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我們相信,人能勝天
在西氣東輸開工幾個月以來,本地的特殊地貌,再隨著氣候不斷惡化,衝溝也越來越成為了一項使人頭痛的問題。
由於此段管線經過的地理位置屬黃土高原和河穀川台地貌,所以標段內的衝溝相對來說比較多。加上這裏多雨的氣候特征,常常使已經抽完水的衝溝,再度灌滿。有時水的深度可達2米以上,這個時候在焊接時就沒有焊接平麵可尋,給施工人員在鋼管敷設帶來了難以想象的困難。10月12日上午接到133樁50米衝溝,13日下午要進行混凝土澆注的監理通知。考慮到路途和工程量的問題,經理決定首先對衝溝進行抽水和運料等的準備工作,第二天再進行焊接,這樣其他人可以到其它地段進行施工。
按著計劃,他們把十四根Φ140每根6.2米的鋼套管送到現場,然後抽水。他們在焦慮中等待了3個多小時快要抽完水的時候,這時天空中的灰雲伴隨著涼颼颼的風已悄悄向一塊合龍了,接著雨點也落了下來,由小變大和密集了起來,眼看要抽完水的衝溝也隻得停工。為了能隨時進行抽水,現場負責人吳華山就在就近的村裏找了避雨處,可雨卻一直下到傍晚還沒有停下來的意思,施工人員也隻好收工回家。
雨,一直到第二天淩晨5點多才停,早晨經理起床的第一句話就是:趕緊到133樁。
等施工人員到達現場時,再看衝溝,裏邊的水已經積的滿滿的,四周還在不停往進流,看著一衝溝的水大家心裏都不是滋味,尤其經理張輝,眉頭緊縮了一個大疙瘩,“怎麼辦呢,抽水已經來不及了。……”現場監理也是一個勁的搖頭,在岸上踱來踱去。
經過一段時間的考慮,決定采取在水上焊接的方法——在衝溝裏墊沙袋。然後把管子托出水麵。然後再進行焊接。
就這樣,大家按照這個方法,把一個個裝好沙子的紡織袋沿著管線鋪放一層,然後打墩,把鋼管搭在每兩墩之間。
等忙完這一切之後,這一段的現場負責人兼焊工吳華山二話沒說拿著焊把踏進冰冷的水裏。這時候就是死水坑裏的水溫都非常低,何況剛剛下完雨的雨水。但他還是咬著牙堅持著。在焊接時,為了把管口對齊吳華山在水裏隻得用肩把管線拉起來,一手搭在管上保持固定,一手拿著焊把。這樣在焊接時防護罩就不能佩帶了。為了穩定身子還不能動,隻好點一下,閉一下眼睛。隨著磁磁的焊接聲和一閃一閃的電弧光,一節節的鋼管結結實實的連在了一起,像一條黑龍浮在水上。
鋼管接在一起了,可吳華山卻要散架了。上來時兩條腿沒有一絲血色,被水泡的成了白色。眼睛也被電弧光刺的紅紅的。臉被焊煙和弧光又熏又烤,成了黑色。隻有被肩膀擋的那半邊臉還幹淨。隻是煞白。牙齒嗑的嘎嘎響。他的大花臉上鑲著兩顆血紅的眼睛,看了都讓人害怕。
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
在十五標段開工以來,項目經理張輝在沒特殊情況下一直是在現場,在現場他也不是隻是指導,而是和工人們一起幹活,不嫌髒不嫌累。他總說這是鍛煉身體。開工以來手上已經磨出了厚厚的繭子。最近的20多天裏,他是帶著咳嗽和高燒到現場的。有一次幹的過於賣力,突然感覺嗓子一陣疼,用手一摸,咽喉的兩側由於多天來的咳嗽、發燒引發了扁桃體發炎,在工人們的勸說下,他上車用軍大衣蒙著頭睡了一覺。
以後他也沒去醫院,隻是買了些消炎藥。
在他的帶動下,工作中大家都搶著幹,生活中相互照顧,吃飯時大家都搶著為戰友盛飯,一個人在鍋邊“掌鏟”,其他人配合著遞空碗,等把所有人的飯盛好了,才一個個坐下來吃。有時由於工程問題,有的人在現場不回來。其他人總要三番五次問。大家在一起生活的宛如一家人,不是親情勝似親情。
在這裏的人們,每個人都把這裏當作了家。把周圍的每個人都當作親人一樣對待,同時他們也都憋了一股勁,要把西氣東輸工程建成一流工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新的貢獻。
這是發表在2003年2月20日《石油管道報》第二版的一篇文稿,“特種兵”的事跡平凡而偉大,可見一斑。說到“特種兵”,我還要說一說劉偉。劉偉,不到40歲,是“特種兵”的舉旗人。自從當了中國石油天然氣管道通信電力工程總司的總經理,他這個以“勤學好問肯鑽研”而著稱的年輕幹部,就有了長足的進步。運籌謀劃西氣東輸通信工程,打了一個漂亮仗。劉偉說:“西氣東輸通信矽管敷設工程,我們一厘米也不能丟,必須全部拿過來!”這牛皮可不是吹的,這麼大的工程,又是國際化的投標,誰能有這麼大的把握?劉偉是說話算數的男子漢,他率領投標組精心準備,晝夜鏖戰,靠“通信工程總承包一級資質”的硬件和曾經從事過“管道與通信光纜、管道與通信矽管同溝敷設”的突出業績,一舉擊敗競爭對手,拿下了獨家參與西氣東輸通信矽管施工的全部工作量,在我國通信施工領域又創造了一個“全國第一”,搶了個大金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