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1 / 1)

前 言

自一九七〇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入伍當兵,到二〇一〇年十月一日拿到軍官退休證,我的軍旅生涯已整整四十個春秋。一生的青春年華都是在部隊度過的,從一名普通士兵到大校正師,雖然不是在戰火紛飛的戰爭年代,沒有驚天動地的故事,但作為一名職業軍人也有許多值得回味的日子、回味的生活、回味的人和事。

我們這一代人也正好經曆了一個火紅的年代,大躍進、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時代的影子、曆史的痕跡,都深深地刻在了我們的身上。

入伍前沒有記過日記。一九六五年上初中,一九六八年初中畢業。一九六六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打亂了社會、打亂了生活、打亂了人與人之間的一切關係,變成了當時認為很正常、現在認為不可思議的一個年代,我們這一代人走進社會就是從那時開始的。一九六九年到一九七〇年在家務農和打工,也有一段時間是“複課鬧革命”。實際上一九六八年一月我已參加生產隊的勞動,投入到了轟轟烈烈的“農業學大寨的革命運動”中去了。期間有段時間當過公路段的養路工,月工資是三十六元,其中三十元交到生產隊再按工分計酬。當時農村最強的男勞力是按一天十分記工的。我的勞動從五分工開始計酬,一直到九點八分入伍當兵為止。農村生活真好,常常叫人有一種沉醉和愉快的回憶,遺憾的是沒有留下片言隻語的記錄。

一九六八年和一九六九年我兩年體檢合格,為保留兵源都沒入伍。一九七〇年十二月終於如願以償應征入伍到五十九師一七六團七連,從那時就開始記事,一九七四年當排長後,記工作筆記和開始記日記。真正堅持每天記日記是一九七七年六月到武漢軍區司令部辦公室當秘書後,因為工作的需要、思想的感悟、認識的變化,自己把記日記當作學習和工作中的必需,確切地說是當時武漢軍區機關學習氛圍的驅動和工作的壓力,是打倒“四人幫”,否定文化大革命後對知識的一種追求和渴望。記全記好日記應該是在一九八五年武漢軍區合並後到湖北省軍區司令部當辦公室主任後的日子裏,記日記雷打不動地變成了習慣。

當兵幾十年沒有留下有價值有意義的東西給自己、給戰友、給朋友、給親友。因此想出四本小冊子:一是日記摘錄;二是照片中的故事;三是隨筆;四是詩詞和順口溜。我不想出版發行,不想涉及其他問題,隻是想留下個過程、留下個工作影子、留下個生活背影。普通的人、普通的事、普通的書,僅僅是我們同類人、同期人、同層人的一個縮影。想把她真誠地獻給朋友、戰友、親友,我的生活中有你,我的事業中有你,我的心中有你。普通人生,武夫一介,草根文化,權作自娛自樂,可以一看了之,更可不看了之。

這本小冊子來自豐富的原始資料。照片有幾千張;工作筆記、日記和隨感記錄有近200本;錄音帶和錄像帶有60餘盤;一九八五年後的明信片、賀年卡、名片有4500張;還有其他等等。

這本《軍旅日記》的原則一是說實話,照原樣。本子上怎樣記的,怎樣抄下來。因此不同時期都有當時的話,甚至是錯話和幼稚的話,現在不好理解的話。二是日記不是全部。一年隻摘錄了幾十篇。三是日記特點是事情多、學習多、會議多、接待多、吃飯多。這後麵“三多”,特別是最後一“多”正好是要反對的。

我懷著一種感恩之心、感恩之情、感恩之義將這本《日記》

獻給戰友、朋友、親友。但遺憾的是許多人、許多事在我的日記中,卻不能全部出現。若有可能,在四本書之外,再編兩本,一本叫《在主席台上的時候》,專輯錄各種講話稿等;一本叫《生活拾遺》。

後一本書主要想把退出領導崗位後有關內容再成一書,做一彌補,比如在湖北省諸暨人聯誼會任名譽主席、在東方神馬集團擔任副總裁、在湖北省電氣協會任總顧問、在普提金集團擔任高級顧問、在湖北省浙江企業聯合會任總顧問等期間的記事。

不妥之處,懇請諒解。

周正友 作於二〇一二年六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