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4章 細菌仿製人腦激素(1 / 1)

我們知道,遺傳密碼的載體是由物質構成的,那麼能不能像塑料和化學合成纖維那樣,對遺傳密碼也進行人工合成呢?

1977年底,美國一些遺傳工程師們,采用化學方法合成了一個人腦激素的基因,並且把它引入大腸杆菌,創造出一種會產生人腦激素的細菌,這為工業化生產人腦激素開辟了道路。

人腦激素(生長激素釋放的抑製因子)原來是由大腦分泌出的一種激素,它對人體生長激素、胰島素、高血糖素和促胃激素等多種重要激素的分泌都起著調節作用。在醫學上,它對肢端肥大症、急性胰腺炎、糖尿病和胃腸潰瘍等都有良好的療效。

美國科學家吉耶曼和沙利,曾經為這項研究工作辛勤勞動了二十幾年。到1973年才從實驗中得知:人腦激素是一種多肽分子,由14個氨基酸構成。遺傳工程師們先查了密碼字典,把人腦激素中14個氨基酸的順序,翻譯成DNA的核苷酸順序。因為每個氨基酸由三個核苷酸來編碼,所以它們一共是42個核苷酸。按照這個順序,把42個核苷酸用化學方法連接起來,合成一個DNA分子。再通過一種載體,把人工合成的DNA引入大腸杆菌。結果,大腸杆菌不但“愉快”地接受了這一批人造密碼,並且在人造密碼的指令下,順利地合成了人腦激素蛋白。

人腦激素本來隻有高等動物和人的大腦才會產生,而且含量極少。吉耶曼為了提取5毫克(相當於一粒綠豆那麼小)的腦激素,竟用了50隻綿羊的腦子,它的成本比阿波羅飛船從月球上帶回1公斤岩石標本還高2至5倍!

現在用細菌來生產,隻要10升細菌培養液就能取得5毫克人腦激素,而且產品純度高。所以說,細菌仿製人腦激素的技術,是一個未來值得研究的課題。

把人造密碼引入細菌,由細菌仿製人腦激素的成功到下一步得到更多廉價而純淨的藥物開拓了道路。通過合成基因生產人的絨毛膜催乳激素和生長激素等試驗都正在進對,成功隻是個時間問題。