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 / 3)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位於亞歐大陸中部,地處中國西北邊陲,美麗富饒,地域遼闊。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抗日時期,為了形成抗日戰爭統一戰線,中共中央曾派大批優秀幹部前往新疆主持各種工作,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紀念館就見證了這一切。更有許多仁人誌士為了新疆的穩定與發展拋頭顱、灑熱血,如陳潭秋、毛澤民等。

第一節 烏魯木齊市革命烈士陵園

烏魯木齊革命烈士陵園位於烏魯木齊市南郊燕爾窩風景區,是1956年7月為紀念在新疆犧牲的共產黨員陳潭秋、毛澤民、林基路、喬國楨等烈士建造而成的。陵園的麵積有700餘畝,由門壁、廣場、祭壇、接待室、陳列館、骨灰存放室等構成。1997年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一進入陵園,一條筆直的大道直通廣場和祭壇。走上祭壇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呈弧線排列的陳潭秋、毛澤民、林基路、喬國楨及英茂林等烈士的墓碑。碑身正麵是董必武為烈士墓的親筆題字,背麵則是用漢、維、哈、蒙四種文字篆刻的烈士簡曆。除此之外,祭壇背後的斜坡上還有杜重遠、祁天民烈士的衣冠塚,陳振業、彭彙發、汪德祥等烈士的墓碑,山坡的兩邊埋葬著部分老紅軍、老幹部的遺骨。

大道中段的右側是烈士事跡陳列館,主要陳列著陳潭秋等10烈士的生平事跡圖片、部分烈士遺物及中央領導同誌的題詞。館內的棕色大理石屏風上還有鄧小平的親筆題字:“陳潭秋、毛澤民、林基路烈士永垂不朽!”墓地前方為一個花崗石廣場,館前的廣場上還矗立著陳潭秋烈士的漢白玉半身雕像,布局甚是莊嚴肅穆。另外,還修建了涼亭、休息室、攝影室以方便前來悼念的人們。

抗日戰爭時期,新疆是全國沒有遭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少數幾個省區之一。由於和蘇聯接壤,國際援華物資都須經過新疆運送到抗日前線,為了打通和鞏固國際交通要道,促進抗戰取得最後的勝利,新疆的戰略地位顯得十分重要。另一方麵,新疆又是延安與莫斯科往返的必經之地,抗戰期間經常有中國共產黨幹部前往莫斯科出席共產國際會議,彙報工作,參加學習訓練,治病療養。保持新疆地區的穩定,對加強中國共產黨與共產國際和蘇聯的聯係,推動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無疑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所以,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後,中國共產黨以盛世才的“六大政策”為政治基礎,與之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7年10月,在迪化(今烏魯木齊)設立了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對外稱“南梁第三招待所”。陳雲、鄧發、陳潭秋先後任中共駐新疆代表。

1938年,應盛世才的邀請,中國共產黨陸續從“新兵營”抽調人員,並從延安直接派遣許多幹部參加到盛世才的政府機關、民眾團體、軍隊、新聞界、文化教育界工作。

中國共產黨在新疆不公開共產黨員的身份,不發展黨的組織。陳潭秋、毛澤民、林基路等中國共產黨人在各族人民群眾中的威望與日俱增,引起盛世才的懷疑和不安,開始尋找借口排斥和打擊中共黨員。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蘇聯戰場失利,停止對中國的援助,停止給盛世才援助,同時還希望盛世能對蘇聯的戰場進行援助。這就違背了盛世才與蘇聯結盟的初衷,雙方關係急轉直下。1942年,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不利於革命的變化,盛世才與蔣介石同流合汙,導致新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破裂。

1942年盛世才的反蘇反共活動趨於公開化。他為了達到反叛中共、向蔣介石邀功的目的,製造了“陰謀暴動案”。

為了迎接更艱巨的鬥爭,在遙遠的邊城迪化,陳潭秋仍然帶領全體在新疆的中共黨員,開展了整風學習。1942年5月,盛世才又杜撰了一個所謂“空前的帶國際性錯綜複雜關係的四一二陰謀暴動案”,矛頭直指中國共產黨派到新疆的共產黨人。

1942年9月17日上午,盛世才突然派人包圍了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疆的駐地,將陳潭秋、毛澤民、林基路等百餘名共產黨員及家屬軟禁。隨後,於1943年2月27日將他們投入監獄進行嚴刑拷打,妄圖毀滅他們的共產主義信念。陳潭秋等一批共產黨員在獄中麵對敵人的嚴刑逼供,保持了共產黨員的凜然正氣,共產黨員臨危不懼、寧死不屈的革命氣節,與敵人進行了頑強的鬥爭。1943年9月27日,盛世才下令,將陳潭秋、毛澤民、林基路等秘密殺害。

第二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位於烏魯木齊市的西北路,隸屬省級綜合性曆史博物館。1953年開始籌建,1963年10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是新疆文物和標本的主要收藏機構、宣傳機構和科學研究機構。1959年由朱德元帥來新疆視察工作時親自寫下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幾個大字作為館名。

新世紀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被列為重點建設項目開始擴建。2005年9月20日,重新開館。新館由地下一層、地上二層共同組成,呈“一”字型平麵對稱布局的建築平麵,具有濃鬱的西域風格和新疆地方特色。該館藏品共有3.2萬件(號),僅一級品就有288件。包括絲毛棉麻織物(包括錦、綺、綾、羅、等古代毛織品),多種文字(漢文、回鶻文、佉盧文、吐火羅文、梵文等)書寫的文書、簡牘,晉—唐時期的木雕、泥塑俑像和紙本、絹本人物,花鳥繪畫,青銅器,以及新疆各民族的服飾與工藝品構成了別具一格的新疆藏品特色。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針對文物損壞嚴重這一現象,開展了以修複館藏文物為重點科研工作。在研究古代絲織品方麵,恢複並再現了唐代“夾”印染工藝。在整理研究有關回鶻文文獻、吐魯番出土漢文文書的方麵,更是取得了備受矚目的成就。科研人員完成的論著,先後在全國或自治區專業刊物上發表,有的論著還曾獲得不同層次的優秀成果獎。當然,在泥塑俑像的修複與複製、古屍的處理與保護、殘破的栽絨鞍毯(76×74厘米)絲網加固法的修複、陶器的複製、古代書畫的揭裱等方麵也取得相當程度的發展。

新疆現存的各類古文化遺址多達4000餘處,出土了很多具有極高價值的文物,如舉世聞名的樓蘭美女古屍,讓世人可以一睹古代羅布泊女子的美麗容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也正是因為有著藏品豐富,展出麵積大等特點,對於人們便更具有吸引力,令人向往。當前對外開放的展覽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麵:

《找回西域昨日輝煌——新疆曆史文物陳列》包括文明的曙光、金石之光耀天山、漢通西域開先河、群雄爭霸、民族融合、大唐雄威置安西、勇捷回鶻遷天山、蒙古西征立漢國等在內的12個單元。

步入展覽中央大廳清晰可見的三個沙盤準確地刻畫了新疆的自然地理、生態環境,這一切都充分證明了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時,以古代絲綢之路為樞紐,新疆成為世界文明交流的中心。

展廳裏陳列的從新疆各地出土的各種貨幣,造型迥異,種類齊全,再現了絲綢古道上昔日經濟繁榮的景象。

大量精美的繪畫、雕塑、青銅器、金銀器、玉器等更是代表了新疆古代藝術卓越水平。此外,陳列中大量的遺址圖片向人們展示了遍布新疆境內的清真寺、石窟寺、古城等,匠心獨運,雄偉壯麗。

《找回西域昨日輝煌——新疆古代曆史文物陳列》不僅係統地反映了新疆古代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還不同層次地展現了世界幾大古代文明在絲綢之路上碰撞出的火花,強有力的證明,新疆各族人民不但創造和發展自己文化,還積極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新疆文化。

《新疆民族風情陳列》陳列的展品有2000餘件。該展廳的以款式多樣,做工精美的男女服飾為特點,借助蠟像、民族生活場景複原等現代手段,較係統的展示了維吾爾、哈薩克等12個兄弟民族的住房,服飾和生活用品到各民族的風俗習慣等民族民俗風情。如維吾爾族做工精細的住房、哈薩克族的阿肯彈唱會、回族的刺繡等,為人們打開了一扇了解西域各民族文化和自然風情之門。

該館中央主展廳以維吾爾民居為主,搭配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以及蒙古族的氈房,風格怪異卻亦能彰顯民族的本色。展館《瀚海霓裳——西域服飾的記憶》的150多件文物珍品和幾百幅複原圖,把一部西域服飾長卷在觀眾麵前展現的栩栩如生,宛如馳騁在一部逶迤四千年的東西文化交流史之中,尤其是那隱藏在瀚海霓裳中的一個個文化密碼更是令人如癡如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