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簡稱粵,地處風光旖旎的南海之濱,五嶺之陽,素有中國南大門之稱。
從飛機上看廣東,版圖不方不圓,略呈三角形放射狀。這裏地形複雜,以粵北南嶺為製高點,山地逐步向南部沿海遞降,形成北部山地、中部丘陵、南部平原台地為主的地貌格局。韓江、榕江、珠江、漠陽江、鑒江等五大河流構成五道隆起的陸地走勢,就像一隻巨大的手掌,由北向南張開,覆蓋著中國南疆最富庶的一方土地。
翻開曆史看廣東,會發現這一方土地曆史悠久,南越文化自成體係。當年的“馬壩人”,在這裏開創了嶺南新石器文明;秦朝統一之際,秦始皇揮手南下兩廣,大軍即順南嶺“手背”之勢,高屋建瓴直驅而來,從此,粵地納入中原文化融合洪流。這一方開合之地,成了中國麵向世界的縮影:大唐盛世,粵地領遠洋貿易和中外文化交流之先風;鴉片戰爭一聲炮響,狼煙從海上生起,中華從此不得寧靜,廣東“銅關鐵鎖”,承擔起忍辱抗敵的曆史重負;太平軍起、康梁維新、孫文革命,海嘯卷起衝天浪,近代的廣東硬是要與大清江山作個對,把2000年的封建皇帝拉下了馬。再下來,居然是半個多世紀的沉默。孰料,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風生水起的廣東又變得有聲有色。國人鶩趨,世人矚目,一口滑稽的“廣東普通話”硬是說遍了神州大地。
來到現實的廣東,傳統正與現代化加速水乳交融。飲早茶的,仍然在悠閑地消磨時光;打拚族,則早出晚歸、炒更轉場,總是匆匆忙忙。在這裏,“三言兩語”(會說粵語、外語、普通話),最吃香;在這裏,英雄不問來路,隻要功夫真,就能喝到頭啖湯。這一片熱土,雖然隻有約18萬平方公裏,占全國陸地總麵積的1.85%(另有海洋麵積約35萬平方公裏),卻養育著來自全國各地的新舊移民7800多萬,占全國人口總數的5.77%。他們是一群勤奮的、開拓的人。他們不善張揚,卻努力為國家創造財富。當年,“亞洲四小龍”曾經是大陸人可望不可即的經濟偶像;而現在的廣東,要超過“亞洲四小龍”,隻是一兩年的事了。
有人笑話廣東,把省府廣州說成是“暴發戶——沒文化”。其實,有著2000多年輝煌經商史的廣州,文化存貨有的是!隻是被高速發展的經濟暈輪遮掩罷了。也有人揶揄廣州是“中國最大的鎮”,“鎮民”們也不氣不惱。這個“大鎮”正在一年一變,變得靚麗,變得連洋人也目瞪口呆;變得民工乘巴士,也自覺排隊投幣;變得時髦的彩發青年,總給老太太讓座;變得廣州人出國旅遊,就像去了趟小菜園。
走進廣東,會體會到這是一塊神奇而快樂的土地。這裏不但地形複雜,而且社會生活也複雜。這裏的人,也是中國人中最複雜的一群。廣東,古代曾是中原朝廷的流放之地,同時又是外國人雲集的東方都市。有人說嶺南人無悟性,這裏卻產生了頓悟的禪宗六祖;有人說廣東人不豪放,但他們有韌勁,而且敢為天下先,開創了一個又一個第一;有人說廣東習俗保守,事實上這裏又是民風最開放的地方;有人說廣東人情冷漠,其實樂善好施也是廣東人之最愛;有人說廣東人政治上膽小,其實廣東人除了不能幹的全去幹;有人說廣東人迷信,事實上廣東人最講實際,他們最關心的是“銀紙”(鈔票),他們最不關心的是打扮。隨便的穿著,就連小偷也難區分誰是擁有億萬家財的大款。
這就是廣東,充滿趣味、令人向往的地方。
編者200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