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附:唐朝21帝及人物簡介:(3 / 3)

比皇帝老兒還多7個字呢,夠本了。

阿嚏!

17,唐宣宗李忱同誌大中元年(847)——大中13年(859)

武宗彌留之際,把37歲的皇叔李忱立為了皇太叔,成為新的皇位繼承人。李忱論輩分是敬、文、武宗的皇叔,論年齡卻比敬宗和文宗還小一歲。李忱也由此成為唐朝曆史上惟一以皇太叔即位的皇帝。

據《資治通鑒》載:“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是晚唐皇帝中具有較高聲譽的一位,算是“靠譜帝”。

但李忱也追求長生不老,為此他找到了一個高人,叫軒轅集。有一次,他問軒轅集:“朕有天下,竟得幾年?”軒轅集取筆寫下了“四十”,而“十”字挑上,乃“十四”年也。這一數字正好與他在位的時間相同,使人不禁感覺冥冥之中興替自有定數,實在是神奇死了。

阿嚏!

18,唐懿宗李漼同誌鹹通元年(860)——鹹通14年(873)

李漼是唐朝最後一個以長子身份即位的皇帝,也是最後一個在長安度過帝王生涯的皇帝。這位爺一天也不能不聽音樂,就是外出遊幸也必須帶上樂工,擱九十年代那就是隨身聽不離身的人,他遊宴無節,任用的宰相基本屍位素餐,《新唐書》對他的評價是“以昏庸相繼”。

李漼時期,佛教又重新發展起來。他本人沉溺其中,廣建佛寺,大造佛像,布施錢財無數。在他的倡導下,法會道場空前興盛起來,長安佛寺中的經聲又重新響徹雲天。佛經因此被大量需求,刺激了印刷術的發展,現存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之一《金剛經》卷子就是在他執政時期(868年)刻印的,今藏於倫敦大英博物館;還有“陀羅尼經咒”,約一尺見方,上刻有古梵文經,也是此時期刻印的,現存於四川博物館;還有從法門寺地宮中發現的“捧真身菩薩”和“銀金花雙輪十二環錫仗”等,也是此時期受李漼命令特別製造的精美文物。

李漼還在法門寺舉行了盛大的崇佛活動——迎奉佛骨。

但佛骨真身並沒有保佑他,舍利迎入京師的當年,他就死了。

而這時,大唐帝國末世的挽歌已是隱約可聞了,嗚嗚嗚嗚嗚……

19,唐僖宗李儇同誌乾符元年(874)——文德元年(888)

20,唐昭宗李曄同誌龍紀元年(889)——天祐元年(904)

之所以把這二位爺寫到一起,估計有聰明的讀者已經學會搶答了,沒錯,僖宗和昭宗也是一母所生,這一情況同李顯和李旦是一樣一樣滴。李儇即位的時候,還是個幼弱的孩子,自然缺乏必要的理政能力,所以他的政事全都聽從宦官之口處置。就在李儇即位不久,便爆發了濮州(今河南濮陽東)人王仙芝、冤句(今山東曹縣北)人黃巢領導的大起義。黃巢起義爆發以後,州縣欺瞞上級,朝廷不知實情。各地擁兵的節度使為求自保,坐視觀望,所以起義軍發展很快。為躲避黃巢起義,李儇成為李隆基之後又一位逃往四川避難的皇帝。不久,黃巢功進了長安,建國號大齊,年號金統,李儇在四川因此躲避了整整4年,等起義平定後才重新返回長安,也成為最後一位死在長安葬在關中的唐朝皇帝。他死後,在宦官擁立下,李曄以皇太弟的身份即位當皇帝。在位16年間,在軍閥的脅迫下不得不遷都洛陽,長安從此成為故都。他本人不僅被跋扈的軍將門殺死在寢宮,而且死後也孤零零地埋葬在了河南的偃師,成為第一個葬在關中以外的唐朝皇帝。

阿嚏!

唐朝至此已是風雨滿樓了!

21,唐哀帝李柷同誌天祐元年(904)——天祐4年(907)

李柷13歲登基,即位後沒有改元,仍使用父親“天祐”的年號,也是想讓上天保佑他的意思,然而不幸的是,天不佑他,天不佑唐,當政的第3年,就不得已將帝位“禪讓”給了強悍的軍將朱溫,成為唐朝的亡國之君。朱溫建國號為“梁”,改元開平,以開封為國都,史稱後梁。朱溫當皇帝後,發兵將朝中的宦官全都殺死,並下令藩鎮將擔任監軍的宦官也全部殺死,多年來宦官專權的局麵因宦官肉體上的消滅而結束。誰又能想到,唐朝的宦官專政也是結束於朱溫同誌。

可見“豬瘟”的力量就是大呀,阿嚏!

朱溫擔心各地節度使不承認他的梁朝(沒有偉),而是繼續擁立李柷,擔心廢帝李柷會成為身邊的定時炸彈,因此一不做,二不休,於908年2月21日將年僅17歲的哀帝鴆殺,加諡曰“哀皇帝”,以親王的規格而不是以皇帝禮,將其葬在了定陶鄉(今山東菏澤定陶),被殺死時才17歲,是唐朝21帝中最短壽的皇帝。悲哀,真是悲哀!

從此,中國進入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十國時期。

2018年元月4日發稿——6月1日全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