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海勝小學”
公元2005年10月17日,全球矚目的中國神舟六號航天飛行圓滿成功後,全國上下沸騰了。
神舟六號宇航員之一聶海勝的家鄉湖北省棗陽市成了歡樂的海洋。從棗陽城到楊壋鎮,遍地是紅旗、鑼鼓、鞭炮、秧歌隊、獅子舞……市區上空和鄉鎮的大街小巷到處掛滿了“古有光武中興,今有海勝飛天”等內容的宣傳橫幅。一千九百七十多年前,從棗陽吳店皇村走出的東漢開國皇帝、一代明君劉秀,是棗陽永遠的驕傲。聶海勝飛天成功,是家鄉人民又一個永遠的驕傲。
聶海勝從太空著地的前夜,家鄉的男女老幼整夜無眠。或守在電視機前,或等候在海勝家門口。神舟六號返回艙著地海勝走出的那一刻,海勝新家所在的楊壋北街和附近的幾條大街上,萬人空巷、盛況空前。家鄉人民為了永遠不忘聶海勝,世世代代傳唱聶海勝,經上級政府批準,決定把聶海勝童年就讀的啟蒙小學——楊壋鎮樊莊小學更名為“海勝小學”。
“海勝小學”所在的樊莊行政村,由徐莊、樊莊、聶莊、張莊、李莊、肖莊六個自然村組成。1979年改革開放農村土地承包到戶之前的樊莊村,叫樊莊大隊。新中國剛建立的時候,樊莊、聶莊屬於河西郝店村,徐莊屬於路南的肖莊村。互助組、初級社那陣,這三個莊由於貧窮都被人家當包袱給扔了。可這三個莊的人窮是窮但都很倔,三個窮莊的人自發地走到一起組成了當時的和平社,和平社就是後來的樊莊大隊。
樊莊大隊徐莊村頭上有一口燒磚的破窯,窯上有兩間茅草屋,這兩間茅草屋就是“海勝小學”的前身。聶海勝上的育紅班、小學一年級都是在這兩間破窯屋裏度過的。在聶海勝上小學二年級夏季的一天夜裏,狂風卷著暴雨整整下了一夜。早飯後,當光著腳的海勝來到學校時,學校的房頂已經沒有了,前牆隻剩一半,西山牆從根上倒塌了。好在學校唯一的動產—— 一塊一米來寬的小黑板還在。那是因為,細心的周玉鳳老師每天要把這塊小黑板當成寶貝一樣拎回家裏。從那天開始,海勝和四十幾個一、二年級的小夥伴們就在周老師家院子裏上學,高年級的大同學們轉到生產隊的牛屋裏去了。再後來,樊莊小學全校的同學都轉到了生產隊的幾間庫房裏。
在聶海勝上小學三年級的下學期,樊莊大隊的三個莊和路南麵肖莊大隊的三個莊合並成一個大隊,村名仍叫樊莊大隊。原肖莊小學也同時更名為樊莊小學。海勝轉到新的學校隻讀了一個學期,由於兩個大隊的學生合二為一學校實在是容納不下,那一年的冬天,樊莊大隊又在六個自然村的中間位置建起了新的樊莊小學,那時隻是十幾間坡房。現在人們看到的有亮堂堂的兩層樓房,有寬敞整潔的校園,有挺拔翠綠的雪鬆,有漂亮的大門和圍牆的“海勝小學”,是富裕起來的棗陽農村1994年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時建的。而此時,聶海勝離開這個學校已有13年的時間了。
“海勝小學”不光建得漂亮,位置選得也好。學校交通便利,除樊莊村六個莊的適齡兒童外,郝店的一個莊、孫寨兩個莊的適齡兒童也都在這所學校就讀。聶海勝在以後的多次回鄉探親路過學校門前的時候,他都要長時間注目自己的啟蒙學校,他心裏在想什麼沒人知道,但從他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對眼前的學校太羨慕了。看到眼前的學校,他是不是又想起了當年的那兩間破窯屋呢?
當聶海勝聽說,他童年就讀的學校被命名為“海勝小學”,他高中就讀的班被命名為“聶海勝班”時,心裏很是不安。他堅決不同意用他的名字來命名他所就讀過的學校,認為這樣做不合適。他多次與家鄉的領導和有關部門通電話,也曾與到北京慰問他的家鄉領導們麵談此事,說明自己的想法,表明自己的心跡。他真誠地對家鄉領導說:“昨天的隻能說明昨天,明天應該重新努力。成績屬於家鄉,屬於部隊;榮譽屬於祖國,屬於人民。”
來北京慰問聶海勝的家鄉市委領導,一見到他就緊緊握住他的雙手說:“你為家鄉爭光添彩了,家鄉棗陽因你名揚天下。你感動和鼓舞了家鄉無數的人,你是家鄉人民的驕傲和自豪。樊莊小學更名為海勝小學的事,你就不要再推辭了。”見到家鄉的一行領導,聶海勝備感親切也很激動,但對家鄉領導對自己的讚譽,他表現出很淡定。他真誠地回答家鄉領導說:“過去很多方麵感覺做得還不夠,今後自己更須努力更要嚴格要求。以我的名字命名家鄉學校的事,我無論如何不會同意。”
家鄉的領導看聶海勝在成績和榮譽麵前很冷靜很謹慎,感到高興的同時也感到很為難。樊莊小學更名為“海勝小學”是家鄉人民的願望,是領導集體研究決定的,已被家鄉的報紙、電視等新聞媒體報道過,隻好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回答聶海勝說:“民心難違呀!家鄉政府隻是做了一件得民心、順民意的事,希望你能理解和支持家鄉的工作。”
聶海勝認真地回答說:“我很願意配合和支持家鄉的工作,但以我的名字命名家鄉的學校我堅決不同意。樊莊小學屬於樊莊人民,我永遠是樊莊的一員,我永遠是從樊莊小學走出的一個學生。我能有今天的進步除了我個人的努力外,主要是黨的教育、家鄉和部隊養育培養的結果,我不希望過分地宣傳我。”
最終,樊莊小學沒能改成“海勝小學”。樊莊小學改“海勝小學”的事隻是成為一段佳話,成為一段曆史。雖然,樊莊小學還是樊莊小學,但在當地人民群眾的心目中已變成了我們的“海勝小學”。如今,“海勝小學”,聶海勝精神,在英雄的家鄉已深入人心,成了當地一個鼓舞人心的精神品牌。百萬棗陽人民把聶海勝看成是家鄉的榮譽和驕傲,為家鄉走出了一個能飛上太空的航天英雄而感到無比光榮。
從樊莊這個偏僻鄉村小學校裏,走出了一個飛上太空的航天英雄、“感動中國”的新聞人物,他給這個學校增添的不僅是榮譽和名氣,更多的則是潛在的信心和堅韌。
聶海勝走出“海勝小學”28年後的2005年10月,和戰友一起駕神舟六號飛天成功。在北京大學哲學係歡慶的學生中,有一個剛入校不久的新生顯得尤為激動,他就是來自湖北棗陽的徐勇軍。
徐勇軍不僅是聶海勝小學的校友,而且還與海勝是同一個行政村的,他的家徐莊和聶莊兩個村子是近鄰,徐勇軍不停地對他的老師和同學們說:“很小的時候,我就聽到過很多聶海勝的故事。”從“海勝小學”走出6年的徐勇軍,是2005年9月從襄樊四中考入北京大學的。
是的,聶海勝不居功不驕傲,如他自己所說的:“我永遠是從樊莊小學走出的一個學生。”家鄉和母校永遠在學生心上,無論學生做出多麼驚人的成績,分子與分母不能顛倒。
未來的“海勝小學”,還能出現什麼奇跡,現在很難預料。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從“海勝小學” 走出的航天英雄、“感動中國” 的新聞人物聶海勝,對這個鄉村學校、對這個偏僻村莊今後產生的影響一定是巨大的。
嚴父慈母
1964年農曆九月十三日,航天英雄聶海勝出生於湖北省棗陽市楊壋鎮樊莊村。
20世紀60年代,位於棗陽市西北角的楊壋鎮,由於偏僻閉塞,土地瘠薄,常年缺水,是一個自然條件較差的鄉鎮。樊莊村又是楊壋鎮最為貧困的村落之一。
樊莊行政村由聶莊等六個自然村組成。聶莊是當地一個很普通的村莊,村裏除兩戶張姓外,其餘都姓聶,祖上屬於同一個家族。
村西有一條河,河水繞村半周緩緩地向西南方向流去。這條河除了在石橋下遊形成一個水麵外,說它是一條溝應該更準確些,由於上遊沒有多少水源,天旱缺水的時候,溝總是幹涸的,遇到洪災的時候,它又總是泛濫。村中間有一個堰塘,堰塘邊有一口水井,全村人都飲用這口井裏的水。
聶海勝兄弟姐妹八人,上有五個姐姐,下有一弟一妹,他排行老六。聶海勝的父親聶雲華,是村裏有名的種地能手,雖然在新中國成立前隻上過兩年私塾,但算盤打得好,記賬算賬,讀書讀報,文的武的都能來。由於他為人耿直,性格剛烈,老輩和同輩人稱他“剛子”,晚輩人稱他“剛子叔”,他在村裏擔任生產隊長多年,是全村人的主心骨。每天一早一晚,他要在村子裏轉一圏,查看地裏的莊稼,謀劃村裏的生產,為全村人的生產和生活操勞,直到1980年2月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