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先樹
屈文焜是當代著名的民間文藝理論家,特別是他對西部“花兒”的研究,有較係統的獨到見解,取得了重要成果。有專著《花兒美論》,對首批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花兒”,在這個新的學科理論建設方麵,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但在我的印象中,屈文焜是一位詩人,他最初是以詩歌創作走向文壇的。20世紀80~90年代初,他出版過詩集《愛的人生》《苦戀》《邊地樂舞》及散文詩集等。現在《屈文焜詩選》即將出版,他把詩稿給我,希望能寫點讀後感之類以作代序,我應允了,隻想借此能進一步了解詩人屈文焜和他的詩。
屈文焜是寧夏西吉人,年輕時曾在甘肅甘南工作,做創作員兼演奏員,從這時開始了自己的文學創作。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他又回到寧夏,在固原地區文聯擔任駐會副主席兼《六盤山》雜誌常務副主編。就在這一時期,他的詩歌創作有了成績和影響。《屈文焜詩選》的部分作品主要是寫故鄉生活的。在《我是六盤山的農民》中寫到:
我用笨重的钁頭/把我的名字/刻在高高的山頂/我用炸響的羊鞭/把我的‘花兒’/撒向遠遠的天穹/我用古老的木犁/把我的思想/播進深深的土層……
這裏寫的農民,也許並不一定是作者自己,而是作者為新時代農民代言。在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中,詩表現了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情緒,對開拓美好未來充滿自信。同樣的主題,在《我在故土裏歌唱》等詩中也有形象的表達,這表現了詩人對生養自己土地的深厚感情——故鄉是自己生命的根。在《父親,耕種……》《母親,收割……》中,寫老一輩與土地相依的貧窮與辛勞、堅強而堅韌,雖值得歌頌,但真正改變命運的重任卻落在了新一代人的肩上。在改革開放之初,寫農民和農村生活的詩很多,鄉村韻味和生活情趣的描寫,反映了現實和人的精神狀態的變化。屈文焜的詩在這方麵也有不少作品,如《我又開始造山——在摞麥場上》《酒曲》《我和爺爺的對話》《一個生命誕生的時候》等等,都有許多值得我們回味的東西。
當然,對屈文焜來說,他還並不是局限於地域,隻是向泥土深層發覺詩意的鄉土詩人。由於他的人生經曆閱曆多樣,精神視野開闊,使他在更廣泛的社會現實中思考人生和感悟生活。在《我也是一座山》中,就是個體生命的歌唱,也是時代的抒情:
從蒙矓與透明裏崛起/從饑渴與充足中崛起/從枯槁與繁衍上崛起/祖國啊,我也是一座山∥……一半屬於現實/一半屬於夢幻/在生命的兩種氣候裏/同時體會人間冷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