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育文化類型
第一節 生育文化的定義
這是一部關於生育文化的社會學專著。談到生育,人們馬上會想到人口學,但是這部書與人口學著作不同。關於這兩類著作的區別,摩爾(W.E.Moore)曾做過明確界定,他說:"一般而言,人口學更關注社會生活中的'分布'特征,而較少去概括諸如'文化'、'社會結構'之類的大概念。"(W.E.摩爾,第15頁) 人類畢竟是賦有意誌的生物,因此,論及人類的生育,就難以回避生育動機問題;而論及人們為什麼要生育,就直接進入了他們對生命的認識這一觀念領域及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的領域,這就涉及了"文化"的概念。本書就是將人們的生育行為作為一種文化來研究的。
要研究生育文化,必須首先為它下個定義;而要為生育文化下定義,則必須先為文化下個定義。社會學家和文化人類學家已經為文化下過無數的定義。在這些定義中,文化大多被視為一個複雜的總體,它不僅包括那些外在形式,如風俗和法律,也包括那些不易被直接觀察到的內在感受,如觀念和信仰。在這項研究中,生育文化被定義為人類在生育這一問題上的一整套觀念、信仰、風俗、習慣及行為方式。
至於說到作生育文化研究的動機,首先是一種純粹的理論興趣,即驚異於文化塑造人類行為的力量。文化最奇妙的力量在於,它能使生活在這個地球某個角落的某一群人以為天經地義的事情,在另一群人眼中變得驚世駭俗;使某一群人以為不可或缺的東西,在另一群人那裏變得可有可無。例如在中國,人人都要生兒育女,家家都要傳宗接代。不但要生,而且要多生;不但不可不生,而且"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誰也不問為什麼是這樣,誰也不知為什麼要這樣,隻是感到除此之外似乎別無選擇。與此同時,生活在地球另外地方的一些人群中,就有相當大比例的人們終生不育(英美均為15%)。筆者無意評判上述兩類生育觀念和行為方式孰優孰劣,隻是懷著敬畏的心情,對文化塑造社會規範和習俗的力量歎為觀止。
其次,筆者強烈意識到研究生育文化的實用價值。在目前我國所麵臨的嚴重人口壓力之下,一切有識之士不能不關注生育問題,而作為社會學者更能感覺到責任之重大。要想改變中國人的生育行為方式,必得首先充分了解他們的行為方式是怎樣的,為什麼是這樣的。隻有當我們了解到中國人目前的生育行為有哪些特征,了解到有哪些人在拚命想多生孩子、生男孩子,哪些人有節製地生育,哪些人自願不生育;上述各類人又分別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去多育、少育或不育時,我們才能談到如何去改變他們的行為方式。換言之,假定我們的目標是希望使中國人選擇少育的生活方式,那麼我們的手段首先是去了解他們目前為什麼要多育,一旦具備了哪些條件,在什麼樣的環境中生活,他們就會從多育變作少育甚至不育,然後盡力去創造這種條件和環境,這樣便可達成改變人們生育行為方式的目的。這就是這項研究的應用價值。
因此,無論從理論還是從應用方麵來看,對生育文化的研究都是一個具有極大魅力的題目。這項研究的意義也就在這裏。
第二節 生育文化類型
在開始討論生育文化之前,有必要大致地涉獵一下世界人口發展變化的狀況,因為人口狀況既是有關生育文化的研究所由提出的主要原因,也是形態各異的生育文化所造成的直接後果。在影響人口增長的諸因素中,生育是最主要的因素。(當然,人口死亡率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 因此,生育文化類型雖然與人口狀況是互不重迭的兩個概念,但二者之間關係緊密。
從生育的角度看,可以將世界上現存的生育類型粗略地劃分為兩大類,即發達地區的低生育類型和欠發達地區的高生育類型。(見表1-1)
表1-1 1985年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總和生育率
全世界 發達地區 欠發達地區
出生率(%) 27 15 31
死亡率(%) 11 9 11
自然增長率(%) 16 6 20
總和生育率(個) 3.7 2.0 4.2
(劉洪康等,第291-294頁)
此外,還有一些生育類型介於這一高一低之間,屬於過渡類型。中國目前的出生率就徘徊在20%上下,應當算是過渡類型。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一下發達國家的低生育類型就會發現,它的主要特征可以被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麵:
第一個特征是晚婚。在19世紀,西歐婦女初婚的平均年齡通常在23歲以上,有時高達28或29歲;而在亞洲和非洲的傳統社會中,婦女初婚的平均年齡通常低於20歲。晚婚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簡單地縮短了婦女的生育年限,使她們一生所能夠生育的子女的數量比那些早婚地區的婦女絕對地減少了。
第二,發達國家的低生育類型表現為每個家庭的平均子女數相對少些。1981年一項對全歐各國人們價值觀念的調查表明,在歐洲人的心目中,家庭的平均理想子女數為2.52個。這個數字同他們實際所擁有的子女平均數2.50個相差無幾。其中隻有法國是子女的實際數與理想數恰好相等的國家。在其他一些國家,實際的生育率還要低於理想的子女數。據統計,美國的戶均人口數經曆過一個急劇下降的過程:1790年戶均5.4人;1900年4.2人;1940年3.3人;在1982年,每戶平均人數降至2.7人,比18世紀末期平均每戶減少了2.7人,整整減少了一半。
第三,發達國家的低生育文化類型表現在不生育趨勢的擴大。有跡象表明,不生育的趨勢正在西方各國擴展。例如,美國成立了一些諸如"全國自願不育者協會"之類的組織。歐洲一些國家也有類似的組織和機構。這類機構的目的主要在於,維護那些選擇了不生育這一生活方式的夫婦們的權利,同鼓勵生育的宣傳展開鬥爭。除此之外,它們還在精神上支持那些不生育的女性,讓她們相信不生孩子的選擇並不可怕。因為即使在西方,也有許多人不能接受自願不育的選擇,認為這種選擇是缺少母性的表現,而完滿的女性角色是不可以沒有母性在內的。這種看法給一些不生育的女性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壓力。盡管如此,還是有許多人堅決地選擇了不育的生活方式。據說在法國,每10個家庭中就有9家不想要孩子。另據統計,在原西德的大約22,403,000個家庭當中,無子女戶占50.9%。其餘的10,915,000戶當中,一個孩子的占45.7%,兩個孩子的占34.4%,三個孩子的占13.1%,四個以上孩子的隻占6.8%。(王玉波等,第147頁)
人口普查資料表明,在1960年,美國30歲以下的已婚女性中,沒生過孩子的占20%。這個比例到1978年已經上升到32%。在15年內增長了60%。在1981年,美國有7%的年齡在35歲至54歲之間的已婚婦女沒有孩子。在25歲至34歲的已婚婦女中這個數字達到19.3%,在18歲至24歲的已婚婦女中則達到41.7%。據估計,在所有18歲至24歲的婦女中,有高達11%的人希望終生不要孩子。另據社會統計估計,在美國25歲至29歲的已婚夫婦中,不育概率為14%;30歲至34歲為23%;35歲以後為40%。一些小規模的調查也表明了發達國家中人的這種選擇。英國一項以1232名女性為對象的調查發現,64%的人表示她們已經決定終身不要孩子。
第四,發達國家的低生育類型還表現為有越來越大比例的人不結婚。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資料,在1982年,美國15歲以上的人口中有29.7%的男性和22.5%的女性屬於從未結過婚的。目前美國每四個家庭中就有一個單身家庭,獨居人口在迅速膨脹。在購買房產的買主中,有將近五分之一是獨身者。在1970年至1978年間,美國14歲至34歲的獨身人數幾乎增長了三倍——從150萬增加到430萬。另據統計,加拿大的單身家庭在家庭總數中也占到五分之一。
在19世紀的西歐各國,過了育齡期仍然保持獨身的婦女的比例一般在10%以上,有時高達25%或30%,甚至更高。但是在亞非傳統社會中,到35歲或40歲仍然獨身的婦女的比例卻在5%以下,通常低於1%。婦女結婚比例處於上述二者之間的有東歐、北美、拉美和大洋洲的歐裔人口。科爾(A.J.Coale)曾用結婚比例指數來表達上述差異:1930年,朝鮮人口的結婚比例指數最高值為0.91;1900年愛爾蘭人的結婚比例指數最低值為0.33;在西歐北歐各國,近代生育率下降以前的這一指數在0.35至0.50之間,約為朝鮮的一半。(A.J.科爾,第126頁) 由於發達國家的文化傳統很少把血親和家庭作為社會的基本機製以及基本的生產單位和人際關係單位,因此那裏的人們的結婚壓力比東方國家和欠發達國家要小得多。
由於普遍的晚婚及已婚夫婦生育子女數的下降,外加不生育和不結婚人口的增加,許多歐洲國家已進入人口的"零增長"時期,即人口自然增長率在-0.2%至0.2%之間。從時間上看,最早是原東德(1969年),其後是原西德(1972年),隨後,意大利、瑞士、挪威也相繼進入人口零增長。人口零增長的國家在1987年已經增加到14個。這些國家的人口總和為2.64億。(見表1-2)
表1-2 人口增長率為零的國家(1987年)
國家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長率(%)
丹麥 11 11 -0.1
挪威 12 11 +0.2
瑞典 12 11 +0.1
英國 13 12 +0.2
奧地利 12 12 0.0
比利時 12 11 0.0
原西德 10 12 -0.2
盧森堡 11 11 0.0
瑞士 12 9 +0.2
保加利亞 13 12 +0.1
原東德 14 14 0.0
匈牙利 12 14 -0.2
希臘 12 9 +0.2
意大利 10 10 +0.1
(潘紀一等,第414頁)
有人估計,人口負增長即死亡率高於出生率的現象到2000年將遍及整個歐洲,大約在2020年擴展到美國。
然而,欠發達國家目前尚大多處於所謂"高低高"的階段,即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時期。這一點與發達國家相比當然首先是一種地理空間上的差異;但如果從時間角度看,也可以說,這些國家尚處於發達國家19世紀初期到中期的階段。(見表1-3)
表1-3 部分欠發達國家的出生率(1987年)
出生率(%) 40%以上 30-40% 20-30% 20%以下
國家 盧旺達53% 柬埔寨39% 中國21% 毛裏求斯19%
肯尼亞52% 沙特阿拉伯39% 巴拿馬27% 古巴18%
貝寧51% 菲律賓35% 哥倫比亞28% 巴巴多斯17%
馬裏51% 埃及37% 斯裏蘭卡25% 馬提尼克17%
摩洛哥36% 塞浦路斯20% 荷屬安的列斯19%
利比亞39% 波多黎各19%
烏拉圭18%
(潘紀一等,第408頁)
我國人口在曆史上經曆過一個長期徘徊、緩慢增長的過程,直到清代才急劇增長起來。(見表1-4)
表1-4 我國曆代人口數簡表
年代 公元 戶數 口數 戶均人數
西漢平帝元始二年 2 12,233,062 59,594,978 4.87
東漢光武中元二年 57 4,279,634 21,007,820 4.91
魏元帝景元四年 263 943,423 5,372,891 5.75
晉武帝太康元年 280 2,459,840 16,163,863 6.57
隋揚帝大業二年 606 8,907,536 46,019,956 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