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初見玉剛,是在我的七十五歲生日聚會上,想來已是五年前的事了。薑昆帶一位年輕人過來,給我介紹說他就是李玉剛。當時客人較多,應酬不暇。雖是匆匆一麵,卻給我的印象特別好。他生得眉清目秀,性格沉穩不見世人的浮躁,話語不多卻透著些許的儒雅之氣。
我對他的了解早於這次謀麵,他的那首《新貴妃醉酒》我已耳熟能詳。及至後來問世的《國色天香》和《蓮花》我也很喜歡,尤愛《蓮花》的優美,可謂百聽不厭。《蓮花》之後,感覺他心境更趨於寧靜與平和,多了幾分禪意和對內心的探索。
後來我們又見過幾麵,一來二去竟成了忘年交。他閑暇之餘,常來美術館看我,名氣雖是越來越大,但謙遜依舊,本色不改,我以為甚是難得。後來他導演並主演了舞台劇《昭君出塞》,我為他題寫了“昭君出塞”四個字,他高興得不得了,連連合手道謝。
玉剛的唱片我家中收藏了不少,有他親自登門送贈的,也有派人送來的。印象裏他幾乎每年都有新作品問世。看得出來,這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年輕人,他對藝術執著的追求和無比熱愛,難能可貴。我在京劇界也有非常多的朋友,但我對他的表演與唱腔情有獨鍾,用當代手法將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闡釋得恰如其分,在年輕的表演藝術家中是不多見的。
我的藝術創作涉獵很廣,除繪畫之外,還有染織、陶瓷創作等,其中不少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玉剛對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興趣很濃,一有機會見麵,便向我請教一些陶瓷創作等方麵的問題,對於傳統文化,他總有著似渴的求知欲。他對品茗的興趣我知道得較晚,於是送他一把我珍藏多年的紫砂壺,並在上麵寫了“玉剛小弟存”幾個字,聽說此壺他一直珍藏著舍不得用。
玉剛是一個懂得惜緣的人,想來每次見麵我們聊得最多的就是傳統文化和藝術創作,他能在藝術創作方麵扶犁深耕,得益於他對傳統文化的孜孜追求。願他從《玉見之美》重新起步,在傳統文化當代探索之路上走得更遠、更長久。
韓美林
2016.6
緣起
如佛家所講,有情眾生。一切起心動念,一旦遇到合適的人,合適的契機,便會呈現出來,化為具體的存在。
就譬如你們此時此刻手裏的這本《玉見之美》。
轉眼間出道十年,十年間我塑造了無數個古裝美人的形象。而這些人物,都來自中國深遠的曆史長河中。我多年沉浸在研究人物的形象、服裝、妝容、道具、飾物;在探究舞台藝術、舞美、燈光之中……在這不斷進行藝術追尋的過程裏,我從最初的藝術門外漢,到浸潤其中,漸漸地發覺藝術和文化成了我生命的全部。
演出之餘,我開始學習陶瓷、演習書法,自己也熱愛起傳統的書寫與繪畫……中國傳統文化之美,深厚如海,博大如川,令我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我一直在思考,幽幽的古國有太多的文化精髓,而在互聯網橫行霸道的今天,我們每天所思所想在與世界同步的時候,也失去了自己。如何能讓更多人了解到中國傳統文化之美?如何能利用我有限的影響力把中國傳統之美分享出去?成為我久久以來不斷思考的問題。
古人雲,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這一切便成就了寫下這些文字的初心。
李玉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