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開宗明義(1)(1 / 3)

【章旨】

開宗明義章,是整部孝經的綱領。其內容,揭示了整部孝經的宗旨,表明五種孝道的義理,遵循前代的孝治法則,製定後世的政教規範,所以作為首章。

百孝圖·比跡茅容

【原文】

仲尼居,曾子侍。

【譯文】

一天,孔子在家裏閑坐,他的弟子曾參陪坐在他的旁邊。

【原文】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

【譯文】

孔子說:“古代的帝王有一種崇高至極的品行和道德,使天下人心歸順,人民和睦相處。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沒有怨恨不滿。你知道嗎?”

【原文】

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譯文】

曾子肅然起敬,離開自己的座位,站起來回答說:“學生不夠聰敏,怎麼會知道其中的深奧呢?”

【原文】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複坐,吾語汝!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百孝圖·兵亂守母

【譯文】

於是孔子就告訴他說:“所謂的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你回到原來位置坐下,我慢慢地告訴你。人的身體四肢、毛發皮膚,都是父母賦予的,所以你就應當體念父母疼愛兒女的心,保護自己的身體,不讓它受到絲毫的損壞,這就是孝道的開始。一個自強獨立的人,不為外界利欲所擺布,那他一定有一個好人格,這就是立身。他做事情,走正道,不越軌,不妄行,有始有終,這就是行道。他的人格道德為眾人所景仰,其名譽不僅當世被傳誦,且將要名揚於後世。這樣一來,他父母的聲名,也因兒女的德望而顯赫榮耀起來,這便是孝道的終極目標。這個孝道,最初是從侍奉父母開始,然後效力於國君,最終建功立業,功成名就。”

百孝圖·不違酒約

【原文】

“《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譯文】

“《詩經·大雅·文王》中說:‘怎能不追念你祖父文王的德行呢?你要先修煉你自己的德行,才能繼續他的德行。’這樣,才算是盡到了大孝。”

【評析】

孝經開篇以孔子與弟子曾參閑談的方式,提出孝道的幾個層次,最初是從侍奉父母開始,然後效力國君,最終建功立業,功成名就。這章作為整部孝經的綱領的確起到了開宗明義的作用,揭示了整部孝經的宗旨。

魯恭——待弟成名

魯恭,字仲康,東漢陝西人。父親曾任光武帝時的武郡太守多年,後因病逝世。魯恭當時隻有12歲,弟弟魯丕僅7歲。他們從早哭到晚,百孝圖·待弟成名也拒絕接受官府的救濟。回老家把父親安葬之後,兩個孩子全心全意地為父親守喪,極盡禮節之備,甚至有很多事情比大人們想得還要周全。鄉親們都很佩服這兩個孩子。服喪三年期滿,魯恭已經15歲了,他和母親、弟弟三人相依為命,住在太學,閉門讀書。兄弟倆學習認真、勤奮,因此,進步都很快,也受到人們的普遍稱讚。官府得知了魯恭的才華很出眾,屢次請他做官,但魯恭卻有自己的考慮而屢屢拒絕。他認為,弟弟年紀尚小,如果自己先奔赴功名,那就不能每天鞭策弟弟進取,會影響弟弟的進步。所以他想等到弟弟成名立業那一天,再施展自己的抱負。所以,每次都借口自己身體不好,不能勝任官府工作。

母親知道其中緣由,要求他必須去當官做事。無奈之下,魯恭隻好去新豐教書。終於等到弟弟魯丕被舉為孝廉的那一天,魯恭才改變以往的態度,到官府作了一名郡吏。

人對功名利祿的向往與追求古已有之,傳統社會也是以此來判別孝道的層次。對於像魯恭這樣的人來說,他的隱忍之心是很難得的。他並不是淡泊名利之人,但他是以另一種方式去追求他的名利。母親讓他做官,他則去當了教師,這並不是他不孝順,也不是他不想當官,而是他以自己的行為來鞭策弟弟跟他一起進取的一種手段。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他是一個很識大體、目光長遠的人。他知道隻有他和弟弟兩個人都功成名就了,才算是真正盡到了完美的孝道,才會真正地光宗耀祖,才能讓唯一活著的高堂老母沒有遺憾。“孝”的長遠,才能“笑”的長久;“笑”到最後才能算是真正的“孝”!

茅容——收雞奉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