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後記

萌生撰寫《日本文學史》的念頭,始於我們決心從事日本文學研究工作之初,在多年收集積累資料並加以整理研究的過程中,《源氏物語》是我們愛讀的日本古典文學作品之一。我們帶著喜愛、欣賞的心情細讀這部千餘年來影響著日本文學的紫式部著《源氏物語》,在這過程中,我們不約而同地產生要下功夫研究它並把它翻譯成中文的欲望。於是我們在研究與翻譯相輔相成、互為調節、穿插進行的思緒促使下,於2004年11月開始動筆翻譯。

紫式部在《源氏物語》中,將日本古代審美理念“哀”(AWALE)發展為“物哀”(MONOAWALE),之所以在“哀”之前冠以“物”這個頗具廣泛性的限定詞,意義是:使感動的對象更為明確。“物”可以是人,可以是自然物,也可以是社會世相和人情世故,從而深化了主體感情,內容更為豐富和充實,含讚賞、親愛、共鳴、同情、情趣、壯美、可憐、悲傷等廣泛涵義。與《源氏物語》整個題旨聯係起來看,“物哀”的思想結構是重層的,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對人的感動,以男女戀情的哀感最為突出;第二個層次是對世相的感動,貫穿在對人情世態,包括對“天下大事”的詠歎上;第三個層次是對自然物的感動,尤其是季節感帶來的無常感,即對自然美的動心。據日本學者上村菊子、及川夭富子、大川芳枝的統計, 《源氏物語》一書出現“哀”多達1044次,出現“物哀”13次。“物哀”作為日本特有的美學名詞,我們將日語漢字直譯過來,對《源氏物語》文本的“物哀”則根據不同層次涵義的解讀,用不同的漢語意譯出來。

《源氏物語》上場人物眾多,人物名稱叫法,多以其官職或住所作間接稱呼,直接稱呼其真名者極少。例如主人公源氏公子,源是他的姓,他的真名叫什麼不得而知,“光君”是當時人們昵稱他的綽號。又如後十回的主人公“薰君”、“丹穗皇子”等也同樣。稱呼女性更是如此,諸如“紫姬”、“空蟬”、“夕顏”等。男性方麵,為區別人物關係,多以官職或住所稱呼,諸如“左大臣”、“中將”等,女性方麵多以其身份或住所稱呼。但本書跨度幾十年,同一官職不可能一人永遠占據,或因晉升、易地、易職、隱退而變動,因此往往會出現同名異人,這就得視時間地點而加以判斷是哪個人,比如“頭中將”、“尚侍”等官職。侍女方麵如“中將君”、“少將君”、“右近”、“侍從君”等容易混淆。書中的重要人物諸如“柏木”、“夕霧”、“絲柏木柱”、“玉鬘”等人名,一說可能是自古以來的《源氏物語》注釋家們根據各自有關情節由來,給安上的名字,後人沿襲使用至今。

《源氏物語》的原文版本甚多,大致上可分為三類:一類是河內本係統,乃河內守源光行及其子源親行所校訂,流行於鐮倉時代(1192— 1333),至室町時代(1336—1573)絕跡,大正時代(1912—1926)又發現;二類是青表紙本係統,因其書封麵青色,故而得名,乃藤原定家所校訂,流行於室町時代之後,直至今天;第三類則是上述二類係統之外的別類係統。今天人們一般采用青表紙版本。

《源氏物語》的注釋本,在日本甚多,主要有藤原定家《源氏物語奧入》、四辻善成《河海抄》、一條兼良《花鳥餘情》等。《源氏物語》的現代日語譯本也很多,主要有與謝野晶子《新譯源氏物語》、佐成謙太郎《對譯源氏物語》、穀崎潤一郎《潤一郎譯源氏物語全卷》等。我們的中文譯本是參考了上述各家譯注版本,曆經八年時光譯成,其間葉渭渠不幸於2010年12月11日晚10時30分心髒病突發辭世,享年八十一歲。餘下數回,唐月梅強忍哀痛寂寞,繼續努力完成我們的未竟事業,奉獻給讀者。敬希長期以來熱情支持並激勵著我們的讀者賜教雅正。

唐月梅

2012年夏

於加州山景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