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豐富多變的作品和充滿激情的建築哲學,深刻地影響了20世紀的城市麵貌和當代人的生活方式。從早年的白色係列的別墅建築、馬賽公寓到朗香教堂,從巴黎改建規劃到昌加爾新城,從《走向新建築》到《模度》,他不斷變化的建築與城市思想,始終將他的追隨者遠遠的拋在身後。有媒體這樣評論他:柯布西耶是現代建築一座無法逾越的高峰,一個取之不盡的建築思想的源泉。
173.獨具風格的“紅藍椅”
20世紀20年代初,建築師吉瑞特·托馬斯·裏特維德受施羅德夫人委托為其設計一所家庭住宅。這座位於荷蘭烏德勒支市的建築,如今被稱為“裏特維德——施羅德之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定將這座建於1924年的荷蘭住宅,同大堡礁、泰姬陵以及中國的長城一起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裏特維德不是建築學或設計方麵的科班出身,但他對所學的任何實際知識都非常用心,並始終有獨到的理解。在現代設計運動中,裏特維德是創造出最多的“革命性”設計構思的設計大師。
裏特維德不僅設計建築很出色,而且對家具設計也很精通,“紅藍椅”就是他的家具名作之一。裏特維德在這一設計中創造的空間結構可以說是一種開放性的結構,這種開放性指向了一種“總體性”,一種抽離了材料的形式上的整體性。從功能上說,這把椅子是不舒服的,但是通過展示,它證明了產品的最終形式取決於結構。設計師可以給功能賦予詩意的境界,這是對工業美學的闡釋。而且,這種標準化的構件為日後批量生產家具提供了潛在的可能性。它的與眾不同的現代形式,擺脫了傳統風格家具的影響,成為獨立的現代主義趨勢的預言。
集中體現了風格派哲學精神和美學追求的“紅藍椅”,成為現代主義在形式探索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裏程碑性的作品,對於整個現代主義設計運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174.阿爾托倡導人情化建築
阿爾瓦·阿爾托是芬蘭現代建築師,人情化建築理論的倡導者,同時也是一位設計大師及藝術家。他是現代建築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也是現代城市規劃、工業產品設計的代表人物。他在建築與環境的關係、建築形式與人的心理感受的關係這些方麵都取得了其他人所沒有的突破,在國際上的聲譽很高,是現代建築史上舉足輕重的大師。
阿爾托設計的建築平麵靈活、使用方便,結構構件巧妙地化為精致的裝飾,建築造型嫻雅,空間處理自由活潑且有動勢。使人感到空間不僅是簡單地流通,而且在不斷延伸、增長和變化。
他使用諸如木材、磚塊、石頭、銅以及大理石等天然資源,同時也利用自然光線進行自然的銜接,風格實在而且連貫。他對土地的輪廓、光線的角度和方向很敏感。因此,他需要自然環境和與自然環境相通的社會環境之間直接的聯係,並能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景觀。
他熱愛自然,他設計的建築總是盡量利用自然地形,融合優美景色,風格淳樸。他大量不朽的建築不但在紋理上相當豐富,而且在傳統原料上來說也是相當廣泛。主要體現在流動的空間、自然光線、空間的分配以及其他大量的細節等方麵。
他認為自然不是機器,不應該為建築的模式服務。同時,他還強調“建築不應該脫離自然和人類本身,而是應該遵從於人類的發展,這樣會使自然與人類更加接近”、“標準化並不意味著所有的房屋都一模一樣,而主要是作為一種生產靈活體係的手段,以適應各種家庭對不同房屋的需求,適應不同地形、不同朝向、不同景色等”。
阿爾托認為,眾多的建築對於建築學的一係列問題而言,是一種單獨的解決方式,而這一係列問題又是建築學方麵的驅動力量,這種觀點後來得到國際上的認可和接受。
175.路易·艾瑟鐸·康的成名作
路易·艾瑟鐸·康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建築師,他在50多歲時才真正成為一代宗師。他的建築作品通常是在質樸中呈現出永恒和典雅,人們將耶魯大學藝術化浪的擴建項目,視為他的成名之作。在紐黑文這座大學城中,時至他接手這一項目時,新建築並不多。它像哈佛大學那樣,充滿著英國劍橋、牛津一樣的學院氣息,建築也是如此,古老灰暗的石材建築,厚重的曆史形式和體重,從哥特、維多利亞到折衷主義。
在如此濃鬱的曆史主義環境中,他的設計顯得十分拘謹。沿教堂街的立麵,他小心翼翼地使之與原有的建築在色彩、表麵質感以及線麵劃分上保持統一。但在室內和麵向室外展坪、綠地的另一側,他大膽地運用了鋼和玻璃以及流動空間、三角形密肋樓蓋結構外露等典型的現代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