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全科醫學科研(1 / 3)

全科醫學的科學研究是指利用科學的原理和方法,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全科醫學領域涉及的問題進行闡述和分析,並提出解決的方法。它是社區衛生科研中的一部分,是推動社區衛生服務不斷發展的重要方式,是不斷提高全科醫師診療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必要手段,是大力提升社區衛生服務工作者整體素質的重要途徑。

全科醫生和其他全科醫學科研人員,在全科醫學這一新領域的科學研究中,應遵循需要原則、創新原則、科學原則、協作原則和倫理原則,努力推動全科醫學的發展。

一、 全科醫學科研的特點

全科醫生是高效益醫療保健係統處理社區常見健康問題的專家。對於社區常見健康問題和疾病的研究,是全科醫生義不容辭的責任。全科醫學科研具有繼承性、創造性和探索性等科研的基本特征。此外,還具有以下特點。

(一) 研究對象的多樣性

全科醫學科研圍繞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研究對象不僅有患者,還有健康、亞健康社區居民,不僅涉及各器官、係統的生物學疾患,還涉及個體與群體的心理、社會等問題。它從個體出發,定位於社區,探索社區居民群體的健康、疾病與環境的關係。

個體的人,作為全科醫學的主要研究對象,要求全科醫生必須以人為本,所開展的研究工作必須符合倫理原則,如知情同意原則、維護受試者利益原則及科學規範原則等。另一方麵,人又具有自然和社會雙重屬性,所以在研究的同時還應考慮到社會環境因素對人體的生理活動、心理狀況和疾病過程的作用。這就需要在製訂研究方案時考慮周全,確保研究結果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社區居民由於具有較大的流動性,對科研方法的有效使用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可能出現偏差,同時在研究資料收集方麵也會存在困難,增加資料統計結果處理的難度。在科研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到這些不利因素。

(二) 多學科綜合性研究

社區疾病的防治是多學科領域知識綜合運用的結果,包括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衛生統計學、循證醫學、社會醫學、衛生經濟學及人文社會科學等學科知識。在這些學科交叉與綜合的基礎上,開展疾病防治研究,可以產生更多的新理論與新方法,獲得更多具有實用價值的研究結果,從而促進社區疾病防治水平的不斷提高。

(三) 研究思維方式的整體性

思維方式的整體性是全科醫學科研與其他臨床研究的區別之一。一方麵,全科醫學科研常將所服務的社區看作一個整體,在預防為主思想的指導下對健康、疾病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找到解決整個社區衛生問題的方法;另一方麵,全科醫生是從生物、心理和社會的角度,運用整體性思維方式對研究對象進行全麵的研究。

(四) “終末指標”的易獲得性

近代生物醫學往往通過實驗或儀器檢測微觀生物學指標(中間指標)變化,去評價臨床幹預措施的效果。這樣的評價方法,已被大量的臨床實踐和循證醫學研究證明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常常不能反映幹預措施的真實效果。因此,循證醫學推崇通過幹預後的遠期宏觀指標(終末指標)的調查,去評價幹預措施的效果。例如:通過調查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生活質量評分、死亡率、壽命等,去評價抗高血壓藥物的療效,而不僅僅是測血壓等中間指標。全科醫生立足社區,是居民健康或患者的終身監護人,具有獨特的收集“終末指標”和開展高質量臨床療效科研評價的優勢,應當成為臨床幹預措施療效研究的主力軍。

(五) 隨訪研究是常用方法

全科醫生因其連續性服務的特點,可觀察到患者從健康到疾病形成期、亞臨床、臨床期、康複期以至終末期,並有接觸患者的直接經驗。因此,全科醫生可利用這一優勢,大力開展隨訪研究,對居民健康問題的病因、幹預措施的效果,以及健康問題的發展變化與預後等進行深入的研究,獲取相關數據與資料,為更多的生物醫學研究奠定基礎。

(六) 研究目的和結果的社會公益性

全科醫學科研直接以提高常見健康問題的防治水平,維護與增進居民身心健康為目的,直接保護社會生產力最重要的要素——勞動力,屬於社會公益事業。因此,全科醫學科研應得到政府部門及全社會的承認和支持。

二、 全科醫學科研的內容

全科醫學作為社區衛生服務中不可或缺的學科,研究的內容非常廣泛,可選取的題材很多。與其他臨床醫學專科相比,全科醫學科研工作具有其獨特的優勢。以下僅列出主要的研究專題和方向。

(一) 全科醫學臨床問題研究

1、全科醫療常見健康問題對全科醫療中常見健康問題的適宜診療技術、處置策略與方法及技巧、全科醫療臨床路徑、雙向轉診等的研究。

2、全科醫學循證決策開展對臨床最新治療(方法、藥物、技術)證據的循證醫學係統評價,為全科醫療提供高質量的證據。針對具體臨床問題,將當前可獲得的最佳臨床證據用於指導全科醫療實踐,提高全科醫療水平,使社區居民能享受到高質量的全科醫療服務。

3、轉化全科醫學研究轉化全科醫學是指通過多學科協同研究,把大型醫院或實驗室成熟的現代診療技術,轉化為適宜於社區使用和推廣的有效技術,使全科醫療緊隨現代醫學的進步而發展。可研究其轉化方法與技術、轉化成果的推廣應用與應用效果等。

(二) 全科醫學教育研究

1、研究全科醫學教育體係建設以及醫學本科生、全科醫學研究生和住院醫師等的全科醫學教育或培訓模式,特別是探索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與住院醫師規範化培養並軌的途徑與方法,以及基層醫生在職轉型培訓等。

2、研究各階段全科醫學教育的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與成效評價全科醫學教育的投入產出、醫學生及住院醫師對全科醫學的認知與態度等。

(三)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研究

1、社區衛生服務團隊社區衛生服務團隊組建、工作模式及效能,以及相關政策的研究等。

2、社區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針對社區開展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的現狀,探討改進措施,建立新的工作模式,包括社區健康教育模式、社區健康管理服務模式、社區老年保健模式、社區家庭保健服務模式等,以及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卒中等慢性病的社區規範化管理、預防、康複等模式。

3、全科醫療信息與居民健康檔案研究全科醫療信息與居民健康檔案的建立、管理與使用等,研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三級醫院共享信息平台的建設與運行管理等。

(四) 行為、心理學及社會學方麵的研究

研究居民健康及疾病行為、醫患關係、溝通技巧、家庭及社會文化對健康的影響、個人及家庭壓力事件與調試狀況、家庭動力學等內容;研究全科醫學中的人文與藝術,如構建醫患關係、加強醫患溝通、體現人文關懷等。

(五) 全科醫療服務評價研究

研究全科醫療與社區衛生服務質量管理方法、措施、評價指標體係及評價方法等,促進全科醫療質量的持續改進。

(六) 社區衛生經濟學研究

研究衛生經濟學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應用,以及社區衛生服務經濟運行機製、成本與效益、政府投入與資源配置等內容。

(七) 其他研究

研究全科醫生多點執業方式及管理辦法,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人才隊伍建設的政策,社區首診製度的模式,社區衛生服務雙向轉診機製。

三、 全科醫學科研常用方法

與其他臨床學科相比,全科醫學采用的科研方法更多,包括臨床流行病學、流行病學和人文社會學相關學科的方法。

(一) 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是指利用專門調查的資料或已有的資料,按不同地區、不同時間、不同人群分組,把疾病或健康狀態的分布情況真實地描述出來。當某種疾病很少時,一般常從描述性研究開始,獲得對該病基本分布情況的認識,為進一步研究提供線索。

1、現況研究現況研究又稱橫斷麵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是對特定時點或時期,特定範圍人群中有關變量(因素)與疾病或健康狀況關係的研究,是一種疾病防治研究設計的常用方法,也是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的基礎方法。通過這種方法可以掌握目標群體疾病的現況及其分布狀態,提供疾病的致病因素研究線索,如20世紀80年代初艾滋病的病因假設便是從橫斷麵調查開始的。還可以衡量人群患病程度和健康水平,早發現患者和確定高危人群,評價疾病防治和行為幹預措施的效果,以及為衛生決策和衛生資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據。

橫斷麵調查分為普查和抽樣調查兩種類型。普查的研究對象為全部人群(總體),其目的在於早期發現和診斷疾病,如我國曾開展的血吸蟲病、地方性甲狀腺腫的普查是為了早期發現患者達到普治的目的;現今開展對宮頸疾病的普查,有利於宮頸疾病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抽樣調查的目的在於描述疾病在時間、空間和人群特征上的分布狀況,以及影響分布的因素,也可通過抽樣調查衡量群體的健康水平。在調查過程中,經常會運用到社會學研究中的調查問卷的設計與使用、資料的定性分析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