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古橋的民俗故事(6)(1 / 3)

有據可查的大型修複活動有3次,包括隋開皇年間和金明昌年間方順橋都曾經修繕,明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有一個叫德印的和尚也曾募捐修繕大石橋。清朝宣統二年(1910年),方順橋最後一次翻修橋麵。這些修繕活動使方順橋在1600多年的漫長歲月中一直屹立不倒。

方順橋為三孔石橋,中間一大孔,兩側各一小孔,建築形式與趙州橋相仿。橋全長32米,寬8米,高9米,中券淨跨15米,兩側小孔淨跨3.46米,券條石均垂直於橋的走向,主券當中有吞水獸。橋上22根石獅望柱,24塊石欄板,欄板雕有簡單造型。橋頭有石獅站立。整個石橋造型流暢古樸,保持了早期拱橋的特點,另在該橋西側300米處建有兩道護橋公水閘,該橋在我國建橋史上有一定的參考價值。2001年2月,該橋被列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以橋外側邊緣為基線,向東、西、南、北各外擴20米。建設控製地帶以保護範圍邊線為基線,向東、西、南、北各延伸20米。

7.魯班與十七孔橋

相傳,在乾隆年間修十七孔橋的時候,請來了許多能工巧匠,那晶瑩潔白的漢白玉,是石匠們一斧一鑿從房山的大石窩開采的。有一天,修橋工地上來了一個七八十歲的老頭兒,頭發長過耳根子,臉上的土有一個銅子厚,他背著工具箱子,一邊走一邊吆喝:“誰買龍門石!誰買龍門石啊!”工地上的人看他那肮髒勁兒,都以為他是瘋子,誰也沒搭理他。老頭子在工地上轉悠了3天,也吆喝了3天,還是沒人理他。

這個老頭背著工具箱子離開工地,往東走到六郎莊一棵大槐樹底下,呆住不走了。他夜裏就睡在樹底下,每天雞叫頭遍起身,掄起鐵錘,叮叮當當鑿那塊龍門石。一天傍黑兒,下起了瓢潑大雨,風吹雨稍弄得老頭睜不開眼睛,他雙手抱頭蹲在樹底下蔽雨。正好,村西住的王大爺打這路過,見那老頭饑饑縮縮的樣子,挺心疼,就讓他搬到自個兒家裏來住。

老石匠搬到王大爺家,有房子住,還管飯吃。他整整住了1年,也叮叮當當一天不停地鑿了1年龍門石。

一天早晨,他對王大爺說:“今天我要走了,我吃你的飯,住你的房,你的恩情我一輩子也忘不了。我也沒有什麼報答的,就把這塊石頭留給你吧!”王大爺瞅了瞅漢白玉龍門石,對老頭說:“你也別說報答不報答。

為這塊石頭,你勞累了一年,還是你帶走吧!我要它也沒用。”老頭說:“就這塊石頭,真要到節骨眼上,花一百兩銀子還買不到呢!”說完,背起工具箱,順大道往南去了。

頤和園裏修建十七孔橋的工程快完工了,聽說乾隆皇帝還準備前來“賀龍門”呢!沒料想到,橋頂正中間最後那塊石頭,怎麼也鑿不好、砌不上。這可急壞了工程總監。這時候,有人想起了那個賣龍門石的老頭子,提醒了總監,就派人四麵八方去找他。

總監打聽到老石匠在六郎莊住過,就親自來到王大爺家。他一眼看到窗戶底下那塊龍門石,就蹲下量了量尺寸,結果是長短薄厚一分不差,就好象專為修橋琢磨的一樣。總監高興得合不攏嘴,對王大爺說:“這是天上下來神人專為修橋鑿的,可救了我的急啦!你張口吧,要多少銀子我支付多少。”王大爺說:“你也別多給,那老石匠在我家吃住了一年,你就給一年的飯錢吧!”總監聽說,留下100兩銀子,就把龍門石運走了。

這塊龍門石砌在十七孔橋上,不偏不斜,嚴絲合縫,龍門合上了!

那些石匠、瓦匠們,人人都吐了一口氣:總算把石橋修成了呀!要不然,皇上怪罪下來,還有大夥的活路嗎?正當大家高興的時候,有個老石匠忽然醒悟過來,對大夥說:“諸位師傅現在該明白了:這是魯班爺下界,幫咱們修橋來啦!”

從這以後,魯班爺幫助修建十七孔橋的故事,就流傳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