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古橋簡介
本係列圖書介紹了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發展曆程中,依靠勤勞的素質和智慧的力量,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從文學到藝術,從技藝到科學,創造出數不盡的文明成果。國粹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顯示出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淵源以及技藝發展軌跡,這些都是民族智慧的結晶。
1.什麼是橋梁
俗話說:“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可見,橋在人們日常生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我國古代建築物當中,橋梁有著自己特色。在許慎的《說文解字》中說“橋,水梁也;梁,水橋也。”如此看來,橋和梁是可以互相解釋的,他們雖然叫法不同,但都是一種與水有關的建築物。
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說:“梁之字,用木跨之水,今之橋也。”從段玉裁的解釋中,我們可以知道橋和梁都是修建在水麵之上的建築物。建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跨水或者越穀的交通,以便運輸工具或行人在橋上暢通無阻。從段玉裁解釋,我們還可以了解橋的最初含義是指架木於水麵上的通道,以後方有引申為架於懸崖峭壁上的“棧道”和架於樓閣宮殿間的“飛閣”等天橋形式。現代,橋又在城市交通中發揮重要作用,平地起橋(立交橋),貫通東西南北,不僅有助於緩解交通堵塞,還成為現代化城市的亮麗風景。
由此看來,橋、橋梁不僅架設在水麵上,也架設在空中。確切的說,橋梁是跨在水麵或空中,以供通行的建築物。簡言之,橋就是空中通道。
2.中國古橋發展史
我國的橋梁,大致經曆了4個發展階段。
(1)起源
第一階段以西周、春秋為主,包括此前的曆史時代,這是古代橋梁的創始時期。此時的橋梁除原始的獨木橋和汀步橋外,主要有梁橋和浮橋兩種形式。當時由於生產力水平落後,多數隻能建在地勢平坦,河身不寬、水流平緩的地段,橋梁也隻能是寫木梁式小橋,技術問題較易解決。而在水麵較寬、水流較急的河道上,則多采用浮橋。
從《說文解字》的解釋中,我們可以看出最早出現的橋梁應該是木梁橋,而它極有可能是最初因為樹木倒下而自然形成的,後來人們從中受到啟發,逐漸形成有意識的伐木修橋行為。
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中,考古工作者發現了河姆渡人有可能曾經建橋的痕跡。在陝西西安半坡村距今大約4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考古學者發現了原始村落四周,有寬深各約五六米的圍塹,很顯然,半坡人當年要越過圍塹出入村落,必然在上麵修建即使是很簡陋的木橋。
中國古代的信史或詩歌中有很多關於古代橋梁的記載。
梁橋是我國最早出現的橋梁。晉代王嘉《拾遺記》:“舜命禹疏川奠嶽,濟巨海則黿鼉而為梁。”《竹書紀年》:“(周)穆王七年,大起師,東至於九江,架黿鼉以為梁。”這兩則記載中都提到了“黿鼉”,“黿鼉”,其實就是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大鱉和鱷魚。這兩種爬行動物出沒於江湖之中,它們的脊背露出水麵,正好可以作為大禹和周穆王出行跋涉江川之上的橋梁。雖然這兩則描述有強烈的神話色彩,但是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在淺灘溪澗露出水麵的大石頭遠遠望去很像一個個黿鼉的脊背,因此古人形象的將這些水中的大石頭稱為黿鼉。所以《拾遺記》和《竹書紀年》裏麵的“黿鼉以為梁”,實際上就是指的是古人假設堤梁式古橋。
比較早的大橋的記載是殷代首都殷(今河南安陽)附近跨漳水(今河北曲周東北)的“巨橋”。《史記·周本紀》記載在前1066年,周武王伐紂,攻克朝歌(今河南淇縣),命南公括“發巨橋之粟,以振貧弱萌隸”。
《水經注》漳水條記:“逕巨橋邸閣西舊有大梁橫水,故有‘巨橋’之稱。”
在《詩經·衛風·有狐》中就有商代橋梁的記載:“有狐綏綏,在彼淇梁。”這裏的“淇梁”就指的是在淇水(發源於今河南林縣臨淇鎮)之上用石頭堆砌而成的堤梁橋。
在這之前,大約在前1134年,周伯姬昌(就是後來的周文王)“文定厥祥,親迎於渭。造舟為梁,不(丕)顯其光。”(《詩經·大雅·大明》)。這是說當時周文王為了贏取妻子太姒,曾經在渭水上用船造過臨時性的浮橋。這也是我國乃至世界曆史上有文字記載的第一座浮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