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行走
我的尋美之旅,是在去年的五月份最終得以成行的。
結合我自己的演出實際情況,以及操作的可行性,我把計劃的內容分為雲南訪茶、緙絲之美、探訪宣紙、建盞之尋、雲錦之旅、古琴之操、敦煌攬勝等,涉及到普洱茶、宣紙、緙絲、雲錦、武夷岩茶、紅茶、建盞、古琴、敦煌佛像石窟等不同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粹。
而由於種種原因,本書最終未能呈現古琴之操章節,在此也算為日後的再次啟程留個伏筆吧。
如大家在書中看到的,我們從去年的六月底開始,一直到十月初,差不多有半年的時間,我和團隊一行數人,一直行走在路上。西雙版納、常州、蘇州、南京、宣城、敦煌、武夷山、建陽、五夫等地,都留下我們虔誠行走的身影。
從西南的熱帶雨林的茶山到絲綢之路上的石窟,從北宋時期的龍窯到明代的雲錦,一路行走下來,由南而北,自北而南,自然的景致多變,或茂盛,或蒼涼。無時無刻不在我的內心充盈著一種感動的情愫。
我自當以一顆朝聖之心用文字和圖片記錄著一路感受與沉澱。
無論是宣紙還是緙絲,敦煌壁畫或者是茶藝茶道,中國傳統文化的每一麵都是如此精致。我們當下的社會經常會討論的一個話題是匠人精神,太多人在感歎,中國匠人精神的缺失。而在我們的曆史上,各行各業的先祖們都將匠人精神發揮到極致的境界。精益求精,細致入微,那不僅僅是技藝的精湛演繹,更是內心深處從容平和的體現。
日本作家鹽野米鬆在《留住手藝》一書裏寫到,手藝人的工作其實就是他們的人生本身,那裏邊有很多自古以來的智慧和功夫,甚至包含了這個文化的曆史。
我們都在談論文化傳承這一話題,而如何將文化傳承下去,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台灣的黃永鬆先生有句話,我覺得很有道理。他說—“為了新文明的建設,不但要留住手藝,更要傾聽曆史。”
的確,我們這一路的行走,山一程,水一程,既是在尋訪那些精湛的手藝與技藝,更是在傾聽曆史的無聲訴說。一隻盞、一杯茶、一尊佛像、一段緙絲……都是美的展現,都是藝術的呈現,也都是曆史回旋的句讀與感歎。
感恩
一代人的身影過去,一代人的身影又出現。文化的傳承,如薪火不斷,綿延閃現。看到一些精美的老建築物的被拆除與消失,不覺會心痛。但是,看到那麼多人,包括一些80後甚至90後的一代,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著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時,我又覺得心底有一些希望在升騰。
首先不得不提我生命中一位非常重要的朋友—唐公子。唐公子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愛茶之人,他對於中國茶文化的傳承,頗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在某一次喝茶中,他曾向我建議,何不把自己對於中國文化的熱愛與了解,用一本書的形式記錄下來。
我當時心下豁然開朗,沒有我們那天因茶而聚的心靈碰撞,沒有他獨到的文化修為和全程陪同,就不會有我接下來的半年時間的傳統文化尋訪之旅,也就沒有這本書的問世。
同時也要感謝在過去半年的時間裏,那些曾經陪伴我一路同行以及給到此書采訪拍攝支持的好朋友們。
最後要感謝的是我團隊中的胡成育老師和張楠老師,前者為此次文化行走拍攝了一係列畫麵優美的紀錄片,而此書的全部精美圖片則是出自後者之手。
再次感恩每一位朋友的付出!感恩我們的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