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wq}序
讀高洪雷的《中華民族的故事》,興味十足,多獲新知。
作者在書中說,多年前有年輕人問他:“絲綢之路上的綠洲城邦為何消失了?譬如烏孫、月氏、樓蘭。如日中天的草原帝國為何遠去了?譬如匈奴、柔然、突厥。逐鹿中原的遊牧部落是怎樣被融合的?譬如鮮卑、羯人、氐人、羌人。星光閃爍的南方諸侯是否還有後裔?譬如越國、夜郎、南詔、大理。”為了回答這類問題,他踏上了探尋中華民族曆史的漫長旅程,於是有了這本三十萬言的大書。
其實,不必年輕人,即如我這樣不年輕的讀書人,對於中國曆史上這些名稱耳熟能詳的部落和屬國,又何嚐知其來龍去脈,何嚐不想知其前世今生。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對於它們的曆史,我們往往隻是一知半解,道聽途說,甚至張冠李戴,以訛傳訛。比如人口眾多的回族,我也一直誤以為是比較漢化的維吾爾族,哪裏知道它是遷入中國境內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與維吾爾、蒙古、漢族通婚融合而成。在中國曆史舞台上,少數民族常扮演重要的角色,有時還扮演主角,所以,不了解少數民族史,不但是對另一半中國史的無知,而且必定不能真正看懂整部中國史。由此可見,這個方麵的掃盲是多麼必要。
我十分敬佩作者,一個並非專門研究中國曆史的人,隻因為發現了這個領域裏的一個空白,由個人的興趣而產生了一種使命感,不問功利,潛心求索,這種純粹的精神正是今天的中國人最缺乏的。曆時十年之久,作者認真翻閱中國古代典籍和相關曆史著作,不辭辛勞實地尋訪蹤跡,並且力求其全,務必厘清今存每一個民族發源、遷移、融合、演進的線索,查明曾經存在而現已消失的部落或民族的去向和歸宿,立誌要使模糊的民族淵源變得清晰,殘缺的民族記憶得以連貫。在一定的意義上,他是在描繪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完整圖譜,這是何等有價值的工作。
本書不是學術專著,而是史話類作品,目標人群是普通讀者,因此其主要方式是用生動的故事串起曆史的脈絡,有很強的可讀性。可貴的是,作者是以學者的認真來寫通俗史話的,務求出之有典,言之有據。當然,本書題材涉及如此久遠的曆史和眾多的民族,在史實的判斷和取舍上不出錯是不可能的,方家盡可加以指正。
}blr}周國平
}blr}2016年5月1日
}wq}導語 遺落在曆史長河中的明珠
}bl}銀河天漢,星辰閃耀,日月相交,熠熠爭輝。中華各民族就如同這滿天的星辰,在曆史的長河中此消彼長,分化融合,最終開出五十六朵絢麗的民族之花;即便消失,也會像恒星衰變之時,爆發出最美最絢爛的光芒,燃燒自己,照亮別人。}/bl}
}bl}我捧著這部厚厚的書稿,心情是輕快的。這是一部我看來全新的曆史,它囊括了中華民族的大家庭,讓每個民族都閃耀著炫目的星辰之光。}/bl}
}bl}我捧著這部厚厚的書稿,心情又是沉重的,中國曆史上的許多民族,就如遺落在銀河中的明珠,亟待我們去找尋、發掘。}/bl}
}bl}其實,創作曆史和閱讀曆史一樣,本來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兒。許多人之所以對曆史不感興趣,是因為這門原本趣味盎然、千折百回的學科,被拆解為單純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結果、意義,編成一種用來應付考試的幹巴巴的教材。這種方式,就像把一盤熱氣騰騰、芳香撲鼻的佳肴,冷卻、風幹,分解成各種原料:維生素、糖、鹽、花椒、味精,讓你一樣一樣吃下去,我想象不出世上還有比這更愚蠢的事了。}/b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