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源氏物語》( 約1007或1008 )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學名著,對於日本文學的發展產生過並繼續產生著巨大的影響,被譽為日本物語文學的高峰之作。作者紫式部,本姓藤原,原名不詳,一說為香子。因其父藤原為時曾先後任過式部丞和式部大丞官職,故以其父的官職取名藤式部,這是當時宮中女官的一種時尚,以示其身份。後來稱紫式部的由來,一說她由於寫成《源氏物語》,書中女主人公紫姬為世人傳頌;一說是因為她住在紫野雲林院附近,因而改為紫姓。前一說似更可信,多取此說。女作家生歿年月,曆來有種種考證,都無法精確立論。一般根據其《紫式部日記》記載寬弘五年(1008)十一月二十日在宮中清涼殿舉行“五節”( 正月七日的人日、三月三日的上巳、五月五日的端午、七月七日的七夕、九月九日的重陽)時稱自己是“年未過三十”的青春年華,以此溯上類推她生於天元元年(978)。一說根據《平兼盛集》載,式部逝世時,其父仍在任地,認為其父於長和三年(1014)辭官返京,與此有關,因而推測她歿於此年。另一說則根據《榮華物語》長元四年(1031)九月二十五日上東門院舉辦地供奉儀式出現其女賢子的名字卻未提及她,故推斷她歿於這一年之前。

紫式部出身中層貴族。先祖除作為《後撰和歌集》主要歌人之一的曾祖父藤原兼輔曾任中納言外,均屬受領大夫階層,是書香世家,與中央權勢無緣。其父藤原為時於花山朝才受重用,任式部丞,並常蒙宣旨入宮參加親王主持的詩會。其後隻保留其階位,長期失去官職。於長德二年(996)轉任越前守、越後守等地方官,懷才不遇,中途辭職,落發為僧。為時也兼長漢詩與和歌,對中國古典文學頗有研究。式部在《紫式部日記》 、《紫式部集》中多言及其父,很少提到其母,一般推斷她幼年喪母,與父相依為命,其兄惟規隨父學習漢籍,她旁聽卻比其兄先領會,她受家庭的熏陶,博覽其父收藏的漢籍,特別是白居易的詩文,很有漢學的素養,對佛學和音樂、美術、服飾也多有研究,學藝造詣頗深,青春年華已顯露其才學的端倪。其父也為她的才華而感到吃驚。但當時男尊女卑,為學的目的是從仕,也隻有男人為之。因而其父時常歎息她生不為男子,不然仕途無量。也許正因為她不是男子,才安於求學之道,造就了她向文學發展的機運。

紫式部青春時代,家道已中落,時任築前守的藤原宣孝向她求婚,然宣孝已有妻妾多人,其長子的年齡也與式部相差無幾。式部麵對這個歲數足以當自己父親的男子,決然隨調任越前守的父親離開京城,逃避她無法接受的這一現實。不料宣孝窮追不舍,於長德三年(997)親赴越前再次表達情愛的願望,甚至在戀文上塗了紅色,以示“此乃吾思汝之淚色”。這打動了式部的芳心,翌年遂離開其父,回京嫁給比自己年長二十六歲的宣孝,婚後生育了一女賢子。結婚未滿三年,丈夫因染流行疫病而逝世。從此芳年守寡,過著孤苦的孀居生活。她對自己人生的不幸深感悲哀,曾作歌多首,吐露了自己力不從心的痛苦、哀傷和絕望。

其時一條天皇冊立太政大臣藤原道長的長女彰子為中宮,道長將名門的才女都召入宮做女官,侍奉中宮彰子。紫式部也在被召之列。時年是寬弘二或三年(1005或1006)。入宮後,她作為中宮的侍講,給彰子講解《日本書紀》和白居易的詩文,有機會顯示她的才華,博得一條天皇和中宮彰子的賞識,天皇賜予她“日本紀的禦局”的美稱,獲得很優厚的禮遇,如中宮還駕乘車順序,她的座車繼中宮和皇太子之後位居第三,而先於弁內侍、左衛門內侍。因而她受到中宮女官們的妒忌,甚至收到某些女官匿名的揶揄的贈物。同時有一說,她隨彰子赴鄉間分娩期間,與道長發生了關係,不到半年又遭道長遺棄。她常悲歎人生的遭際,感到悲哀、悔恨、不安與孤獨。

不過,紫式部在宮中有更多機會觀覽宮中藏書和藝術精品,直接接觸宮廷的內部生活。當時攝政關白藤原道隆辭世,其子伊周、隆家兄弟被藤原道長以對一條天皇“不敬”罪流放,道長權傾一時,宮中權力鬥爭白熱化。紫式部對藤原道隆家的繁榮與衰敗,對道長的橫暴和宮中爭權的內幕,對婦女的不幸有了全麵的觀察和深入的了解,對貴族社會存在不可克服的矛盾和衰落的發展趨向也有較深的感受。她屈於道長的威權,不得不侍奉彰子,隻有不時作歌抒發自己無奈的苦悶的胸臆。《紫式部日記》裏,也不時表現了她雖身在宮裏,但卻不能融合在其中的不安與苦惱。

從以上情況可以看出,紫式部長期在宮廷的生活體驗,以及經曆了同時代婦女的精神煉獄,孕育了她的文學胚胎,厚積了她的第一手資料,為她創作《源氏物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源氏物語》作品成書年份,至今未有精確的定論,一般認為是作者紫式部於長保三年(1001)其夫宣孝逝世後,孀居生活孤寂,至寬弘二年(1005)入宮任侍講前這段時間開筆,入宮後續寫,於寬弘四或五年(1007或1008)完成。在《紫式部日記》寬弘五年十一月多日的日記裏,也記載了這段時間《源氏物語》的創作過程以及聽聞相關的種種議論,並暗示有了草稿本。而且該月中旬的日記這樣寫道:

奉命行將進宮,不斷忙於準備,心情難以平靜。為貴人製作小冊子,天亮就侍奉中宮, 選備各種紙張、各類物語書,記下要求,日夜謄抄,整理成書。中宮贈我雁皮紙、筆墨,連硯台也送來了。這不免令人微詞紛紛,有指責說:“伺候深宮還寫什麼書?”盡管如此,中宮繼續贈我筆墨。

這段日記,說明紫式部入宮前開始書寫《源氏物語》,初入宮就已謄抄。日記還記錄了她在一條天皇和中宮彰子麵前誦讀,天皇驚喜她精通漢籍及《日本書紀》,對她的才華甚為讚賞,因而宮中男子也傳閱並給予好評。中宮彰子之父藤原道長動員能筆多人,助她書寫手抄本。這是可以作為《源氏物語》上述成書年代可信的資料,此外別無其他文獻可以佐證。其後菅原孝標女的《更級日記》也記有治安元年(1021)已耽讀“《源氏物語》五十餘回”,並在許多地方展開對《源氏物語》某些章回的議論,將這五十餘回“收藏在櫃中”,從而旁證了該小說的手抄本早已廣為流布。可以說《源氏物語》是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寫實小說,在世界文學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