說:“不到地下黃泉,水遠不再見麵。”事後,他又後悔這麼說。
【原文】
潁考叔為潁穀封人,聞之,有獻於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嚐小人之食矣,未嚐君之羹。請以遺之。”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薑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遂為母子如初。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
【譯文】
潁考叔當時是潁穀管理疆界的官員,他聽說了這件事,就送了些禮物給莊公。莊公請他吃飯,他卻把肉放在一旁不吃。莊公問他為什麼,潁考叔回答說:“我家中有母親,我的飯食她都吃過,就是從未吃過君王的肉羹,請允許我拿去送給她。”莊公說:“你有母親可以送東西給她,唯獨我沒有!”潁考叔說:“我冒昧問一下這話是什麼意思?”莊公把事情的緣由告訴了他,並說自己很後悔。潁考叔說:“君王何必擔憂呢?如果掘地見水,打成地道去見麵,誰能說這不是黃泉相見?”莊公聽從了潁考叔的話,照著做了。莊公進入地道,賦詩說:“隧道當中,心中快樂融和!”武薑走出隧道,賦詩說:“隧道之外,心中快樂舒暢!”於是,母子關係又與從前一樣了。君子說:“潁考叔真是個孝子。愛自己的母親,還擴大影響了鄭莊公。《詩·大雅·既醉》說:‘孝子德行無窮盡,永久能分給同類。’大概說的就是這樣的事吧!”
臧僖伯諫觀魚
【原文】
春,公將如棠觀魚者。臧僖伯諫曰:“凡物不足以講大事,其材不足以備器用,則君不舉焉。君,將納民於軌物者也。故講事以度軌量謂之軌,取材以章物采謂之物,不軌不物,謂之亂政。亂政亟行,所以敗也。故春蒐、夏苗、秋獼、冬狩,皆於農隙以講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歸而飲至,以數軍實。昭文章,明貴賤,辨等列,順少長,習威儀也。鳥獸之肉不登於俎,皮革齒牙、骨角毛羽不登於器,則公不射,古之製也。若夫山林川澤之實。器用之資,皂隸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公曰:“吾將略地焉。”遂住,陳魚而觀之。僖伯稱疾,不從。書日“公矢魚於棠”非禮也,且言遠地也。
【譯文】
春天,隱公準備到棠這個地方看捕魚。臧僖伯規勸說:“凡是物品不能用來講習祭祀和軍事的,材料不能用來做禮器和兵器的,那麼君主就不用自己去辦理。君、王是把人民納入‘軌’‘物’的人。所以用講習祭祀和軍事的大事來衡量法度,叫做‘軌’,選取材料用來裝飾祭祀和軍事的器物,叫做‘物’。做事不合法度,濫用不關禮器和兵器的物采,管它叫做亂政。屢次實行亂政,是國家敗亡的原因。所以春、夏、秋、冬、四季的打獵,都要在農閑的時候進行,並用來作為軍事訓練。每隔三年要整治軍隊,大演習後進入國都,要整頓好隊伍,到宗廟祭告祖先,設宴慶賀,清點軍用器物和俘獲的東西。練兵中表明車服旌旗的不同文采,分明貴賤,辨別等級,排列少長的順序,這是講習部隊的威儀。鳥獸的肉上不了宗廟的祭器,它的皮革、牙齒、骨角、毛羽用不上禮器和兵器,因而君主不去獵取,這是古代的製度。至於山林河澤的產品,是器皿用具的材料,是仆役做的事情,有關官吏的職守,不是君主所要過問的。”隱公說:“我準備去巡視邊境。”於是他就去了,讓捕魚的人陳設捕魚的器具,加以觀賞。僖伯推說有病沒有跟著去。《春秋》說:“魯隱公在棠邑陳設捕魚器具。”這是說隱公這種行為不合禮法,並且指出他跑到遠離國都的地方去。
季梁諫追楚師
【原文】
楚武王侵隨,使蘧章求成焉,軍於瑕以待之。隨人使少師董成。鬥伯比言於楚子曰:“吾不得誌於漢東也,我則使然。我張吾三軍而被吾甲兵,以武臨之,彼則懼而協以謀我,故難間也。漢東之國,隨為大,隨張必棄小國,小國離,楚之利也。少師侈,請贏師以張之。”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鬥伯比曰:“以為後圖,少師得其君。”王毀軍而納少師。
少師歸,請追楚師,隨侯將許之。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贏,其誘我也,君何急焉?臣聞小之能敵大也,小道大淫。所謂道,忠於民而信於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辭,信也。今民餒而君逞欲,祝史矯舉以祭,臣不知其可也。”公曰:“吾牲脂肥栓,粢盛豐備,何則不信?”對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故奉牲以告日,‘博碩肥脂’,謂民力之普存也,謂其畜之碩大蕃滋也,謂其不疾瘀蠡也,謂其備備脂成有也。奉盛以告日,‘潔粢豐盛’,謂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奉酒醴以告日,‘嘉栗旨灑’,謂其上下皆有嘉德而無違心也。所謂馨香,無讒慝也。故務其三時,修其五教,親其九族,以致其棰祀。於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動則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雖獨豐,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親兄弟之國,庶免於難。”隨侯懼而修政,楚不敢伐。
【譯文】
楚武王侵犯隨國,先派薳章去求和,同時駐軍瑕地等待。隨國人派少師、王持和談。鬥伯比對楚王說:“我們在漢水東邊是不能達到目的的,這是我們自己造成這樣的。我們擴大三軍,整頓武裝,用武力威脅他們,他們害怕了,就聯合起來對付我們,所以我們就難於離間他們了。漢水以東的國家,隨國是最大的。隨國若狂妄自大,必然會拋棄那些小國。小國和隨國離心,對楚國有利。少師很驕傲,請君王故意使我們的軍容表現出疲弱的樣子,用這個辦法,使他更加驕傲起來。”熊率且比說:“季梁在隨國,這有什麼用?”鬥伯比說:“我用這個辦法是為以後打算,現在少師正得到他的國君的信任。”於是楚王故意把軍容弄得不像樣子而迎接少師到軍中。
少師回去,請求出兵追擊楚軍。隨侯打算答應他,季梁勸阻說:“上天正幫助楚國,楚軍疲弱,恐怕是騙我們的,您何必這樣急於出兵呢?下臣聽說小國所以能夠抵抗大國,是由於小國有道而大國淫虐。所謂‘道’就是對人民要忠而對神靈要誠。國君常想到使人民有利,這是忠;祝史的言詞真實,這是信。現在人民受饑挨餓而國君一味追求個人私欲,祝史祭祀時用虛報功德的言詞,下臣不知道這樣做能否成功。”隨侯說:“我祭祀用的牲口,毛色純正,膘肥肉壯,祭器裏的黍稷也很豐盛完備,為什麼不能取信於神靈?”季梁回答說:“人民,是神靈的主人。因此聖王總是先做好人民的事而後致力於對神靈的祭祀。所以奉獻犧牲的時候向神靈祝告說:‘牲口又肥又大。’這是說人民的物力、財力普遍存在,那牲畜又肥又大,繁殖生長很快,沒有得病,各種肥壯的牲畜全有。奉獻黍稷的時候向神靈祝告說:‘潔淨的黍稷非常豐盛。’這是說春、夏、秋三個務農季節沒有妨害生產,人民和睦,收成豐足。奉獻甜酒的時候向神靈祝告說:‘又清又美的酒。’這是說上上下下都有美德而沒有異心。所謂祭品芳香,就是沒有邪惡。所以他們致力於三時的農事,修明教化,親近親族,用這些一實際行動來祭祀神靈,於是人民和睦,神靈賜福給我們,做什麼事情都會成功。今天人民各懷二心,鬼神也沒有了主人。您雖然一個人祭品豐盛,又會有什麼幸福呢?您還是暫且去修明政治,親近兄弟國家,也許能夠避免禍患。”隨侯害怕,就去修明政治,楚國也就不敢來攻打了。
曹劌論戰
【原文】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
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偏,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